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塑造3d角色形象?

角色造型在传统故事片中不成其为一个单独的造型元素,而是部分溶解于构图,另一部分溶解于演员表演,后者更不是视听语言的组成部分。而在动画片中,由于没有真实演员的存在,角色造型便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语言构成元素。

传统迪士尼大片不仅将男女主人公完美化(同时也是概念化)、将野兽人性化善良化(《美女与野兽》),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力求标准的、理想的,这便踏入了一个愈来愈狭窄的模式化的怪圈。直至《人猿泰山》才开始有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比如人猿的手开始显得棱角分明、甚至有些时候非常难看。然而《埃及王子》在角色造型上走得比《人猿泰山》、《花木兰》甚至《大力神》更大胆、更坚决。比如开篇第一个段落中表现摔倒的老人那夸张的骨瘦嶙峋的骷髅般的手以及那怪异的扭动动作便出现在特写逆光中,有意突现个性和特例。这种造型便是区别与传统迪士尼大片细节造型的有利明证。为追求“破格”、发掘特定情境下的角色性格、摆脱概念化,《埃及王子》不惜“丑化”人物、变形细节、甚至几何化主要角色的脸。片中的女性在造型上都有几何化的特征,长脸长鼻子尖下巴短上额的母亲以及高额头菱形眼睛大鼻子高颧骨的撒普拉和迪士尼的传统美女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当我们在撒普拉出场的段落中看到蓝色影调里她的愤怒的回首的反打镜头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女主角的魔鬼般的反传统造型,也看到了特定情景中的性格和心理。摩西和雷明斯也都是如此,比如两人那异常长的鼻子、尖尖的下巴、雷明斯一边倒的小辫等。此外,人物的造型随着性格和心理的变化不断变化。摩西躲在沙漠中时,脸更尖、眼睛更大而且趋向圆形、眼珠经常乱转、很多镜头中没有脖子,最明显的是头发和衣着的变化;这些造型对应着人物特定的心理。而当摩西背负着神的使命去拯救苍生的时候,他的造型愈发像一个圣人。相反,雷明斯失去了少年时的天真,从外形上看更像一个残忍的武夫,——作者时常突现的是他的光头。与此同时,《埃及王子》中也同样保留了许多经典的迪士尼造型传统,比如一胖一瘦、走路扭动姿势颇似舞蹈的祭司,就和《大力神》中四瘦一胖的缪斯舞女、《花木兰》中的士兵十分相似。胖祭司的造型和动作甚至双手运动的线条都是金字塔型的。此外,诸如骆驼、驴等动物的造型都可以在经典迪士尼中找到对应物。

《大力神》中的角色造型尽管注意了男女主人公的个性化、随情境不同表情的丰富变化以及经常使用色彩、造型对比(比如凯帝斯以及他的两个手下的造型)等,而且继承了迪士尼对于动物的贯穿性使用(比如马、驴、半人半羊的阿菲),然而总体上仍然和《泰山》一样,难以摆脱壮男美女的模式,甚至在海格力斯第一次去找宙斯的路上的一个爬树的镜头中,难以分清这个俯角镜头中的男主人公究竟是海格力斯还是泰山。其原因当然不仅仅是传统造型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叙事及其文化涵义。以女性角色为例,《大力神》中的女性是二元对立项斗争的焦点,作为动素模型中欲望对象和客体存在;而《埃及王子》中的女性则中不再是天使或妖女或两者的复合,而是个性化的人;在剧作意义上,也不再作为客体存在,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即便完全删去撒普拉这个角色,也不影响主线的进展。正是这样的角色定位,才使撒普拉更有可能向个性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也决定了《埃及王子》的角色造型发展到动画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