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沙盘游戏
背景知识介绍
沙盘游戏是瑞士心理学家朵拉·卡尔维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和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其最初的想法来自于1911年英国作家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受其影响,英国心理学家温菲尔德收集了许多小沙具和小物件,如彩色木棒和积木。她把这些小沙具放在一个盒子里,孩子们称之为“魔盒”。1929,罗温菲尔德为他的新诊所增加了两个镀锌箱,一个装沙子,一个装水。在此之前,孩子们主要是把玩具和模型放在地板上玩耍,直到有一天,来到洛杉矶温菲尔德诊所的孩子们自发地把玩具和模型放在两个装满沙子和水的盘子里,“世界技术”就此诞生。
1944年,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Calve通过荣格的女儿认识了荣格,并在荣格精神分析学院学习了六年。随后,卡尔韦来到英国学习“世界技术”;1966年,卡尔维将游戏王国技术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相结合,同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最终创造了一种更为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并最终命名为“沙盘游戏”。
此后,经过近40年的发展,沙盒游戏已经成为最常见、最有效的分析技术之一。分为个人沙盘、团体沙盘、亲子沙盘。而且治疗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儿童,而是广泛应用于成人心理治疗,一些临床专家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临床人群。比如在学校、家庭、企业、团队的组织管理中的应用,融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其越来越多样化。
从1997开始,这项技术逐渐被引入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沙盒游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了沙盘游戏室,长期用于心理咨询实践,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4日上午,我受邀担任阳光国际海贝幼儿园举办的一场特殊亲子活动——亲子沙盒游戏的指导老师。共有20多名计划上幼儿园大班(2岁左右)的孩子和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沙盒亲子活动是将沙盒游戏应用于非-(心理治疗)临床人群。它不同于心理咨询中一般的亲子沙盒游戏,其目的不是为了心理咨询或治疗。而是以这种方式呈现亲子沟通模式,让家长更加了解,增强亲子沟通,提高亲子沟通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1950年写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将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3岁是自主性和羞怯。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独立的要求,比如穿衣、吃饭、走路、抱玩具。如果父母支持孩子探索世界,积极解决问题,孩子就会形成自控的品质;相反,如果照顾者控制了孩子的行为,不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成就感,孩子就会感到羞耻和自我怀疑。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看护人应该从孩子2岁左右开始,逐渐为孩子建立规则。从孩子的成长来看,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能力,另一方面看似矛盾,其实是一件事的两面。在这个过程中,沙盒游戏对孩子至少有三个积极意义。
1,疏通负面情绪?有人把2岁称为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很有意义。在孩子自主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必然会经历挫折、焦虑、愤怒等情绪。
沙盘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处理负面情绪的好方法。当孩子自言自语,用沙具攻击对方时,我们不知道攻击对方的双方是谁,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只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宣泄和表达。
正如我的老师曾经说过的,辅导员需要有一种“无我”、“高不可攀”、“我在这里,我关心你,我不打扰你”的状态;但“我”无处不在,在冲沙者需要支持的时候,我总能支持TA。
2、规则下的自治世界,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一个自由、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里,沙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在规则下构建自己世界的机会。这对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对话。这是内省交流的最高智慧。生活没有彩排。而沙盘游戏为孩子提供了反复搭建、反复推翻的排练机会,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律能力。
3.在孩子搭建沙盘的时候,老师会引导孩子说出沙盘。这是为2或3岁的孩子设计的春风。仿佛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窗,“心有所得,手有所得,沙有所得”。每一个沙具都成了孩子意识和潜意识表达的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好孩子,让这些话像泉水一样从他们的嘴里自然流畅地流出来。
这个亲子沙盒游戏分两轮,每组十个左右的家长。我粗略观察了一下每个亲子沙盘的搭建,综合后发现了几种风格不同的亲子交流方式:
1,双“嗨”亲子
孩子们和他们的母亲(父亲)特别参与游戏。他们一起得到沙工具,在同一个沙盘里一起建造世界。虽然孩子还小,秩序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是每一件沙具的拿起或放下,我们都能在沙盘中感受到孩子和家长之间情感的交融和流动。
2.心不在焉的母亲和失望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有几个妈妈坐在沙盘旁边,眼睛却一刻也离不开手机,有的东张西望,关注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问:妈妈,我们一起去拿沙子工具好吗?
妈妈的眼睛还在看别处:你自己去吧。
陪伴,你必须身在,心在,注意力在。可以想象,一个母亲陪伴孩子的家庭,一定是一个被忽视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很低,甚至会有各种越轨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作为一个成年人,往往很难感受到幸福。甚至,他们会用一生去寻找童年未实现的爱情期待。
3.指挥官的母亲,叛逆还是顺从的孩子
孩子每次放沙盘,妈妈都会问:这是什么?这里太挤了,这里太乱了,还挡住了其他的沙具...
有的孩子,妈妈越不让走,有的孩子拿沙子就看妈妈的反应。只有当他们的妈妈不说话或者默许或者点头的时候,他们才会安心的把沙子放进沙盘。
这样的家庭一定是控制欲强的家庭。父母的控制只会培养出一个没有自我的叛逆或者极度听话的孩子。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的一个女学生,大学毕业。在妈妈的要求下,她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生谈了朋友,但是就是喜欢不上这个男朋友。几次约会后,当对方想牵她的手时,身体根本接受不了,只想躲得越远越好。
从小听话的女生不敢选择和男朋友分手,却开始怀疑自己:是我不喜欢这个男生,还是我根本不喜欢他?
母亲从小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安排,导致女儿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即使你是同性恋或异性恋,你也开始怀疑。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让我们回头看看这些来到亲子沙盒的2到3岁的孩子。他们幸运多了!相信通过老师的沟通和分析,他们的家长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反思和自觉。而这正是这些年轻的爸爸或妈妈们改变和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