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几个小人物艰苦奋斗后成功的故事

创业故事:麻辣鱼传奇 (2008-09-26 10:16:36)

标签:杂谈

成功人士的传奇创业史,我们大都耳熟能详,且能娓娓道来,言谈中不乏崇敬甚至艳羡。但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人物,我们的左邻右舍,我们的朋友,或者只是点头之交的似曾相识的人,也有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加上自己的天赋,当然还有一些机遇,而成功的事例。当然,这种事例并不多见,就如同浩瀚星空中的点点繁星,滔滔江水里的朵朵浪花。而我,恰恰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和邻居,他们,既是我的表率,亦是我前进的座标。

九十年代初期,路边大排挡遍地开花。档主凭几张桌子,几个炉子,就可以开张了。螺蛳粉,炒粉,快餐,炒螺等等,品种不多,但也可以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我的邻居李君当时就在我们家属区大院门口摆了这么一个专门卖夜市的小档口。

李君来自农村,有着农村人最质朴的情感。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天快黑时,她和丈夫就开始张罗搭篷布,摆桌椅。他们有着典型的夫妻档的特色,老公掌勺,老婆招呼客人。主要的客人就是那些夜猫子和过路司机。辛苦一晚上,天快亮时才收摊,赚的钱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解决温饱。两口子就这么勤勉而辛苦的工作着,既发不了家,也饿不了肚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之久。两人看不到未来,如同中国很多老百姓一样,勤勤恳恳地为了基本的生存而辛劳。

机遇,往往在那么不经意间不期而至,当然,机遇,一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的。当时,火爆重庆达两年之久的麻辣鱼正式登陆柳州,而引进者就是临时寄住在我们家属院的一个重庆仔,他紧邻着李君开了一间大排档。这个重庆仔不但有傲骨而且有傲气,技术精湛但盛气凌人,所做的麻辣鱼麻辣鲜香,味道独特,引得食客纷至沓来。李君看见隔壁生意太好,马上动开了心思。她让一个朋友去隔壁那里端来一盆麻辣鱼,品尝了味道后,就开始仿做。开始几盆,味道相差太远,他们毫不气馁,不断的增减配料,掌握比例,反复的调试,慢慢的,味道开始接近。当做到第十五盆时,味道已经非常相似了。他们马上做了一盆,请朋友来品尝,朋友们竞相交口称赞。于是,两人趁热打铁,赶紧推出麻辣鱼。开始时人们还将信将疑,宁可被那个重庆仔奚落也要去那边吃,但随着两口子的诚实的经营和热情的服务,慢慢的,人们都来李君的档口,后来常常出现李君这边人潮汹涌,重庆仔那边车马冷落。重庆仔受不了这种反差,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指着李君大骂,但李君一笑置之。

随着生意的持续火爆,原来的大排档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李君就在不远处找了一间大的门面,正式开起了饭店。为了传承重庆人刚烈的性格和突出川菜浓烈的风味,她把店命名为“红辣椒”。“红辣椒川菜馆”推出伊始,就创造了当年柳州餐饮界的一个奇迹。每到饭点,食客蜂拥而至,几乎张张桌子都要翻几次台。曾经出现过两拨食客为了争一张桌子而大打出手的事例,并且惊动了110。李君这时不是担心没有客人到来,而是成天想着怎样才能接待下这许多的客人。包厢和大厅容不下这么多客人,干脆就在人行道上也摆满了桌子。每每食客汹涌,人声码声嘈杂,蔚为壮观。

如果只是李君一个人发财,这,可能称不上传奇。看到李君大把大把的数钞票,一些聪明人开始动起了脑筋。曾经有人说过,犹太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如果一个犹太人在一个地方开饭店发财了,接下来一定有人在这家饭店旁边开旅馆,开咖啡厅,开蔬菜店,甚至是开医院或电影院,慢慢的,这里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社区或集镇。而中国人呢,看到一家饭店发财了,就会出现相同形式的第二家,第三家饭店,最后就会出现饭店一条街。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可能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静兰桥头麻辣鱼一条街,就是在李君的影响之下,一些川籍人士陆续开办的,后来一些外省籍人士陆续加入,形成了著名的餐饮一条街。而这条街,红火达数年之久,如果不是后来因为城建被拆迁,很有可能会持续火爆下去。

李君的失败也是注定了的。由于她来自农村,没有文化,不懂管理和经营,曾经发生过一天跑单一千多元的闹剧,而且,这种闹剧经常发生。后来,由于她的门面被征用,饭店被迫迁址。虽然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李君的饭店因为这一迁,再也不复当年辉煌,日渐衰落。后来几经迁移,每迁一次亏损一次,前后迁址数次,亏损数十万元。现在,李君的“红辣椒”川菜馆还存在,只不过隐藏于都市的某个角落,苟延残喘了。

曾经风光一时的麻辣鱼给来自农村的李君带来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收益,也给后来者无限遐想。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竟然也可以在都市生存发展并获成功,这,难道仅仅是文化学识可以解释得清楚的吗?没有文化的妇女都可以成功,我们这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呢?没文化的可以成功,有文化的却不一定成功,看似不可理喻,但确是事实。曾经看过一些报道,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清华毕业生捡垃圾。学历,文化,并不代表你的能力,真正的实力,是你的综合素质和环境乃至机遇。是金子,就会闪光,但,那金子,一定是被淘出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