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诡辩吗?
我的观点是白马非马,这不是诡辩。
第一,什么是诡辩。世故是刻意说错误的想法是正确的编织理论。但是这里有两个矛盾。第一,任何错误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任何正确的观点都有局限性。正确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才算是正确的观点?其次,如何判断一个“错误”题目的理论家是“有意”的?把一个话题归为诡辩在现代哲学中并不常见,也绝不是讨论的重点。
马克思的哲学已经提到诡辩。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片面强调相对性,否定某些真理是诡辩的主要特征。如果必须讨论诡辩,那么这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其次,白马非马是否合理。白马不是马的论点可以在《论白马不是马》中找到。白马不是马,这是一个逻辑命题,讨论的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这是一个逻辑上很基本的命题,但在两千多年前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一般人都认为白马是马,但公孙龙故意抛出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话题,可以说是哗众取宠,但他的理论没有漏洞。
白马是马,这个“是”就属于这个意思。学过中学数学的都知道,小范围可以推广到大范围,大范围不能推广到小范围。我们可以说中学生是学生,因为中学生在小范围,学生在大范围。反过来,说学生是中学生也是不对的。所以白马是马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正确”是在“外延”层面讨论的,而不是在“内涵”层面讨论的。
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这个概念的属性,外延是这个概念所代表的东西。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公孙龙说,如果我想要一匹马,那么我可以有一匹黑马,一匹白马,一匹红马,但是如果我想要一匹白马,我只能给我。也就是说,“白马”的内涵是“白+马”,所以只有皮毛为白色的马才符合这个要求,其外延也只是白马;如果扩大其内涵,引出一匹“有马蹄铁的白马”,那么其外延就更小了,没有马蹄铁的白马就被排除在外了。从内涵上看,白马是“白+马”,“白+马”显然不是“马”的意思,所以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讲的是概念的内涵,而人们普遍认为的“白马是马”讲的是概念的外延,两者并不冲突。
公孙龙在概念内涵层面对白马的论述,自始至终都不是马,所以白马不是马。虽然他在这次讨论中没有区分内涵和外延,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指出“白马是马”是错误的,所以他的理论是严谨的。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白马非马的定位的舆论。这是哲学和逻辑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实没有谁的哲学是绝对正确的。哲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如果真理已经得到,那为什么还要哲学?只能在接近真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科书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真理(注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政治需要,用来统一思想。既然有真理,就应该有谬误,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可原谅的错误。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公孙龙是诡辩派——中学课本上是这么说的。其实“相对性”和“绝对性”的混淆在公孙龙的著作中根本没有涉及,他也不是在标榜谬误,而是通过举马的例子来说明逻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公孙龙牵着一匹马过了关,禁卫军说马过不了关,公孙龙说我的是白马,不是马。”这个故事显然是当时其他学派的学者为了丑化公孙龙而杜撰出来的,所以只要想想其中的道理就好了。说“白马非马”是我们中学课本上的诡辩,简单粗暴,也是别有用心。谁在狡辩,不言而喻。这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一个人极力说别人是诡辩的时候,一旦别人被证明是对的,他说的话就成了诡辩。我们的课本真是。。。
呵呵,观点不一定能派上用场。如果是为了考试,还是要说“公孙龙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片面强调白马的特殊性而忽略了它作为马的普遍性”等等。。。我们可以多交流。给我发个信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