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大家眼中是什么形象?
还要分析传统社会提倡的平淡。有三种木制的。一个天生愚钝,一个憨厚,一个装傻。天生愚蠢是不可取的,当然也是无可救药的。可取的是淳朴和谦虚。中国的传统社会崇尚简朴和谦逊。一个憨厚谦虚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会受到喜欢和欢迎,会被人称赞为人正直、诚实、好相处。上海人很难给人这种印象。他们大多一脸精明,脑子转得飞快,眼睛还没转过去就完成了多项计算程序,得出了“值得”的结论。他们说话也很快,像打机关枪一样,里里外外都很聪明。更有甚者,他们话多到所谓“上海鸭子呱呱叫”。这些都让崇尚淳朴谦虚、崇尚少说多做、“快人快语”的人反感,心里不痛快。
但是,北京人话很多!北京人如何不让人反感?的确,北京人话很多,而且比上海人多。一般来说,上海人只有在用上海话和上海人交谈的时候才会说很多。如果让他们用普通话和外国人交谈,有时他们会有点迟钝,说不出多少话。北京人不管跟谁说话都很能说。所以在这方面,北京人也有一个不好的名声:爱吹牛,不真诚,爱说话。但仅此而已。因为北京人“穷”,所以觉得“油”;上海人的“快”给人的感觉是“精”。精明写在脸上,露在言语里,就是不顺眼。伶牙俐齿很讨厌,但并不可怕。如果是八卦,也是漫画,就像听相声一样。况且“大智若愚,大奸大忠”,能说会道的人一般都不精明,没有心眼。反而有些没心没肺,傻傻的,让人觉得其实是另一种憨厚。
然而,正如慷慨需要条件一样,简单和谦虚也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不与世界斗争。大家不争,简单坦诚很容易。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是可能的。但是,还得是在所谓的“太平盛世”,在那些“民风淳朴”的地方。一旦超过这个条件,所谓的憨厚谦虚,往往和装傻卖傻一样。装傻有两种。一种是自保,以免名利双收,椽子先腐。另一种是知难而退,表面上装傻,其实心里的算盘打得比谁都好。一旦大家都放松了警惕,他就会趁人不备为自己攫取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所以老百姓说“鸡啄白米,啄出来的米都是好的”,或者说“吠犬不吠,吠犬不咬人”,也就是说,众所周知,表面的单纯和谦虚往往是靠不住的。
可见传统社会的人并不都是愚钝不聪明的。那些表面愚钝,内心世故的人,其实比长着聪明脸的上海人更可怕。但是,既然简单被肯定,被讨好,精明必然被批判,被厌恶,何况上海人还“轻车熟路”?光天化日之下聪明有什么不好?在光天化日之下自作聪明,无异于公然无视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会引起公愤,而公愤,因为是“公”,有三分道理不分对错。不相信你。看看历史上那些聪明脸的人。他们中有多少人有好下场?
上海人也是传统社会出来的,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上海人要聪明。因为上海不是“天堂”,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计算的人生毫无价值,不会计算的人无法生存。所以对于上海人来说,精明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生存能力。生存能力不能批评,所以不能批评上海人的精明。更何况上海人擅长明的,总比擅长暗的好。第一,他不是作伪,他是一个公开的对手。就算他会伤害你,也是公开宣战,而不是背后偷袭。第二,你和他完全平等。他有权变聪明,你也一样。如果你和他一样聪明,他就不会伤害你。如果你比他聪明,他还是会认输。换句话说,精明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这是一种常规的博弈和竞争,比传统社会中的“不可能的方法”或者“智者见智”要容易处理得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人其实很单纯,很可爱。他们崇拜精明,只崇拜精明,因为精明是他们“部落”的图腾,所以看不起“反应迟钝”、“不明就里”的外地人。但如果你反应比他们快,计算比他们好,他们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不再把你当“老外”。在这一点上,上海人其实比外地人更开明。比起地理身份,他们更看重文化身份。这也是一个现代社区的特点。
那么,上海人的“自私”呢?这也是现代社区人的特点吗?是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真的不“自私”。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本来就是“公私不分”(请参考我的《中国人闲话》一书),没有“私”到“己”。传统中国是“农村中的中国”,是以小农经济和家庭组织为基础的社会。家当然是“家”,国家也是“家”。一家人,分什么公私,你我算什么?但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否则就无法进行商品交换。所以,一个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依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必然高度重视个人权利。这种个人权利应该受到法律和个人的保护。上海人的“自私”,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权利的自我保护,包括“什么都不在乎”的口头禅,也包括斤斤计较和挑剔购物。应该说,在这些场合被外国人视为小气、精明、自私,其实是体现了一种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虽然上海人做一些“可笑”的事情(比如1毛钱买1针,找两张卫生纸),但是权利再小,也是权利。你可以放弃这个权利(因为这个权利是你自己的),但你无权嘲笑别人的坚持和维护。是因为权利太小无法维护,放弃自己的权益才显得大度、大方、无私吗?
当然,上海人也是争名逐利的。然而,哪里的人都淡泊名利?更何况,除了那些野心极大的人(这样的人世界各地都有),上海人一般只争自己的那一份,或者说自己认为是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比如拥挤的公交车,或者地铁一开就冲进去抢座位。这个时候,他们真的不在乎别人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的那份应该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别人争取的。如果你赢不了,只能怪自己“太大”如果你拿不出自己的那份,别人能怎么办?也许,你本来就不配拥有那一个,不然怎么可能不拿走?
