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瓦片》,福州民间散文之一
踢瓦片,也叫跳房子,是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选择一块干净平整的地块,拿起瓦片,一个一个地画格子。网格标有序列号。1号、2号、3号网格在“楼上”,垂直排列。4号和5号网格水平排列在3号网格上方,6号网格与1号、2号和3号网格整齐对齐,4号和5号网格在下方,7号和8号网格在上方。9号网格为“翁城”,画成半圆连接7号和8号网格..这是踢瓦片的地方。就像篮球场一样,有严格的游戏规则。
荀子的《礼记》说:“定了规矩,就不要欺负方圆。”踢瓦片这个游戏,潜移默化的教人要诚实,要坚守自己的职责。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要想直,就要以自己为准则;如果你想了解方圆,你必须遵守规则。心中有了规矩,事情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搭档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放下手,彼此保持等距离,然后猜拳头,同时伸出袋剪锤,根据胜负决定顺序。
胜者先出,在第一格抛出瓦片,抬起一脚,单脚落地,一次将瓦片踢入第二格,瓦片不能压线,不能踢出格外,同时脚不能触界,两脚不能同时落地,就这样踢到“翁城”附近,结束本轮。第二轮,把瓷砖扔进第二格,从第二格开始绕圈;就这样,所有的方块都按照游戏规则被踢出去了。踢瓷砖的人转过身,背对着方块,把瓷砖从他的头顶扔回去。瓷砖落在哪个格子,哪个格子就是赢家的“封地”。下次踢自己的封地,可以站稳脚跟,休息一下。别人踢的时候,要想尽办法跳出这个盒子,不仅瓷砖要跳出这个盒子,人也要单脚跳出这个盒子。
踢瓦片的规则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胜利者总是有放弃一切努力的危险。比如前七轮顺利通过。第八回合踢的时候,人站在踢线前,俯身扔瓦片,不压线。如果瓷砖不能落在第八格,或者压到线,就被视为犯规,失败。就算把所有方格踢出去,扔出瓦片来选择自己的“封地”,成功的概率也是极其艰难和渺茫的。扔出格子线的牌,或者扔进格子压线的牌,都会被打败,重新开始。
踢瓦片给人启示: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们要认真走好每一步,俗话说人生如一盘棋;如果不能走好前一步,下一步就很难了。越是面对成功,越不能沾沾自喜。没有固定的命运。都是自己操作的。关键时候的一步可以让人走向辉煌,一步也可以让人走向深渊。
踢瓦片是一项有意义、健康的游戏活动,但也会给男孩女孩带来深刻的伤害。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为她的孩子做一双鞋是不容易的。不知道要把鞋底和鞋子放在煤油灯下多少个晚上。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我穿上了妈妈做的新鞋。中午放学的时候,我的鞋面被瓷砖磨破了。背对着门,不敢进屋,蹲着或跪在地上,双手交替搓着腐烂的鞋帮,嘴里不停地呻吟。你在弄伤你的鞋子吗?不,是心痛。我心疼我的新鞋,心疼我妈的辛苦。
踢瓦片是个小游戏,但里面有大创意。我分不清是历史中的思想还是思想中的历史。反正我们从小就把第九个半圆格子叫做“瓮城”,把胜者可以双脚落地的格子叫做“封地”。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骨灰盒的设置在五代和北宋时期最为兴盛。《吴京总论》中有描述:“城外骨灰盒为圆形或方形。视地形而定,高而厚如城池,但左右开阔地。”按照这个理论,瓦片中的第六个方块应该就是骨灰盒中的方城。
封建土地是旧君主赐给皇室成员、大臣和王子的土地。公元前12世纪,强大的周朝宋冀继承了周成王的王位,他的弟弟姬旦辅佐朝政,当了皇帝。当姬旦带兵平息唐朝的叛乱时,周成王非常高兴。在和哥哥虞姬玩游戏时,他捡起一片梧桐叶,剪成玉桂的形状,对虞书说:“把这玉桂给你,封你做唐朝的诸侯!”史官听了之后,要求王乘选嵇日立虞书为唐侯。周成王不理会他的玩笑,历史学家说:“你在开玩笑。”因此,周成王不得不将虞姬封于唐国成为诸侯,这就是封地的由来。
追根溯源,“封地”一词最初来源于游戏,出现在踢瓦片游戏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很多历史都是口口相传的,就像古代人打个结来记录没有文字的东西一样。人民创造历史,人民记录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也是历史的评判者。
既然踢瓷砖有严格的规则,就必须有严格的法官来执行规则。玩踢瓦片游戏时,评委手里拿着一个瓦片,专注地盯着每一个环节。当难以判断瓦片和脚是否被压时,法官用手中的瓦片沿线重新划。如果裁判手里的瓷砖碰到格子里的瓷砖或脚,则视为犯规。
当然也有调皮男生当评委故意欺负小女孩的情况。当瓷砖刮到格子里的瓷砖或女生的脚时,手故意抖,坚持认为是犯规。此时的小女孩,就像足球场上被“黑哨”裁判故意罚下的球员一样,双脚高高跳起,伴随着两声吐沫,离开了球场,背过身去,眼里含着泪,嘴角噘着挂油瓶。
但这也无妨。小时候不记仇,一眨眼眼泪就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