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绩的文言文答案

1. 黄甫绩,字功明文言文答案大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绩三岁而孤,为外祖韦孝宽鞠养。

尝与诸外兄弈棋,孝宽以其惰业,督以严训,愍绩孤幼,特舍之。绩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

孝宽闻而对之流涕。于是精心好学,略涉经史。

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武帝尝避暑云阳宫,时宣帝为太子监国。

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于玄武门遇皇太子,太子下楼执绩手,悲喜交集。

乱定,帝闻而嘉之,迁小宫尹。隋开皇元年,出为豫州刺史,寻拜都官尚书。

后数载,转晋州刺史,将之官,稽首而言曰:“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

上问其故,绩答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

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及陈平,拜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作乱江南,州民顾子元发兵应之,因以攻绩,相持八旬。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

绩与子元书曰:“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

唯当怀音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而待强援,绰有余力。

何劳踵轻敝之俗,为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雄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

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子元得书,于城下顿首陈谢。

杨素援兵至,合击破之。拜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

俄以病乞骸骨,诏征还京,赐以御药,中使相望,顾问不绝。卒于家,时年五十二。

(《隋书·皇甫绩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能克躬励己克:克制 B.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引:推荐 C.臣请预戎行预:参加 D.顾问不绝顾:照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绩三岁而孤坐而待强援 B.以臣度之俄以病乞骸骨 C.为外祖韦孝宽鞠养为虚伪之辞 D.尝与诸外兄弈棋绩与子元书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B.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C.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 D.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仁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绩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由他的外祖父韦孝宽抚育他。韦孝宽虽然很严厉,可是对皇甫绩因下棋而耽误学业没有过多指责。

B.卫剌王作乱的时候,皇甫绩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逃走,反而奋勇赴难,因此受到文帝的嘉奖。C.皇甫绩在隋朝曾历任豫州刺史、都官尚书、晋州刺史、苏州刺史,后来在打败叛军后又出任信州总管和十二州诸军事之职。

D.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两军相持之时,送上酒肉。后来在收阅皇甫绩书信后,在城下向皇甫绩谢罪。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4分) ②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

(3分) (2)从文章中找出两个能体现皇甫绩“忠于皇室”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5.D(顾:拜见)6.A(A而:表修饰,连词;B以,按照,介词/因为,介词;C为,被,介词/说,动词;D与,和,介词/给,动词)7.C8.B(是受到周武帝的嘉奖,而不是文帝)9.(1)①我实在平庸,又见识浅陋,对国家无益,因此常想冒着危难来报答国家的大恩。

(鄙,见识浅陋、粗俗,犯,冒、冒着,各1分;“无益于国”,状语后置句1分;大意1分) ②文帝嘉奖他的壮志,慰劳他,然后派遣他去。(嘉,嘉奖、赞赏,老,慰劳、劝勉、鼓励,各1分;大意1分) (2)①卫剌王作乱,城门已闭,百僚多有遁者,绩闻难赴之。

(卫刺王作乱,百官逃散,而皇甫绩特意奔赴京城救急) ②“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文帝嘉其壮志,劳而遣之。

(皇甫绩献计平陈,并主动请缨,要求前往) ③“子元素感绩恩,于冬至日遣使奉牛酒”,皇甫绩责其“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并劝其“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皇甫绩严词拒绝顾子元的拉拢,并劝顾子元早日归降) [3分。

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找出的事例能体现皇甫绩的“忠于皇室”,即可给分。

] 补充细则事例引用原文不完整,酌情扣分;两个事例有一个不完整,最多只能得2分;如果学生分了三点,只看前两点给分。参考译文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

皇甫绩三岁就成了孤儿,为外祖父韦孝宽所养育。他曾与诸位表兄下棋,韦孝宽因他懒于学业,用严格的训令来督促他。

但可怜他年幼丧父,特别原谅他。皇甫绩叹气说:“我没有父母教训,被外祖父抚育,如不克制自己,。

2. 隋书皇甫绩的全文翻译

皇甫绩字功明,是安定朝那人(今甘肃平凉县西境),祖父名穆,仕魏,任陇东太守,父名道周,曾任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皇甫绩三岁而孤,就养于外祖韦孝宽家,孝宽是魏周二代的名将。皇甫绩幼不敬业,常与诸表兄博弈,荒废学业,孝宽常加严责,但愍其孤幼而怜惜之。皇甫绩由此感悟,自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乃命其左右杖罚三十以自责,作为表示改过振奋决心。孝宽闻而为之流涕。由此可知,皇甫绩是中人之资,需管教,方能成材,孝宽对于这个孤苦的外孙教养煞费苦心。他这一番苦心,总算没有白费。自此,皇甫绩折节读书,精心向学,对于经史,颇有涉猎,得到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后来处世的张本。

