阅读《认知心理学》第50周的体会,弗兰克
这本书主要讲了人类认知的三个基本方面,即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一切事物认知的基础。
首先,注意
1,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力是指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有限信息并进一步加工的方式。
有了注意力,我们就可以灵活运用自己有限的心智资源,过滤掉对自己重要的信息,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
注意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有意识的注意。主要指对某事物有目的的、持续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头脑清醒,能够独立感知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
二是无意识注意。主要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有意识参与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大脑或有意识的努力。这个过程往往是自动发生的,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注意。
例如: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和老师的讲解上。这种注意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
但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突然推门进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朝门口看,立刻注意到谁进来了,穿什么衣服,拿着什么东西。这是无意识的关注。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叫“通过实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一下。
2.注意力的功能
注意有四种功能,即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2.1信号检测
信号检测是指我们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试图从大量信息中检测出一个特定的刺激,并随着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时候你会过于敏感。比如,当目标刺激没有出现时,启动相应的行为反应。
有时候太慢了。比如目标刺激被忽略,在应该做出相应反应行为的时候没有做出反应。
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检测和对相应刺激的正确反应,取决于人对目标刺激的敏感程度以及与环境是否匹配。
例如:
当一个士兵在攻击敌人或者防备敌人的伏击时,他需要对敌人潜伏的信号和陷阱的目标刺激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性来自于他对目标刺激可能性的主观评价,以及他对目标刺激的观察和理解经验。
一个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中的安检员,和一个恐怖分子经常出现的机场的安检员,同样需要调整自己对目标刺激的不同敏感度,才能更准确地做出反应。
2.2搜索
搜索是指我们通过扫描一定范围内的某些特征来进行搜索。
有两个因素会影响搜索速度:
首先是搜索特性。
当目标有明显特征时,我们往往根据特征进行搜索。比如,当我们想找一家有红色招牌的店铺时,我们会通过区分红色来快速找到。
当目标没有显著特征时,我们需要调动组合搜索,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组合成一个符号组合,以便逐个搜索。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此刻要找的是麦当劳的招牌,而不是红色的招牌,我们的搜索速度就不会这么快,因为我们会把麦当劳的红色和黄色的招牌组合成一个招牌来搜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更多的脑区,所以比较费时。
第二是分心。
让我们分心的刺激叫做“分心刺激”。
当分散注意力的刺激看起来像我们的目标时,它会混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有些商家巧妙地利用了“分散注意力”的功能。他们设计的产品包装与一些知名品牌非常相似。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分心的干扰。一旦不仔细观察,很容易上当受骗。比如奥利奥和广东,广东受益;康师傅和康帅府。
当分散注意力的刺激比目标物品更醒目时,就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增加搜索的难度。
举个例子,我们只是想买一瓶粉底液,但是当售货员在商场拿起一个腮红托盘或者眼影托盘卖给我们的时候,眼花缭乱的颜色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也许突然之间,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只是一瓶粉底液。
2.3选择性注意
注意力可以帮助我们阻止很多不重要的信息,过滤掉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有两个现象可以解释选择性注意的存在。
一个是鸡尾酒会效应。
指的是人的听觉注意到某个特定的兴奋点,从而忽略背景中其他声音的能力。
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东西上时,意识会屏蔽掉环境中其他不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没有进入我们的意识记忆层面。
虽然这些信息被屏蔽掉了,但实际上大脑还是在主动接受和识别这些信息。一旦出现一些与自身相关、有趣的信息,就会立刻进入我们的意识,影响我们的后续行为。
鸡尾酒会效应表明,注意力有助于我们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二是无意失明。
意思是,当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个区域或某件事情上时,他们往往会对眼前正在发生的其他变化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当一个棋手完全沉浸在游戏中的时候,他会对周围的一切都不闻不问,专心下棋,这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棋手在左翼采取进攻时,往往会忽略右翼的情况,将其搁置一旁,最终导致右翼的损失。
无意的失明显示了注意力的反向限制效应。
2.4分散注意力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同时执行多项任务,并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
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我们减少注意力资源的消耗,提高效率。
同时,分配的注意力也有两个局限性。
首先,当人们同时执行多种复杂任务时,至少有一项任务的反应会很慢。
当智力活动和体育活动同时进行时,智力活动的效率通常会变慢,因为它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或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操作。
比如电视上的娱乐节目,为了增加挑战的难度,会让明星们玩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投篮、运乒乓球等。,然后他们需要在做动作的同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基本的算术问题。这时候你会发现本来可以很快回答的算术题,因为人需要注意动作的完成,所以反应速度会慢很多。
第二,当任务转移到同一个系统时,比如语言系统和视觉系统,这些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互干扰。
比如很多人有边听歌边看书的习惯,因为听觉和视觉系统都被调动起来了。但是,如果你一边看书一边听歌,你需要记住歌曲的歌词,那就很难了。因为阅读和背歌词都需要调动语言认知系统,很难同时完成。
3、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力有两个特征,即习惯化和自动化。
3.1注意力的习惯化
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它不再新奇,于是我们会逐渐习惯。
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很容易习惯,而有些却不习惯?
