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训练游戏
当时她有两个梦想:挣钱后给妈妈买一条金项链,给家里盖一栋新房子。
然而,她的梦想很快被现实击中。她想挣更多的钱。她偶然看到了中国平安的招聘广告,立即动身前往“创硕会”。随后,他正式加入宁德市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成为一名寿险代理人,只身前往宁德市周宁县开拓市场。
起初,她完全没有事业心,没有一技之长,但她爱笑,对人真诚。经过周宁实验幼儿园园长的几次拜访,她得到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讲保险的机会,讲了10分钟,也就是那个时候,有很多家长向她买保险。四个月的时间,她在周宁积累了127个客户。
就这样,她做的越多,成绩越好,获得了第一名。她真的给家里盖了新房子,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表面上看,她应该是长期居住在霞浦,她母亲甚至开始为她安排婚姻。
但是一次安全系统的训练改变了她的认知,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这个集体培训班里,有8个人来自厦门。她感觉这8个人的气质,谈吐,修养都和她当地的经纪人完全不一样。之前她一直认为在宁德签3600元的溢价是大单。和这八个兄弟沟通后,她才知道他们已经签了10倍甚至20倍的溢价。
这时她才意识到,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城市可以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格局。她决定去厦门发展。
她放弃了在霞浦建立的固定资源和团队,从零开始去了厦门。她决定去厦门后,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于是问大家:“我要转机去厦门。有没有朋友介绍一下?”。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准备,她在厦门拿到了第一个订单——一个阿姨女儿的男朋友的姐姐的朋友。
她很清楚,刚到一个城市,她没有亲戚朋友。只有提前找一些理由(问人,别人介绍),她才能逐渐站稳脚跟。
她有同理心,懂同理心。
为了更好的改变自己的定位,她经常会做很多准备,从不盲目上门营销。比如她要见客户,客户是一个房地产商人,那么在面试之前,她会收集很多对房地产开发商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除了巧妙地融入谈话之外,还会适时传递给客户。
这样客户就不会觉得和她谈是浪费时间,反而物有所值,签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就算她不能签单,对方也会认她这个人,她签单只是时间问题。
当她知道自己的责任后,对保险产品的态度也从“推销”转变为为客户“量身定制”。
她要求自己和每个产品“谈一场恋爱”,清楚了解产品的细节:适合什么职业和年龄段,不同的产品如何组合才能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她逐渐意识到,当初加入保险行业的根本原因是对金钱的渴望。但如果这种目的在她后续的工作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她作为特工的生活也不会长久。
她有亲和力,有野心。
2013年,时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兼南区业务部总经理的刘晓军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平安还没有过年收入过千万的代理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中国第一个年薪千万的经纪人。
此外,她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她善于倾听,行动迅速。厦门很多人都喜欢和她聊天。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把自己最好的朋友介绍给她,很多热衷于聚餐的人也开始邀请她。几十年来,她的人生轨迹和事业一直延续至今。
她说,就算和平年代大家都记得“不断奋斗”的精神,也很少有人能“视荣誉如生命”,很少有人能真诚十几年,但她会。
直到现在,她仍然会在每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里,准时给十几年的老客户送上不贵却真诚的礼物。她希望自己能继续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
她非常重视正确表达知识点。
2012,她第一次见到了丁云先生。她从手机里翻出他关于重疾险培训的PPT,当着他的面逐字逐句背了几个重疾险单词。这一年也是“大病医保”推出的一年。很多人一时无法理解重疾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保费的冲突。丁老师讲到“重疾医疗保险”时,她开始记录——她不想因为自己的举报而出错,会误导团队里的其他代理人。
看到她的举动,丁先生欣慰地说:“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厦门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能当选全国峰会主席了。”
她经营保险业务。
她主张服务第一。2002年,她家需要买房买车。家里人问她:“你不是一直说你收入高吗?为什么关键时刻拿不到钱?”