韦氏与皇甫氏本是官宦世家,故皇甫绩少长,即在北周 *** 中工作,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转任宫尹中士。周武帝曾避暑于云阳宫,由太子(即后之静帝)监国。卫刺王在首都作乱,城门已闭,百官都逃走一空,唯皇甫绩奋勇赴难,遇皇太子于玄武门,太子时避难楼上,特下楼执皇甫绩手,悲喜交集;乱定,武帝闻其事而嘉之,迁小宫尹。静帝宜政初,积功封义阳男,寻转御正下大夫,未几而发生拥护杨坚事件,皇甫绩为其中出力人员之一。杨坚为丞相后,以定策有功,官阶直线上升。

杨坚建立隋政权后,皇甫绩出任豫州刺史,食邑增至二千五百户。未几,征为都官尚书,数载后转任晋州刺史。但是皇甫绩的壮志,是在求国家的统一,故有伐陈的建议。当他将就任晋州而辞行时,稽首向文帝进言:“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其时文帝已采高颎之策,对陈先行消耗战与经济战以敝之,故壮其志而遣之。其后伐陈,九路进兵,而皇甫绩不与也。

江南既平,转任皇甫绩为苏州刺史,委以安定地方之责。时江南人心,尚不服隋,高智慧、顾子元等起兵抗隋,皇甫绩御之,相持达八十日之久,使隋 *** 得从容调兵遣将,从事平乱,皇甫绩这一功绩,实在不小。顾子元虽反隋,但对皇甫绩颇感其恩德,于冬至日遣人以牛酒犒劳皇甫绩军。皇甫绩乃以书晓以利害,招降子元。书曰:皇帝握符受箓,合极通灵,受揖让于唐虞,弃干戈于汤武,东逾蟠木,方朔所未穷,西尽流沙,张骞所不至,玄漠黄龙之外,交臂来王,葱岭榆关之表,屈膝请吏。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政,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恩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勇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隋书》卷三十八《皇甫绩》)这封信对顾子元发生很大的效果,子元亲至苏州城下,顿首谢过,这是自来投降的表示。时杨素援兵已到,照理应该接受其来降,不必加以讨伐。但杨素贪功,向顾子元进击,皇甫绩也开城夹攻,子元本已无战意,自然彻底的溃败,杀戮已降之人,杨素实在算不得大丈夫,隋 *** 也不应以此为其功绩。唯皇甫绩坚守八十日,朝廷嘉其功,擢为信州总管,指挥十二州军事,是其应得的酬庸。

3. 隋书皇甫绩的全文翻译

皇甫绩字功明,是安定朝那人(今甘肃平凉县西境),祖父名穆,仕魏,任陇东太守,父名道周,曾任湖州刺史,雍州都督,皇甫绩三岁而孤,就养于外祖韦孝宽家,孝宽是魏周二代的名将。皇甫绩幼不敬业,常与诸表兄博弈,荒废学业,孝宽常加严责,但愍其孤幼而怜惜之。皇甫绩由此感悟,自叹曰:“我无庭训,养于外氏,不能克躬励己,何以成立?”乃命其左右杖罚三十以自责,作为表示改过振奋决心。孝宽闻而为之流涕。由此可知,皇甫绩是中人之资,需管教,方能成材,孝宽对于这个孤苦的外孙教养煞费苦心。他这一番苦心,总算没有白费。自此,皇甫绩折节读书,精心向学,对于经史,颇有涉猎,得到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后来处世的张本。

韦氏与皇甫氏本是官宦世家,故皇甫绩少长,即在北周 *** 中工作,周武帝为鲁公时引为侍读,转任宫尹中士。周武帝曾避暑于云阳宫,由太子(即后之静帝)监国。卫刺王在首都作乱,城门已闭,百官都逃走一空,唯皇甫绩奋勇赴难,遇皇太子于玄武门,太子时避难楼上,特下楼执皇甫绩手,悲喜交集;乱定,武帝闻其事而嘉之,迁小宫尹。静帝宜政初,积功封义阳男,寻转御正下大夫,未几而发生拥护杨坚事件,皇甫绩为其中出力人员之一。杨坚为丞相后,以定策有功,官阶直线上升。