一个是刺激的“内部可变性”,指刺激内部变化的程度。
刺激的内部可变性越大,我们就越难适应。
比如空调单调的声音,听久了就会习惯。
而电视声音的内部可变性是比较大的,因为不仅音量、节奏会变化,声音的内容也会变化。所以比起电视,我们更习惯空调的声音。
二是刺激的“主观唤起”,是指刺激发生时,我们内在情绪或情绪生理反应的强度。。
任何能引起某种情绪的刺激都更容易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如鲜艳的颜色、响亮的声音、令人兴奋的气味等。
例如,看广告很容易使我们厌烦。
但是,搞笑视频或者煽情肥皂剧反复看也看不厌。这是因为刺激调动了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简而言之,注意力习惯化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外界刺激,拥有更平静的心态。同时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需要集中的事情上,这样可以节省大脑消耗。
同时,注意习惯化也有其负面影响。
注意力的习惯化会导致大脑自动停止对刺激的关注。
当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刺激变化不大,或者无法唤起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大脑自动进入无意识状态,就像电脑进入待机状态一样。
在这一点上,作者提到,克服的一个办法就是“给自己增加一些刺激”。
当你一直在做一件事,感觉很累的时候,你通常会做什么?也许你会站起来伸展一下肌肉,或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也许你会吃一片薄荷或者涂一点香油来提神。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从而激发我们的注意力。
3.2注意力的自动化
为了避免在执行一些任务时耗尽注意力资源,帮助我们在环境中自如应对,我们的许多认知过程都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可以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当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谁先来。
经过笔者的研究,得出以下两种情况可能会形成注意的自动化。
首先,熟能生巧。
很多任务一开始需要我们的注意力,但是经过训练后,随着每一步认知的效率越来越高,就会逐渐整合成一个单一的操作,从而减少我们的注意力资源。
比如学习英语,首先要把英语翻译成中文,然后理解它的意思。看完英语,就能直接理解意思了。
第二,对于特定的刺激,可以形成特定的反应。
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定的信号时,我们可以从记忆中提取相应的答案。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
总之,注意力自动化的好处在于,当你遇到熟悉的事物时,你可以在脑海中迅速提取出特定的行动程序来处理特定的刺激。
同时,注意自动化也有其负面影响。
注意力自动化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力,导致错误。
比如开车回家,本来打算先开到超市,但是到了岔路口就直接拐回家了。
作者提到,克服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从环境中设置适当的反馈”。
比如在桌面贴一张小纸条,提醒自己下午要送快递。如果我们需要早起赶飞机,我们可以设置闹钟叫醒我们。把要带的东西提前留在门口,这样出门就不会落下东西了。汽车安全带如果不系好,会一直响。
以上是作者对注意的概念、作用、特点的阐述。我们越了解和感知注意力,就越能发现我们的自动化模式,从而帮助我们在适当的场合更好地利用注意力。
第二,记忆
记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保留和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在现在使用这些信息。
作者指出,记忆是大脑中对过去事件的主观印象。
记忆力受我们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它不是像拍照、录音那样的完全复制,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这些主观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信息会被我们记住和遗忘,以及我们想起这些记忆时的样子。
比如两个人同时去电影院看同一部电影,后来回忆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不同的画面和场景,感受可能会很不一样。
我们会从形成、遗忘、抑郁三个方面来理解记忆。
1,记忆的形成
根据记忆的运行机制和储存时间,记忆可分为三类,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1感应存储器
又称瞬间记忆,顾名思义,信息存储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在0.25秒到2秒之间,然后迅速消失。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
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我们会本能地“丢弃”它。
1.2短期记忆
如果信息保存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转化为短期记忆,进入我们的意识。
短时记忆时间容易遗忘,一般持续几秒到一两分钟。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5-9个单位。
1.3长期记忆
重复,即对刚刚记忆的材料进行语言重复,可以帮助我们延长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移。
长期记忆有无限的存储时间和容量。
记忆其实是一个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发展过程。
记忆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即编码、储存和提取。
在编码阶段,信息被有序输入并有效组织,类似于“贴标签”。
在储存阶段,编码信息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在提取阶段,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信息被取出或使用。
前面提到的记忆的主观印象,体现在提取阶段。每个人在提取记忆时,都会被赋予一定的情感和意义,所以提取不是简单的复制信息的过程,而是二次创作的过程。
2.记忆的遗忘
作者提到有三种解释,即记忆的消退,干扰理论和记忆的抑制。
