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芦笙舞的文化?介绍一下。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群众芦笙舞。苗语叫“研究”。每到节日,苗族人都涌向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蹈队由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带领。芦笙队排成“一”字形,在同一个地方比赛。群众围着芦笙队跳舞或带头行进、跳舞、吹号,群众跟着围成一圈跳舞。有的芦笙队还配有芒果,使芦笙舞曲更加雄浑壮阔。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音乐的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方动作矫健自然,女方动作轻盈柔和。随着苗族姑娘身体的跳动,她佩戴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增添了浓浓的苗族风情。
2.表演芦笙舞。苗语叫“抛鱼不如布施”。这是一种男子竞技芦笙舞,多在传统节日举行,舞曲活泼,节奏感强,技巧性高。舞蹈中的动作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各村的芦笙专家演奏的。这种舞蹈在黔西北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大多是一边吹一边单独或两人一组跳舞,如斗鸡、老虎下山、小跑等。,而且他们还快速地做出跳跃、旋转、下蹲等动作,尤其是下蹲的技巧。每场比赛期间,都有很多人围观,情绪非常热烈。
3.风俗芦笙舞。这是一种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群舞形式。这种舞会只有未婚青年男女参加。各地跳法不一,其中黔东南丹寨、凯里两县的“乞花”和黔中的“领头羊”最具特色和代表性。“乞花绶带”是指在男女舞蹈中,男青年边跳舞边演奏优美的芦笙音乐。音乐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一根花丝带,给我一根花丝带,系在芦笙上,系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一边跳舞,一边把自己精致的绣花缎带系在她所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很有意思。跳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跳,女青年在后面跳。与此同时,青年男女也在互相观察和试探。绕场几周后,女孩们开始在她们喜欢的年轻男人的后腰系上花丝带。然后,女生们拿着花丝带的另一端,跟在男青年后面继续跳舞。这时,有趣的一幕出现了:一些小伙子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个姑娘,队形像孔雀一样骄傲,漂亮独特,非常漂亮;而一些年轻男子身后空空如也。这个时候,一个又帅又好的舞者就可以选择自己心爱的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