她回答:“是的,我现在给不了多少。如果我不知道每赚一万块钱用八千块钱去服务客户,下个月我可能连这一万块钱都赚不到。如果我现在用这笔钱服务客户,很快一个月就能赚10万,这是当年的收入。”
这种想法帮助她做了正确的事情,并很好地服务于她的客户。他会跟随你一生。
所以,当你认识的人有买保险的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因为她一直把保险当成一个企业,一个事业,与其说是为了一份保单投资,不如说是为了客户投资。
她坚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她说,如果你对保险行业不够了解,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呢?
她曾经遇到过一个大公司的高管,第一次去拜访她就被拒之门外,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持逢年过节给他发短信,刚开始没收到回复。
直到有一天,她接到高管的电话:“一个业务员给我推荐了一种保险,我觉得不错,但是业务员夸大其词。我觉得你更专业。请过来给我解释一下。”
她一到办公室,对方就问:这个产品怎么样?她笑了笑,详细分析了这款产品的优缺点,并根据财务总监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合理的投资建议,对方心服口服。
像这位高管,厦门很多企业主都很乐意把自己的保单交给她——因为放心。
“我是一个只做一件事的人”,这句话虽短,但信念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能让人专注、专业、独特。
她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商数。
能够走上发展高端客户的道路,说明了她对待挫折的态度。她经常对自己说:既然保险必然被拒,为什么不选择被有钱人拒之门外?
在她失意的时候,她会积极寻找正能量。别人的一条短信,一句问候,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她发自内心的感激。这可能是他们善意的本能,但她会把这当成一种鼓励和支持。
她喜欢决定自己的里程碑。
从进入保险行业开始,她就很清楚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她会为这一天,这一周,这一年,甚至这一生设定一个目标。她会以自己的最好成绩为基数,这个成绩会增长100倍,她永远不会担心把目标定得太高。
很多人说她是时间管理大师,这是她引以为傲的。从她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写工作日志。20年来,她写了几百本厚厚的工作日志。
她认为没有计划一切都会失败,她经营保险业务是有计划的。
很多年前,她拜访了一个客户。对方对她有好感,但她就是不认可保险。参观结束时,他对我说:“我现在不打算买保险了。这样吧,五年后再来找我,那天我一定签单。”
后来她在整理工作日志的时候,看到了当时的记录,于是五年后的同一天,她出现在了客户面前。
一开始客户否认这么说,就把自己的工作日志放在对方面前。里面详细记录了会面时间、地点、谈话要点和他的承诺,甚至他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客户被她细致的工作和良好的用心所打动,于是签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保单。
她注重细节,注重仪式感和归属感。
2009年,她举办了第一次感恩节成长见证会,之后的每一年,她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举办感恩节见面会。感恩会不同于生产会,生产会纯粹是为了感恩,也就是让客户体验和感受更好。同时也是在向客户解释,她只是想提供一个互相交朋友的平台。
每年她都会精心安排客人,一半是老客户,另一半是和她不太熟的人。所以年度晚宴现场可以称之为她的品牌推介会。
她继续积极学习,积累人脉。
财富需要积累,人脉需要积累,品牌需要积累。想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代理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对所有人坦诚相待。寿险营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
也许有些天才可以绕过最新的资源壁垒,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但大多数人还是需要社交到底,那你就需要一个中间人。通俗地说,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很多人把握不了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重视中介的作用,或者说不重视能让人生有重大飞跃的机会——因为大部分机会在当时看来并没有那么大的潜力。
一个人能达到多高,取决于他能和什么样的人建立联系。通过了解一个人,你可以接触到他的资源,可以帮助你到达更高的平台。
她会不断创造惊喜。
她认为,保险代理人快速在圈子里站稳脚跟的方法,就是做一个不断创造惊喜的人。
有服务意识,了解各种行业,会组织活动和会议,会玩有趣的游戏。
当和客户一起参加活动时,她喜欢为他们拍照。记下笔记后,她让助手在网上买了很多相框。参加完聚会的第二天,她会安排人把照片冲洗出来,装在相框里发给客户。