2.1记忆淡化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理论,记忆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即先快速遗忘,后缓慢遗忘。
2.2干扰理论
记忆没有丢失,它还在我们的脑海里,记忆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信息相互干扰。主要包括两种干扰:
一是主动干预。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比如前后的电话号码,之前的记得很清楚。
二是后向干扰。后面的信息会干扰前面的信息,比如考试的时候先复习物理再复习化学,会更好的掌握化学。
2.3记忆的压抑
记忆被抑制,导致人们忘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比如因为回忆太痛苦,心理创伤太大,想不起来。这样的人通常是有童年阴影的人或者经历过恐怖事件的人。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记忆障碍和一些错误的记忆。这类人通常是虐待的目击者或受害者。
总之,记忆压抑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从记忆中抹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巨大的痛苦或者自己讨厌的人,从而保护自己免受记忆的折磨。
3.记忆力的提高
在了解了记忆的形成和遗忘之后,作者提出了五种帮助我们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3.1及时复查
说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而不是等到你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会有很好的记忆效果。
3.2分散实践
学习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你会休息一会儿,然后你会进入下一个阶段。随着记忆的加深,阶段之间的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
这样做有好处,一是让我们更有精神,二是不容易感到无聊和疲劳,三是帮助我们不断重复记忆,从而降低遗忘的速度。
3.3保持良好的作息
根据神经科学研究,海马体在记忆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一个快速学习系统,只能在睡眠时激活。
在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一些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3.4复述和组织方法
复述是一个帮助我们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过程。比如“读一百遍,你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组织,即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标注。信息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编码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记忆。
3.5增加记忆的提取线索
当我们想记住某件事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与周围的环境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唤起我们强烈的感情。
当我们想记住一个新知识时,也可以寻求联系,记住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看看生活中有哪些场景或经历可以解释这个新知识,以此作为我们记忆提取的线索。
以上是作者对记忆的形成、遗忘和提升的阐述。把前面提到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把有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提升的部分,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非常好的影响。
第三,思考
1,怎么推理
推理是基于已知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通常有两种形式:
1.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通过演绎从大前提中得出个体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根据普遍性原则判断特殊情况的过程,它以逻辑为基础。
演绎推理有两种主要形式,即
1.1.1条件推理
基于假设命题得出结论的过程。用数学公式解释,就是前提条件P满足,那么就会产生事件Q。
比如水温达到100℃,水就会沸腾。
条件推理分为两种类型:
肯定前提条件,比如所有的鸟都会飞,麻雀是鸟,所以会飞。
否定后面的条件,比如所有的鸟都会飞,小狗不会飞,就不是鸟。
1.1.2三段论推理
基于两个前提的结论的演绎论证。
在每一个三段论中,我们都会看到它包含了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和一个结论。
比如大前提:每个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将死。
总之,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是真的,要看我们的前提是不是真的。
1.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将观察到的事实和规律总结成结论的过程。
归纳推理基于概率而非逻辑,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 * *相似性的事实或观点进行分类分组,最后总结出它们的* * *相似性。
比如根据金、银、铜、铁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所有金属受热都会膨胀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运用。
同时,归纳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严谨的,因为只要我们观察到的事实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最后推断出的结论就会有偏差。
归纳推理的意义在于通过缜密的推理得出一个可能性相对较高的结论,从而帮助我们预测环境中事件的发展和概率,减少不确定性。
2.如何做决定
2.1启发式策略