杨坚建立隋政权后,皇甫绩出任豫州刺史,食邑增至二千五百户。未几,征为都官尚书,数载后转任晋州刺史。但是皇甫绩的壮志,是在求国家的统一,故有伐陈的建议。当他将就任晋州而辞行时,稽首向文帝进言:“臣实庸鄙,无益于国,每思犯难,以报国恩。今伪陈尚存,以臣度之,有三可灭……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鹰扬之将,臣请预戎行,展丝发之效。”其时文帝已采高颎之策,对陈先行消耗战与经济战以敝之,故壮其志而遣之。其后伐陈,九路进兵,而皇甫绩不与也。

江南既平,转任皇甫绩为苏州刺史,委以安定地方之责。时江南人心,尚不服隋,高智慧、顾子元等起兵抗隋,皇甫绩御之,相持达八十日之久,使隋 *** 得从容调兵遣将,从事平乱,皇甫绩这一功绩,实在不小。顾子元虽反隋,但对皇甫绩颇感其恩德,于冬至日遣人以牛酒犒劳皇甫绩军。皇甫绩乃以书晓以利害,招降子元。书曰:皇帝握符受箓,合极通灵,受揖让于唐虞,弃干戈于汤武,东逾蟠木,方朔所未穷,西尽流沙,张骞所不至,玄漠黄龙之外,交臂来王,葱岭榆关之表,屈膝请吏。曩者伪陈独阻声教,江东士民,困于荼毒。皇天辅政,假手朝廷,聊申薄伐,应时瓦解。金陵百姓,死而复生,吴会臣民,白骨还肉。唯当怀恩感德,行歌击壤,岂宜自同吠主,翻成反噬。卿非吾民,何须酒礼,吾是隋将,何容外交,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何劳踵轻敝之俗,作虚伪之辞,欲阻诚臣之心,徒惑骁勇之志,以此见期,必不可得。卿宜善思活路,晓谕黎元,能早改迷,失道非远。(《隋书》卷三十八《皇甫绩》)这封信对顾子元发生很大的效果,子元亲至苏州城下,顿首谢过,这是自来投降的表示。时杨素援兵已到,照理应该接受其来降,不必加以讨伐。但杨素贪功,向顾子元进击,皇甫绩也开城夹攻,子元本已无战意,自然彻底的溃败,杀戮已降之人,杨素实在算不得大丈夫,隋 *** 也不应以此为其功绩。唯皇甫绩坚守八十日,朝廷嘉其功,擢为信州总管,指挥十二州军事,是其应得的酬庸。

4. 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穆,魏陇东太守父道,周湖州刺史

皇甫绩,字功明,是安定朝那人。

他的祖父皇甫穆,是北魏陇东郡的太守。他的父亲皇甫道,是北周湖州郡的刺史、雍州的都督。

皇甫绩三岁时就成了孤儿,被外祖父韦孝宽收养。有一次皇甫绩与表兄们下棋,韦孝宽因为他们荒废学业,用严厉的训斥督促他们,怜悯皇甫绩年幼且是孤儿,特地舍弃了他(即没有训斥他)。

皇甫绩感叹道:“我没有严厉的训斥,是因为抚养在外姓人家,如果不能自己勉励自己,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内心很感激外公的宽容,他自己命令侍仆用杖打自己三十下,(来作为表示改过振奋决心)。韦孝宽听说了后对他留下了眼泪。

从此专心学习,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周武帝做鲁公时,叫他来伴读。

建德初年,转为宫尹中士。武帝曾经在云阳宫避暑,当时宣帝作为太子来监国。

当卫剌王作乱时,城门已关闭,百官大多逃走了。皇甫绩听到这个灾难就赶到京城,在玄武门遇到了皇太子,太子亲自下楼拉着皇甫绩的手,悲喜交集。

皇帝听到了这件事就嘉奖了他。

5. 前年一诊考试的文言文,完全看不懂呀

参考译文皇甫绩字功明,安定朝那人。

皇甫绩三岁就成了孤儿,为外祖父韦孝宽所养育。他曾与诸位表兄下棋,韦孝宽因他懒于学业,用严格的训令来督促他。

但可怜他年幼丧父,特别原谅他。皇甫绩叹气说:“我没有父母教训,被外祖父抚育,如不克制自己,自我勉励,怎能成人?”他十分感奋,让别人打他三十棍子。

孝宽听说此事,对着他流泪。他于是专心致志,一心向学,于经书史书多有涉猎。

周武帝还是鲁公时,推荐他担任侍读。武帝曾避暑于云阳宫,由太子(即后之宣帝)监国。

卫刺王在首都作乱,城门已闭,百官都逃走一空,皇甫绩听到后奋勇赴难,遇皇太子于玄武门,(太子当时避难楼上,)太子特下楼拉着皇甫绩的手,悲喜交集;叛乱平定后,武帝听说了他的事情,并嘉奖了他,升官为小宫尹。隋朝开皇元年,出京任豫州刺史,不久任命他为都官尚书。

