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

每年进入芒种后,气温不断升高,伴随着热浪的涌动,农忙季节来了,端午节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粽子香。端午节有很多习俗,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吃煮鸡蛋和大蒜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风俗?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1,吃鸡蛋和大蒜端午节吃大蒜煮鸡蛋是一种习俗。有些地方认为端午节吃大蒜煮鸡蛋可以辟邪。按照南京的老规矩,端午节中午,家家户户都要把整个大蒜放在锅里煮给孩子吃。一个孩子单独吃一个,因为谐音,有毒。孩子吃了烧焦的大蒜,所以夏天没有拉肚子,肚子里也没有虫子。每到端午节,河南、浙江等省的农村,家里的主妇们都起得很早,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鸡蛋的时候放几片艾叶。早餐吃大蒜和鸡蛋据说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2、带香囊端午节孩子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香囊内通常装有一些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作用。其实是用来内头装饰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小时候,我妈会在端午节给我戴香囊。那时候我很珍惜,每天睡觉的时候都放在枕头下面。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行的“绿、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节,孩子们要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来保护他们的健康。

所以,端午节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平安健康。

4、挂艾叶菖蒲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古人插艾叶、菖蒲防病。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清扫庭院,悬挂艾蒿枝和菖蒲,震浊、除腐、杀菌、防病。

5、沐浴蓝汤午时沐浴蓝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但这里所谓的兰花并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飞机草,有香味,可以煮着喝,可以洗澡。《九歌·云中》也有“沐浴兰花汤会让你芬芳”这句话。

所以古代最原始的端午节也叫“浴兰节”。广东通常用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等。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蒲草、桃叶等煮成药液洗澡,全家不分男女老少都洗。这种习俗至今仍存在,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消除邪气。

以上是我对端午节习俗的了解。你还知道什么,我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