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的饲养管理方法(2)
幼蛇孵化后7 ~ 10天蜕第一层皮,一个月后蜕第二层皮,体长明显增加。乌梢蛇幼蛇蜕皮时,先在粗糙的树枝上来回摩擦头部,几个动作后会看到头部的皮肤从吻尖处裂开,然后会用树枝夹住裂开的皮肤,身体慢慢向前爬行。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后,一个非常完整的蛇棚就会挂在树枝上。也有人在草丛里或砖缝里蜕皮,但比例不大。
幼蛇的食性有哪些?
刚孵出的幼蛇四处爬行,遇到喂食的小动物就攻击,但蜕皮前从未见过捕食。据观察,幼蛇第一次蜕皮后才开始猎食,主动捕食饲料。捕食动作与成年蛇基本相同,但不准确。但是那条年轻的蛇总是追着它,直到它被抓住。一旦咬了就不松手,直接吞到肚子里。与成年蛇明显不同,乌梢蛇的幼蛇白天和晚上都捕食。吃完后,幼蛇大多进入蛇窝蜷曲休息,有的爬上灌木丛休息。
有人做过实验,从蛇池中取出10条幼蛇,放入室内饲养柜中,7天不进食但供应饮用水。第七天早上1,20只幼蛙在不开灯的情况下被扔出。5分钟后,可以听到幼蛙被咬的尖叫声。乌梢蛇幼蛇能在黑暗中捕食幼蛙,说明其生存能力很强。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两条蛇争夺同一食物的情况仍然很常见。一条幼蛇咬住幼蛙的头,正在吞食,另一条幼蛇咬住幼蛙的腿,试图把它拽回来。争夺食物的结果往往是强者赢,弱者输。幼蛇之间这种对食物的非自愿竞争,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捕食能力,但同类之间很少发生同类相食。
如何满足幼蛇的越冬条件
10月下旬,随着外界温度的逐渐降低,乌梢蛇165438+的取食频率明显减少。65438+在2月初停止进食,进入蛇窝开始第一次冬眠,直到第二年的3-4月,在黑龙江省,4月中下旬羽化。
乌梢蛇幼蛇的越冬温度和湿度与成年蛇相似。蛇巢的温度应保持在6 ~ 10℃,最高温度不能超过12℃,否则会出现幼蛇不连续冬眠的现象。相对环境湿度维持在50% ~ 60%左右,超过75% ~ 80%,幼蛇易患口腔炎、肺炎、霉变。虽然有资料说湿度要达到80% ~ 95%,但笔者发现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根据多年的养蛇实践,不宜使用。
即使有最好的冬眠条件,幼蛇和成年蛇一样,也有冬眠失重,这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喂食要看蛇的活跃期,也就是每年的4月中下旬到10月中下旬10。养蛇场(户)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即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还要考虑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蛇的食欲,合理选择搭配饲料。
每次喂食的量要根据年龄、性别、个体系统、气候条件和喂食间隔时间灵活掌握,略有富余。如果成蛇在产卵前10 ~ 15天或产卵后食欲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频率和数量;在冬眠或羽化后的10 ~ 15天期间,蛇基本上想吃东西,可以减少喂食次数和量。
喂食的地方要固定。最佳喂食时间应为早上8:00-10:00,可根据具体季节和喂食当天的气候进行调整。总之,蛇在出动的时候要及时喂食,只有在保证蛇吃饱吃好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满意的喂食效果。
乌梢蛇如何越冬是决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质前提。越冬前1 ~ 2月(9 ~ 10月)内应给予充足多样的饲料,以增加蛇类营养物质和脂肪的脂肪厚度,提高耐寒和抗病的综合能力。几条大小不一的乌梢蛇可以放在一起冬眠。成群冬眠可使蛇体周围温度提高65438±0 ~ 2℃左右,有效减少水分流失。
蛇窝要干燥防潮。它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湿性和良好的隔热性能。巢内温度应保持在6 ~ 10℃,湿度应在50% ~ 60%之间。冬眠期间,除了窝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外,还应定期检查蛇的健康状况。如发现病蛇或不良蛇,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染。如果蛇身被咬或数量减少,应彻底检查,找出原因,以消灭鼠类和其他天敌,加强安全防范,防止鼠类和天敌再次入侵。如果窝内情况基本可以,就不用翻蛇窝,尽量减少对冬眠蛇的干扰。
如果第一个饲养员想得到乌梢蛇冬眠的详细数据,可以选择几条蛇,分别在冬眠的早、中、后期称重。如果体重没有减少太多,说明越冬地管理效果好。反而说明越冬效果不好,应该尽快改善,避免出现死蛇现象。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乌梢蛇若在洞穴或用石头堆砌的木箱中冬眠,蛇体内能量消耗较大,在冬眠后期,尤其是在刺出现前一个月的4月份,切向能量损失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虽然外界温度明显上升,但达不到蛇从蛰刺中脱出所需的时间,所以蛇体的损耗最大。
实践证明,乌梢蛇只有在适宜的地方越冬,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交配和产卵,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冬眠的蛇,其交配和产卵期却延迟很多,甚至没有生殖行为,这是环境不适造成的。从表面上看,蛇虽然已经入睡,但睡眠不深,经常倾向于活动,导致体内能量消耗增加;被蛰后一定需要很长时间补充营养,恢复体能,身体恢复后才会有生殖能力。所以交配产卵期推迟,产卵量减少是必然的。因此,蛇的人工繁殖必须满足其冬眠需求,以减少其对蛇身的消耗甚至死亡,获得理想的繁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