几年后,转任晋州刺史。将去做官,跪拜高祖说:“我实在平庸,又见识浅陋,对国家无益。

因此常想冒着危难来报答国家的大恩。现在陈国还在,按我的揣度,有三个条件,可以灭他。”

皇上问他缘故,皇甫绩回答说:“大国吞并小国,这是一个理由;正义的国家讨伐不正义的国家,这是第二个理由;接纳叛臣萧岩,对我们来说,就有了攻打它的理由,这是第三个理由。陛下若命勇武的将士(前往征讨),我请求加入军队,出点头发丝那么大的小力。”

隋文帝嘉奖他的壮志,慰劳他,然后派遣他去。平定陈国后,任命他为苏州刺史。

高智慧等人在江南造反,苏州州民顾子元发兵响应,高智慧借助他来攻打皇甫绩。双方相持了八十天。

顾子元一向感激皇甫绩的恩典,在冬至日,派人送上牛肉和酒。皇甫绩在给顾子元的信里说:“以前陈朝独自抵抗我朝,江东百姓饱受困苦。

好在上天辅助仁德之人,假借我朝之手,进行了一次轻微的讨伐,陈朝当时就土崩瓦解。金陵的百姓,死而复生;吴郡、会稽的臣民,白骨上又生出了肉。

你们只应感恩戴德,欢歌庆祝,怎能够自比那些对主人狂叫,并噬咬主人的疯狗?你既然不是我的臣民,何必尽上酒之礼?我是大隋国的将领,怎容与你外交?即便是遇到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惨况,也不应相往来,何况你有足够的粮草兵马,又有高城深沟,你只需坐着等待援兵,对付我就绰绰有余了,何必劳你学着轻薄陈旧的风俗,说些虚伪的话,想阻拦我这个忠臣的心,白白地想迷惑我骁勇将士的大志?想用这些来见到你期待的目的(指望我们放了你),那是不可能的。你要好好地想想你的活路,并告知百姓,如能早日改变迷惑的心思,那你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还不算走得太远。”

顾子元得到书信,就在城下叩头认罪。杨素的援兵也到了,合兵打败了叛军。

朝廷授皇甫绩为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不久皇甫绩因病请求退休,有诏调他回京,并给赐他御药。

宫中的使者去拜见慰问他,络绎不绝,后面派的使者能望得见先前派出来的使者。在家中去世,时年五十二岁。

6. 曾子杀猪 文言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⑦。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释

①市:集市。

②女还: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等我回来为你杀猪。顾反: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彘:读"zhì”,意为猪。

④(曾子欲捕彘杀)之:代词,指猪。

⑤妻适市反:妻子刚从集市回来。适:恰巧。

⑥特与婴儿戏耳: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现在你欺骗他。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则;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编辑本段]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编辑本段]参考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骗他)说:“你回去,等一会(娘)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信以为真,一边欢天喜地地跑回家,一边喊着:“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等妈妈回来,村子里的小伙伴来找他玩,他都拒绝了。他靠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想像着猪肉的味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傍晚,孩子远远地看见了妈妈回来了,他一边三步作两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边喊着:“娘,娘快杀猪,快杀猪,我都快要馋死了。”

曾子的妻子说:“一头猪顶咱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呢,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杀猪呢?”

孩子哇的一声就哭了。

曾子闻声而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后,二话没说。转身就回到屋子里。过一会儿,他举着菜刀出来了,曾子的妻子吓坏了,因为曾子一向对孩子非常严厉,以为他要教训孩子,连忙把孩子搂在怀里。哪知曾子却径直奔向猪圈。

妻子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妻子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杀什么猪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妻子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7. 关于诚信的手抄报(内容)

一、何为诚信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

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

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

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

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

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本文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

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

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

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

《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

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 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

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

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

“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