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可以做什么角落?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角落活动作为幼儿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自由操作,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进而对活动产生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刚入园,产生分离焦虑,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经常哭闹。从小班幼儿入园的特点出发,我们的区角活动将成为幼儿个体学习的主要载体。同时,为了让孩子在独立的游戏状态下真正参与到独立的个体学习或群体学习中,老师也有更多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的区域活动。

为幼儿创设情境活动空间,即在主题背景下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自然逼真的游戏情境中反思和积累生活经验,为幼儿后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最终促进个体发展。

1,为孩子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自然、现实的情境对儿童经验的记忆和再现有很大的暗示和刺激作用。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刚从家里来到幼儿园,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去幼儿园,我们在角落活动中尽力营造与他们的生活体验相关的环境。如玩偶之家:玩偶之家的游戏最接近小班儿童的认知体验,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玩偶之家的主人。在娃娃的家里,设置了两室一厅的套房,包括卧室、餐厅、卫生间。整个玩偶之家区域的打造,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再现。

在“娃娃厨房”里,我们用废布做了窗帘,贴了很多蔬菜的图片,还提供了一整套厨具,供孩子们模仿和玩耍;在“娃娃客厅”里,我们在墙上布置了布料,挂了欣赏画,放了自制的沙发和靠垫,还用废纸箱做了一台电视机。

“娃娃卧室”的墙上贴了很多孩子带来的“全家福”,还加了一张自制的小床、一张小桌子、一部电话和一个给妈妈的“梳妆台”。在洗衣房里,有自制的洗衣机,衣架等等。当孩子们看到这一切熟悉的情景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玩。从最初简单的拨弄,到逐渐学会模仿大人的工作,孩子逐渐可以三三两两地玩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如:“家里有客人”、“宝宝生病了”、“喂宝宝”等,游戏内容日益丰富。

2.提供情景素材。随着孩子们对游戏环境和素材的熟悉,游戏中出现了各种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节。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观察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帮助儿童及时提供儿童喜爱的素材,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再现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在搭建区,我们提供牛奶盒和各种瓶瓶罐罐,让孩子们玩堆码游戏,搭建各种有趣的东西;手术区的小勺子用来喂小动物吃饭喝汤,各种发夹头饰给宝宝梳理头发;益智游戏资料摆放在开放式低架上,按筐、篮、盘分类。同时,图案用于指示物品的存放位置,帮助孩子轻松顺利地拿取和整理物品...孩子们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游戏互动获得新的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是体现游戏价值的关键。

3.实施情境教育。我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角落活动是孩子现实生活的简单真实,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表达和表达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在游戏中,孩子们仍然称老师为“老师的妈妈”,而老师则根据他们在游戏中的地位来称呼他们。比如奇奇的爸爸,温温的妈妈和佳佳的姐姐。这样的称谓既能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也容易让孩子发现游戏中角色的重复,引导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沟通、协调、达成一致。以生活为名,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展示他们不同的生活体验。经常听到很多小朋友匆忙蹦出的地方方言;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可以在游戏中公开张扬;孩子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有时候,我会暴露自己生活中的坏习惯。在参与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游戏语言的运用,不留痕迹地给予暗示或者用自己的行为进行示范和引导。久而久之,孩子更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情境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生活情节。如:买水果看朋友;燃放鞭炮迎娶新娘;带宝宝去医院看病等等。孩子也可以在游戏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学习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第二,向自然敞开一角。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界有取之不尽的物质,也是天然的活动区域。农村有很多土,用来做泥,做糖葫芦,做馒头,做饺子,做汽车。还可以捡叶子,做标本,贴图,补图...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由飞翔,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是幼儿园狭小的空间所无法替代的。

第三,把活动领域扩大到家庭。

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孩子在幼儿园是“好宝宝”,在家里却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无奈,老师无能为力。我们还将角落活动扩展到儿童之家。首先,请家长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孩子自由画、捏、剪、折。也可以要求父母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比如帮父母摘菜,包饺子或饺子皮。让孩子身临其境,既丰富了人生阅历,又增强了劳动意识,形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实际活动案例