所以上海人和上海人之间,一般的账都算的很清楚。我不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占我便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件“可笑”的事情:几户* * *共用一个楼道,每户配一盏路灯,每个人自己可以控制开关。用多了会被指责。这在外地人眼里是“自私”或者“小气”,但在上海人眼里却是“为大家提神”,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开始争执,很伤精神,浪费精力,不值得。当然,在上海人中,也有喜欢占便宜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界限很明确,大家都很老练,不容易占据。更多的还是占大众的便宜。占大众便宜也是我们的“国情”,全国都一样,尤其是上海。但是,上海人就算占了大众的便宜,也是有分寸的。比如你公费请客,你也会很小心,不会为了不必要的面子浪费钱。因为虽然钱是公家的,但是报销的人是自己。公款报销太多,得不到实际好处,也不划算。
其实上海人虽然聪明,但并不主张占便宜。上海人虽然看不起太笨的人,叫“戴达、、林、、石佐野、猪头三、蛋头饺子”,但也看不起太聪明害人害己,不以为然,比如换包、丢枪、油嘴滑舌、损浪、开大商、捣浆糊、老不上路。上海社会的正面价值是“光明正大”,利己不损人,“自私合理”。这个“理”就是:你的权利是你的,我的权利是我的。你不想损害你的权利,我也不想损害我的权利,所以我们不要损害别人的权利。如果你能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情况下获得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你有能力,我干涉不了。但是你损害了别人的权利,别人也不会答应,最后倒霉的还是你。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叫“明”。否则就叫“不清楚”。
能不能扛得清,是检验一个上海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有时候比聪明与否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携带不清”,那么即使他说着标准的上海话,或者看起来很聪明,上海人也会从骨子里看不起他。因为“清楚”是真聪明,“不清楚”是假聪明。比如“鹤”就是。所谓“吊车”,就是公交车上乘客满了就上不去,导致车门关不上,车也走不了。这时候,平时“自私”、不多管闲事的上海人就会和列车员一起劝诫或声讨吊车司机。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损害了所有人的权利,他自己得不到任何实际利益,是典型的“不明不白”。对于这样一个“不清楚”的人,没什么好客气的。
显然,上海人的“不能明说”,是基于对个人权益的理解。上海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个人权益不是孤立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与他人和群体的各种关系中。维护个人权利,争取自身利益,就要理清这些关系,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定。比如这个事情要不要处理,这个眼前利益要不要先放弃等等。如果把这些关系理解清楚了,就叫“明”。否则就叫“不清楚”。
让我们以“起重机”为例。上海“鹤”的心理是:“你要走,我也要走。你要走,就得让我上去。”在北京,就是:“我上来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快走,快走,别走!“结果当然是谁也不能离开。北京的司机和售票员的心理是:“不能走吗?我还不想走,等警察来!警察来了,你好好看看!“乘客的心理是:“我走不了,你小子也不会想走的!“反正谁也不能离开。要我给你腾个地方吗?不会吧!”不难看出,北京人在考虑问题时,是以群体为导向的,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到伟大,谁也不走!”“上海人在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为标准,争取最好的未来:“不管这个‘多管闲事’,我都不能走。每个人都是负责人,每个人都可以去,包括我。”于是,“无私”的北京人在放弃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放弃了群体利益,“自私”的上海人也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前提下维护了群体的共同利益。
看来上海人的“自私”也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当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没有直接关联时,可能真的自私。比如管好自己的事情,有事的时候四处走走,免得引火烧身之类的。但当群体受损会直接导致个人利益受损时,他们也会挺身而出。比如排队时间长,秩序可能乱了的时候,上海人会主动维持秩序。因为我来的早,只要大家排好队,我应得的总能得到;如果顺序出了问题,首先倒霉的可能是你。
同样,上海人也会在不被伤害的前提下帮助别人。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为其他乘客和售票员递钱票被上海人称之为“摆渡”。在自动投币系统形成之前,“摆渡”是拥挤公交车上重要的售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摆渡”也属于“不清楚”的范畴。因为“摆渡”不会对你有什么坏处,但是举手之劳而拒绝就不光彩了。况且,当每个人都需要有人“摆渡”的时候,每个人都拒绝“摆渡”,每个人都没有车,包括你。
上海人的这种“理性”有时会变成“谬误”。杨东平讲了程乃山讲的一个故事:大家排队买法式面包,却没有人排队买。一个队列不服,找经理反映“后门”问题。经理拍拍他的肩膀说:我认识他,所以他可以不排队;如果我认识你,你不用排队,但我不认识你。“这显然是一种谬论,但每个人都能接受。因为这个“不公平”后面是“公平”:只要你认识经理,大家都可以不排队。既然如此,与其谴责“后门”,不如多认识一些管理者。
就这样,传统社会的一些东西在上海留存了下来。但必须指出的是,他们受到了上海文明的“包装”和“洗礼”。成功的洗礼或许精彩,包装的失败或许尴尬。如果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一面,而且不好或者不那么好,那就太可怕了。上海普通市民的问题大多是这样的。比如,传统社会注重群体生活,人们互相关心,人情味很浓,但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现代社会尊重个人权利,反对干涉他人私生活,但也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上海普通人就是有两个缺陷:自私、小气、吝啬,拉一个毛利不做,对自己分管的公共事务避而不谈;但你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八卦,搬弄是非。你讨厌吗?这种人人讨厌的“小市民”就是连上海人自己都觉得可鄙!
总之,上海人是一群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都市部落人”。它们的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但它们的枝叶却沐浴着欧陆风情和美丽的雨露。这使得他们既有优势互补的本质,又难免尴尬。所以在别人谈论他们的时候,一旦涉及敏感点,就会上演戏剧性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