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后半段,你必须明白这五条铁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个规律有一个大概的解释: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添加实体。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听说过很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完全忘记。
当我刚开始创业时,我故意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是做咨询的,所以一直觉得办公室应该更有型一点。当顾客来了,我们展示了我们的实力。
所以租的办公空间很豪华,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招人的时候也比较气派。因为在大公司待久了,总想“专岗”:
做分析的,专门做分析;如果你做了计划,你会做一个特别的计划;如果你是营销人员,你专门做市场营销。......
看似万事俱备,但就这样一下子养了一堆人,每个月不管做多少生意,开销就像一个大水泵。
而且人越多是非越多,蛀虫多,把公司氛围搞得一塌糊涂。
后来反思,这是违反“奥卡姆剃刀”定律的。
于是我乖乖的搬到了* * *的办公室,人员一次次精简。不同的岗位一个人就可以做,只要工资够,这不是问题。
也减少了很多正式的工作,比如不开不必要的会议。
这样成本降低了,运营也变好了。
奥卡姆剃刀不仅适用于创业,还有“两点间最短直线”原则,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剃刀,就是把不必要的东西剃掉,这样你的精力就不会浪费,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当你遇到难以判断的事情时,奥卡姆剃刀告诉你:
去掉不必要的假设,相信复杂度最低的答案。
假设我们穿越到“皇帝的新装”时代,你该如何评判裸体皇帝?
第一判断是皇帝穿新衣,笨人看不出来。你是个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出来。
第二个判断是皇帝什么都没穿,所以你看到的是裸体的皇帝。
当然,第二种想法是最不复杂的,所以你应该相信第二种判断。
按照这个方法,大概可以避免90%的骗局。遇到推荐股票的人,想想吧。他知道这么多内部消息。他为什么不自己推测然后告诉你呢?
遇到卖祖传药方的,想想。这个“祖传”是怎么流传下来的?为什么不量产?为什么不打广告?有药理学证明吗?
你会发现问题很多,而且很复杂,不必相信。你只需要相信一件事:
他们想赚你的钱。
汉隆剃刀定律
第二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推广,由美国学者汉隆提出。大概意思是:
可以解释为“愚蠢”的行为,不应该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傻”是有引号的,不仅代表无知,还包括偶然的、无意的和其他目的。
如果你主观上认为别人是针对你有恶意,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伸,只会进入一种“战斗”的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手,最终会成为你的敌人。
如果你理解了汉隆剃刀定律,你就会明白,很多矛盾不过是巧合或者是利益驱动下的正常反应,其中没有善恶之分。
十几年前当主管的时候,跟着一个好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组织,我想跟着他。
这时候麻烦来了,新总经理很欣赏我,找我谈了几次,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的态度很明确,我必须走,这让新领导很恼火。
新领导一直在到处指责我,宣扬我的缺点,有些甚至是捏造的,一直卡在调动上。
当时我既气愤又无奈。毕竟官方层面碾压了人。
我也主动和新领导沟通过几次,说了我的情况,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拍我说:
“我理解你,但是你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区域老板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生意才被成功调走。
我应该和新领导树敌的,对吧?
然而,它没有。我在公共场合遇到他,仍然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若无其事,热情回应。
后来,由于失误,我们都被调到了总部。当时我的水平也提高了,和他的水平差不多,只是内容不同。
有一次他们部门有个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领导可能对之前和我的矛盾有所顾忌,所以让下属和我沟通。
我知道后,给他发了邮件,说我们一定会支持这个活动。
最后的活动很成功,领导很满意。到了最后,会场外面下起了大雨。我给他安排了一辆车,打着伞把他带到了前面。他看着我湿漉漉的另一半,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封邮件,抄送给大领导,对我们部门进行了严厉的表扬。
后来出来培训,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个领导介绍的。
我这么说是想说明这个世界上完全有坏人?
当然,但肯定不多。大部分人既不好也不坏,世界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回应既得利益者。
就像领导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要想尽办法阻挠。与其说是个人恩怨,不如说是他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为一种恶意,我会在不爱他的同时,给自己挡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的言行归为恶意真的不是一种品德,至少我还没到那种程度。
我只是觉得除非复仇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敌人,别的什么也得不到。
在你和别人发生冲突之前,考虑一下自己的得失是什么,做一个理性的人,不要做一个情绪化的傀儡。
“劳动辩证法”规律
“劳动辩证法定律”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过一个故事:
约翰是美国空军的一名士兵,他终于通过了跳伞测试。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个降落伞形状的别针。
轮到约翰的时候,他的老板以挑衅的姿势站在他面前,把别针放在他的胸前,给了他一拳,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从那时起,别针和一个小伤疤被约翰视为荣誉的象征。
别针被裱起来挂在墙上。那个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给别人看。
罗尔夫说:
这是一种认知失调的表现,每个人都有一种在痛苦之后将结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劳动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例如:
一个女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人渣男友,是因为她执着于自己以前的努力,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把浪子找回来;
很多人即使公司给的待遇很差也不想离职,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艰辛会变成筹码,最终得到光明的结果。
其实这就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规律后,一方面要有所防备。当你对一件事或一个人投入了过多的情感,想想这个规律是不是在起作用。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比如与人交往时,请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加深两人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个世界有时候是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他们以前也帮过你。那些从来没有帮助过你的人,将来很可能也不会帮助你。
这是因为前者为你付出了,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动辩证法”决定的。
“终结幻觉”定律
“终结幻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很少。
吉尔伯特也做了一系列实验来证明,我们和20年前的自己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也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本来性格内向的人想变得外向。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稍微改善一下,很难彻底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曾提出“气质维度”理论,认为我们的气质主要由四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激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但缺乏耐心;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
睾酮含量高的人更有攻击性,空间感和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有同理心,善于表达和社交,但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利弊,但很难改变,因为它们都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如果你是一个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都会觉得是一种极大的消耗。一个人在充电,尽量不要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你可以做得很好,很快乐。
如果你是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都是一种充电。一个人的时候会觉得精力消耗快,最好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销售。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效果往往不大。如果非要违背,别人会觉得不舒服,你也会觉得不舒服。
世界是不平坦的,多态的,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才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结局错觉”,我们更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总想改变别人。我们很难改变自己。改变别人有多容易?
所以,放下那颗想要改变世界的心吧。“求”比“变”务实得多。
网络流行语说改变自己的是上帝,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但你也不想当神经病吧?
无限博弈定律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干掉对方。如果对方死了,你就赢了。
无限游戏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不是为了和谁竞争,或者想办法让游戏继续玩下去。
说白了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为了一时而战,要注意什么能让你一直打下去。对每个人来说,“活着”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我们都喜欢讲“复利”,总拿巴菲特举例。
事实上,巴菲特30岁时的身家只有654.38美元+0万美元。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在20%左右。按照复利计算,他50岁会有多少财富?
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多,但是大约2亿美元。虽然和普通人比起来很厉害,但这样的人物也不过是个普通的有钱人,不足以让那么多人佩服。
事实上,巴菲特的845亿资产中,有842亿是他50岁以后赚的。
其中81.5亿是巴菲特65岁以后赚的。
如果你真的懂复利,你应该知道未来滚雪球效应会更大,所以巴菲特真正的实力无非是“活”久了。
10岁到90岁,钱要活,人要活,才能成为传奇。
另一位投资专家利弗莫尔写了一本股票大师回忆录,在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他的资产超过2亿美元。当时美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2亿。
但随后利弗莫尔自杀,财富神话未能延续。
所以你要抱着无限游戏的原则,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开那些巨大的损失,才能真正享受到复利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