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生活游戏

圣经里有一段话:新约里的马太福音:

“你要进入窄门。因为导致毁灭,大门宽,路大,进去的人多;通往永生的路,门窄路小,找的人少。”

人生苦短。如果你不想生活得太惨,就要有一种“小心眼思维”,把生活的所有痛苦平均分摊到每一天,这样你就不必在人生的某一个点上承受太多的痛苦。

虽然苦难是人生的本质,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苦难的态度,以游戏的心态度过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至于结果,不用太在意。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当人们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笑着说:“跑马拉松确实是一项艰苦卓绝的练习,但如果你跑了,不要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到达终点,而要想到你是在玩一场追逐的游戏。”

当这位著名的士兵跑步时,他把目标定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当他跑向那棵树时,他将目光聚焦在前方10米处的另一棵树上,以此类推。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把注意力从沉重而遥远的剩余几圈转移到10米的距离上。

不要让事情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这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经验,也是一个科学依据——自我决定理论。

在现代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有三种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性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需要以下几个因素: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喜爱和尊重;

有独特的技能和技巧,给别人带来独特的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呢?有四个小建议供参考。

01多维视角的世界

纵观现实生活,我们总是要面对很多自己不想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不断锻炼自己的身体。

面对这些东西,我们往往会本能的排斥和抗拒,因为这些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社会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整天做着自己不想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情,他的生活就会变得灰暗而无趣,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紧紧抓住人的情绪和注意力,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但是世界是多维立体的,有很多角度可以选择。那些看似悲观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的事情背后一定有好玩的一面。暂时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认知,开阔眼界,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烟火。

假装在做另一件事。

有什么办法可以跳出事情本身,让自己感觉不那么痛苦?

答案是:我不是在做这个,我只是在做另一件事。比如我不是找工作,而是看自己脸皮有多厚;我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和美女搭讪。

这些理由看似荒谬,但不要低估这个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你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通过它获得了另一种乐趣,顺便做了这件事。心理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做“动机转移”。

缺乏意识的人一般会专注于做事情本身,容易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但有意识的人会及时察觉自己的动机,是否停留在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外在事物上。如果有,他们会主动想办法转移到内部,从而拥有自主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为了你自己。

产生内在动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比如以写作为例。如果你写作是为了快速获得稿酬和流量曝光,你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来迎合平台的口味,这种状态肯定不会长久。而当你写作是为了获得真正的成长和长期的积累,是为了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么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你也会不断的输出和成长,收获的反馈和回报只是意外和惊喜,而不是必然和期待,因为选择权永远在你自己手里。

看看你身边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对自己内在动机比较敏感和执着的人,所以他们总是与众不同。他们不会为了外在的奖励或评价而刻意表现,只会为了自己的成长进步而努力。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

为了好玩而做。

日本一位著名长跑运动员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着玩”的例子。

我们不仅可以把跑步当成乐趣,还可以这样对待其他事情。比如看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和有智慧的人聊天。每本书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人,我在学习他们的智慧。

我们会发现,做给自己看是为了应付外界的压力和要求,做给自己看是为了好玩,是为了应付重复性和枯燥的事情。

胡适先生曾说:“吾惧无限真理,而欣然进一寸。”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限真实确实很恐怖,但只要盯着眼前的那一寸,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

写在最后: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但是如何做好这个练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成长,我们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有动力;有时候你要看得更近,这样你才不怕困难,快乐地前进。

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给事情赋予有用的、好玩的意义呢?至少,做给自己看可以解放情绪,做给自己看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了,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止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