她能全心全意去做,是因为她坚信这个世界缺少爱。即使是非常有钱的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
她善用社交媒体来建立个人品牌。
2010,她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今天她每天早上发一条微博和大家分享,包括保险理念,工作方法,人生感悟,人生哲学等等。经过几年的积累,她已经有了110000多名粉丝,而这些粉丝中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客户或者增加了员工。
她也很珍惜自己的朋友圈,发布的内容都会慎重考虑。
她说,这是代理商最好的时代,有很多宣传渠道和工具。如何用好、用尽、巧用,是每个代理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宣传。
她足够专业。
她说,要想赢得客户的尊重,一定要足够专业,否则很难获得信任,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她很注重外在的外表和内在的修养,要求自己做到内外兼修。希望她站在客户面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客户喜欢她,信任她。
她足够谦虚。
她认为,对于保险代理人来说,谦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我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第二,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第三,我从不认为自己高贵;
第四,把成绩归功于客户,而不是自己。
在她看来,对客户说一句谢谢并不过分。
她有品牌意识。
当她真正意识到要打造个人品牌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了,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客户会选择我们?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她抓住了技术变革的机会——微信和微博。她是中国第一个在微博开户的保险人。
她在微博的推广是正面的,她在微信的朋友圈被记录为个人日记。她认真地分享自己看过的电影,写游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她善于总结和建立高效的服务标准。
她会给自己招助理,同时培养代理,让他们强大高效,比单干强多了。
她会建一个短信服务文件平台,每次会发几万条信息。虽然很少有人回复,但她一直坚持这么做,而且像机器人一样标准化、规范化,无论刮风下雨都不会动。
她坚持留在市场的第一线。
她不想因为自己的成绩而与所接触的人疏远。她说她想要的是亲密感。无论她在这个领域的收入和地位有多高,都不应该失去这种本性。
她明白,只有留在一线市场,通过持续的展业,才能更新营销技巧,跟上市场节奏,创新销售方式,推动快速签约。
她将保险重新定义为慈善事业。
2013,在她的家乡霞浦,她捐建了第三所希望小学。我也收养过几个特别穷的孩子,父母都不在了。以前她觉得不管赚多少钱,每年都会把收入的20%左右用于慈善事业。但在收养他们的那一刻,她做慈善的经历得到了升华。
她觉得每卖出一份保单,就能多帮助一个孩子,这也可以成为她新的工作动力。
她有足够的野心和使命感。
她希望成为保险行业的新一代大师,就像袁和乔吉拉德两位销售大师一样。
她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谈到过这个目标,对自己的要求是:无与伦比的个人能力,庞大而强大的团队,为整个行业努力的决心,创新的改变。
她会思考为什么做了一辈子同一件事的人没有成为专家,在专家眼里还是新手或者入门级。
她认为,他们普遍缺乏的是总结和创造一个可以借鉴的体系的能力。
而她自己就是一个善于总结提炼的人。
高手不仅完成工作和任务,而且比大多数人更进一步:提炼任务和项目的规律性,不仅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做,为什么做,怎么做。
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细化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做成相应的工具和产品。随着总结能力的提高,总结的结果会成为他们下次做类似事情的指导,也会成为他们带队和教导别人的信息,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被复制的可能。
她主张有野心的代理人必须学会从个性化的案例中提炼出一套通用的、可复制的体系,这是代理人可以留给团队和行业的财富。
虽然我所在的行业不一样,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看自己。她所有的经历和经历都极大的触动了我。我心里清楚,我要做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这本书让我的影子清晰可见。
我觉得她的美已经在我心里种下了种子,就让时间见证一切吧。
结束
我是郭猛,一个96岁的女孩,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做你想做的,写你想写的,活你想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