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

人的习惯大多是在早期形成的,家庭是个体活动的最初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育思想家陶行知

王先生曾说:“人生所需要的大部分重要习惯和态度,都是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的。”换句话说,人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是在六岁之前。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抱着“盼孩子成功”“盼女儿成功”的想法,在学习生活上对孩子百般呵护,却忽略了良好行为的培养,放任自流。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如果我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让他多学点也没关系。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教导孩子良好行为的效果,还会间接反映到孩子的头脑中,成为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的同时,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的形成来源于实践,习惯的形成更依赖于实践活动,这是孩子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和情感的原因,一些家长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然采用婴儿教育方式。比如父母给学龄的孩子穿衣洗脸喂饭,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的这种包办替代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各种行使权利,也让孩子的依赖心理更加顽固。这样下去,孩子会变得懒惰,自大,甚至无能。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训练要持之以恒。也有一些家长更注重孩子良好行为的培养,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和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矛盾的。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尽量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学会独立吃饭、睡觉、洗漱、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得到“怎么做”的理解,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说明真相。推理是提高意识的一种方式。幼儿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难免会做错事。严厉的教训和批评可能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僵硬。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与孩子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他们要注意不要使用“不”、“不”等否定语气,从正面引导,避免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引导,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父母发现孩子在抢别人的玩具,要告诉他抢是不对的。我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听过很多道理,好的行为准则自然在我心中有地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也是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喜欢听好话,喜欢被表扬,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经说过:“任何人受到鼓舞去改革都很容易,但是受到惩罚去改革就更难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应该以正面的鼓励和表扬为主,负面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泄气。家长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鼓励和表扬孩子。应该鼓励三岁以下的孩子多表扬。比如,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不要急着去扶他起来。她可以马上说,“宝宝好勇敢。如果他摔倒了,他会自己爬起来,不会哭。”本来孩子可能会哭,但是听了妈妈的鼓励,可能会从地上爬起来,不哭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意识强,对大人的评价非常敏感,他们有强烈的被表扬的欲望。这就需要家长适当的鼓励表扬,不能给孩子戴“高帽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渐渐地他就会认为表扬是恰当的,不会做任何没有表扬的事情,甚至会为了表扬而发展出虚伪或者谄媚的行为。表扬应该主要是表扬孩子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讲什么是好的,让他去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可以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起初,孩子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因为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生动,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如注意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加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孩子在模仿父母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