1.在娃娃家,张山若喃喃自语,“别哭,别哭,妈妈帮你洗澡。”她一边说,一边把所有的玩具倒在地上,用玩具箱当浴缸给娃娃洗澡。但过了一会儿,她又去小厨房忙活,说要娃娃给娃娃做饭。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喜欢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角落活动。当他们在活动中烹饪时,往往伴随着各种想象的心理和行为。他们往往沉迷于自己想象的游戏情境,把自己在角落活动中的活动想象成真实情境中的活动,把自己当成某个情境中的角色,试图模仿角色的言行来玩游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因势利导,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引导。告诉孩子娃娃洗澡时间长了会冷,帮孩子快速穿衣,让孩子在游戏化场景中学习各种自理动作,提高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2.最近我们班的美术区在玩撕纸拼贴游戏。这一天,我们放入一些小塑料瓶,旨在让孩子们进一步使用撕贴的技巧来装饰彩色瓶子。王祎晨和其他孩子正在尝试新的游戏方式。这时,的孩子尹进来了。他看着新放的瓶子,摆弄了一会儿。他拿起手工纸撕贴,塞进瓶子里。王祎晨看见了,好奇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他也放下手中的工作,照着做了。旁边的几个小朋友也围了过来,模仿他们的样子,玩起了塞瓶子的游戏。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同龄人,尤其是同龄人的言行。当他们看到同龄人言行不一时,很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去模仿同龄人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小班幼儿的经验和技能往往是通过模仿获得和发展的,这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力,也成为小班幼儿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发挥同龄人的榜样作用。当你发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平行地介入孩子的活动,用正确的方式装饰五彩缤纷的瓶子,一边做一边自言自语,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准备装饰一个五彩缤纷的瓶子,挂在窗户上,一定很漂亮...我准备一片一片的撕,紧紧贴在瓶子上,这样会更好看……”诸如此类,让孩子自然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此外,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力和模仿能力较强的幼儿,也可以充分利用同伴作品的展示,为幼儿提供模仿学习样本,促进幼儿伙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另外,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教师在尊重他们模仿的认知特点的同时,要善于启发和引导他们求异,培养孩子的初始创造能力。3.早上,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来到公园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玩。班委严乐轩来到园区,拿起拼图区柜子上“开宝箱”游戏的大盒子和钥匙。我关注他的游戏行为,是因为前两天看到他玩这个开锁的游戏,但是他打不开锁,也没有拿到里面的“宝藏”。严乐轩一手拿着箱子上的锁,一手拿着钥匙在试。因为这个箱子上有六扇门和六把锁,所以很难打开这个锁。你得用钥匙一个一个试。第一把钥匙试不出来,第二把又试了一次。第三次试的时候,锁居然被打开了。孩子欣喜若狂地喊道:“我开门了,老师。”“看看里面有什么。”我愉快地回答了他。“好漂亮的泰迪熊,哈哈!”看到他那样别提有多开心了。我想让他继续游戏,于是我说:“宝箱里有很多宝贝。请再找找他们。”于是他拿起钥匙,试着打开其他的锁。解锁这个游戏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相对比较难,但是可以尝试,但是老师要善于等待,等待孩子自己去玩。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炼。

通过一个阶段的区角活动的开展与实践,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讶:从拒绝上幼儿园到周末玩耍;从听不懂老师的话到能用普通话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让大人喂一顿饭,到自己吃米饭、蔬菜、汤;从随意在教室里跑进跑出,到学会安静地听老师讲课;从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抢,围着同龄人等...实践带来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情境角活动对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的转角活动只是一个开始,但也可以看到转角活动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区角活动将成为我们小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喜欢幼儿园的桥梁和纽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适应明天,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们会一直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合适的区角活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