指人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启发式策略是降低我们决策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帮助我们尽快实现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
启发式策略包括四种策略:
2.1.1充分满足策略
逐一考虑每个选项。一旦我们找到一个符合我们内心标准的选项,我们会迅速做出选择,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比如找对象结婚,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最完美的另一半,所以当下最好的才是最合适的。
2.1.2按特征消去
当面对有限时间内无法理性考虑的更多选择时,一次只考虑一个重要特性,从而排除其他不合格选项。
比如购物筛选的时候,种类太多了,其他产品都是按照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筛选出来的。
2.1.3典型启发式策略
在遇到偶然和概率事件的判断时,我们倾向于用整体趋势来判断个案的情况,进行预测。
比如出门前不看天气预报,会根据季节情况预测会不会下雨。
它的负面作用是很容易做出偏颇的判断,因为我们往往忽略了概率是独立成立的这一事实。
2.1.4可访问性启发式
根据记忆相关案例的难易程度做出判断。
比如坐飞机显然比坐汽车安全,但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是觉得坐飞机没有坐汽车危险。
负面影响是,虽然可达性启发式可以帮助我们用直觉思维快速决策,但是个人由于经验和眼界的不同,很容易在决策中出现失误。
2.2思维谬误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犯一些思维谬误。
2.2.1赌徒谬误
人们往往误以为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会受到之前发生的概率的影响。
比如你玩骰子,连续玩五个大的,你会觉得下一句可能就大了。
热手效应
相信某事的过程将会继续。
比如对手之前就一直这么做,所以我相信对手会继续这么做。
沉没成本谬论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和费用。
比如修东西要花很多钱,也正是因为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修,才不愿意买新的。
2.3决策
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根据以下两种情况来做。
2.3.1采用最优方法
在决策中,确定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来帮助你做决定。
比如买车,一旦确定价格第一,其他因素就在后面了。
2.3.2机会成本
某物的表面价格和潜在价格。
比如你放弃工作去读研,这种情况下,除了不能工作带来的收入损失,还要加上读研的所有费用,加起来就是总成本。
3.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也就是对问题的定义和分析。
在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思维模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克制”或者“惯性思维”。
这将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首先,它会影响我们对标准问题的解决。
惯性思维使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习惯性地关注问题的某一方面,或者只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更何况,眼前看不到一些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比如面对一条很宽的河,与其花巨大的成本去造船或者修桥,不如等到冬天结冰。
二是找不到东西的其他新用途,制约了我的思考。
比如蜡烛中间的蜡芯可以当绳子用。篮球放气后可以当碗用。
三是刻板印象别人。
这会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以“偏见”的眼光看待他人,确认自己心中所想。
比如东北人喝很多。很多女强人都嫁不出去。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一种方法,“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将原本用于解决某个问题的知识和策略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
还是之前的解题,让后面新的解题更容易。
例如,学过骑自行车的人会发现学骑摩托车更容易。
作者提到一个例子,也在这里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说起军事顾问和医学,很多人会觉得这两件事听起来毫不相干。但如果你深入研究它们,你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本质上相同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将军要占领一个要塞,但此时要塞周围的道路都埋有地雷。如果大量部队冲过去,很容易引爆地雷。更好的办法是带领一群小分队从不同方向进行小规模攻击,从而击败对方。
如果这个时候你是医生,你需要用x光杀死一个肿瘤,但是肿瘤周围还有很多健康组织。你如何在不破坏这些健康组织的情况下摧毁肿瘤?
我相信你很聪明,已经通过提示想到了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把小规模军事打击的方法应用到医学上,用很弱的X射线从不同角度照射肿瘤,既不破坏正常组织,又能把这些射线聚集在一点,也就是肿瘤所在的地方,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我们思考、推理、决策、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的思维潜力就越大。
综上所述,当我们把有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思维方式上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控制甚至挖掘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潜在力量,从而帮助我们应对不同的情况,带来更好的效果。
以下是作者在《认知心理学》中整理的思维导图。
查看高清思维导图,可前往微信官方账号“CoachMind”聊天页面,回复“108”即可领取《认知心理学》高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