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打针会哭?

生活中,大多数宝宝都有“恐医症”。每次生病去医院,都是哭着闹着不肯踏出家门一步。父母别无选择,只能哄骗孩子去医院。但是宝宝到了医院,他的反抗会更严重。他看病的时候会哭,不肯看病。

对于有“恐医症”的宝宝,家长不妨学习这四种方法,帮助宝宝摆脱恐惧。

模拟医疗,角色扮演

医院环境严重。面对陌生医生,宝宝会缺乏安全感,加重反医心理。心理学家皮亚明认为,玩耍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通过玩耍让宝宝熟悉医生的职业和就医的流程,让孩子明白医生是干什么的。提前熟悉一下,也可以有个预备心理。

玩角色扮演游戏,给宝宝准备一套医疗玩具,让宝宝当医生,爸爸当病人,妈妈当护士。模拟就医游戏开始后,母亲拿着号码牌给病人父亲打电话就医,医生的宝宝可以用听诊器测心跳,用体温计测体温。通过双方的合作,让宝宝明白医生的诊断是有意思的,不会伤害到自己。没必要害怕就医。

别开玩笑了,跟孩子说实话。

李玫瑾教授认为,许多孩子的行为和问题往往与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有关。

孩子害怕看病,很可能是父母的行为造成的!父母的哄骗行为导致孩子产生心理落差,让孩子以为打针不痛,吃药不苦,结果却适得其反,加剧了孩子对就医的恐惧。

所以孩子关于就医的问题一定要如实告知。当孩子问爸爸“打针疼吗?”一定要告诉他,打针很疼,但只要勇敢,一定能挺过去。当孩子问妈妈吃药是不是苦的时候,妈妈要老老实实的回答。不要以为哄孩子不会引起恐惧。父母的哄医疗可能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落差。长此以往,孩子会更“谈医色变”。

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打针也很痛苦,更何况是皮肤娇嫩的孩子。面对进入肉里的痛苦,孩子无法忽视这种感觉,所以抗拒打针也在情理之中。面对打针的恐惧,家长要学会给孩子找“心理安慰”,让孩子勇敢打针。

塞约翰逊说,一个好的榜样对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孩子因为怕疼而拒绝打针时,让孩子看着旁边打针的哥哥,不哭不闹。孩子看到有人陪着打针,就觉得打针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孩子被感染了也会静下心来打针。在注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宝宝聊聊动画片中的勇敢人物,用勇敢的人物给孩子注射打气。

第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感觉神经会高速运转,甚至轻微的疼痛都能感觉到,并被无限放大。所以,面对打针等疼痛,孩子越重视,疼痛神经越敏感,孩子就会越害怕就医。这是一个无限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分散注意力是最好的方法。打针的时候,可以拿着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让他玩。还可以用故事书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些方法可以分散孩子对打针就医的恐惧,也可以分散孩子对疼痛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