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王饶命》(对作者)谈一些创作体会
毕竟当月票第一、热卖第一、本章第一、读者活跃度第一之类的标题长时间出现在一本书里,很难不引人注目。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会突然爆红,成为现象级作品,一路高歌猛进呢?一部不符合常见的酷炫散文套路,很少打脸的作品如何吸引读者继续追?
很多作者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
毕竟看起来和《大王饶命》是一个类型的作品,成绩好像也不算突出。不像当年,很多作者只需要学习《重生之城》,成绩就会显著提高。
据我所知,有作者看完这本书后表示看不下去,对这本书为什么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极为不解。但也有作者看完书后赞不绝口,甚至变成读者天天追着看。
于是,“仙草是我的毒草”在这本书里特别显眼,仿佛把读者分成了两派。
笔者思考过《国王宽恕》成功的原因,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所以才敢写这篇评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作者想对国王赦其一生做一个定性的分析。
如果说《重生之城》是对网络无线市场读者阅读酷炫的高度概括,那么《王者宽恕人生》则符合网络读者阅读口味变化趋势的需求。
?在现在的男频网文市场,无线风一直都是大行其道的,因为无线风一直都是面向最广大的读者群——即使小白读者会变成中老年,也总会有新的小白读者涌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小白转型过来的中老年白人读者,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积累,其实已经积累了一大批——更何况有了Tik Tok头条,这些时间杀手分流了小白读者,新读者付费率持续走低,那么中老年白人读者的比例很可能会上升。
如果能针对这部分人群的阅读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欲望,效果会很可观。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小众题材的爆款不断出现,正是中老年白人读者数量持续增长的体现。
但是大家都知道真相。真的是要激起中国人和白人读者的阅读欲望,但是难度极大。很多作者都想尽办法推广,可能只是更多的盗版读者。
所以,言归正传,还是回到《国王宽恕》这本书吧。
《大王饶命》,由一个地位低下的道士设定,轻松搞笑的风格,玩笑式的剧情,灵气复苏的背景,负面的情感价值收集系统...
以上,总的来说,都是可以从这本书里提取出来的标签或者元素。
有些人借鉴这些元素,开始写出看起来和《国王原谅我》同类型的作品,或重振气场,或耍花招,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就像做菜一样,同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来会有不同的味道,甚至是样子。
而这涉及到烹饪技巧——在小说创作上,就是不同元素的处理。
首先,都说人设,基数不便宜。关键还是一如既往的立人。比如有些书里,主角前期冷酷霸道,但看到后面有美女就动不了了。这个形象立马崩塌,自然不多说了。
其次,轻快欢快的文风反映了目前读者阅读口味的变化,说明读者普遍开始追求休闲,而不是炫酷和发泄。这是阅读趣味变化的大趋势,很多作者也开始向这方面的写作风格靠拢,文笔出色的也不在少数。
按理说,文风只是作者写作习惯的反映,没什么好说的。
然而,许多人倾向于将轻松愉快的写作风格与故事情节混为一谈。其实玩段子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故意写段子玩梗,那就是浪费时间。
以《国王宽恕我》为例。虽然作者时不时会抖个包袱,玩玩梗,但我真的想说,这些梗主要是优于自然,恰到好处,打动读者。但其实就算没有这些梗的包袱,把这些都去掉,剧情也会很顺利。
就像做菜时放的调料,是让人胃口大开的手段,但最终呈现给读者的还是内容。
如果刻意追求段子,就好比厨师以调料为主体,食客吃不到,读者不爱看。
其实我个人认为《肘》在这里最厉害的就是用这些剧情的画面打动读者。
在最流行的理论中,能打动读者的故事才是有效的故事。越有效的剧情,核心竞争力越强,后劲越足。
那些千篇一律的剧情,看完就忘,其实很有竞争力。这年头连小白散文都要讲微创新,在以更新量取胜的同时,努力形成作者或作品本身的特色。否则,一旦读者读到结尾,甚至不记得读过这本书,以后就很难再捡起来继续读了。
至于背景和制度,也是如此,但只是写作的手段,并不能成为写作的目的。
这些年来,除了无限流这个极具延展性的背景,或者说概念推陈出新,可以算是一直充满活力的背景。真的没有在读者圈一直动态的其他世界观背景。
作为一种手段、背景和系统设定,更重要的是考虑其功能性。
灵气复苏的背景有一些可以深挖的点,但是和《国王饶命》的表现关联不算太重。所以,这里只是浪费笔墨,只是最简单的一点。
《国王原谅我》光环恢复背景最大的功能性目的是让这本书的世界观给读者一定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大家都写灵气的复活,却没有抓住这个背景的核心卖点,还是无法吸引和留住读者。
最后是关于制度的设定。
在网络世界中,系统这种设定的出现,原本是为了节省笔墨塑造世界观,通过直接给主角行动的理由,方便剧情的推进。
说白了就是写一篇很酷的文章,尽可能弱化不必要的因素,专注于写一个很酷的故事。
当系统成为非常普遍的基础设定后,微创新和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设定变体慢慢出现。
其中之一就是《国王宽恕我》中负面情感价值观的集合。
《王者跪求》走红后,有一段时间,我看到过很多关于情感价值体系的稿件,各种情感价值都有名字,甚至把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价值都打了出来。
但是,它忽略了肘部设置的真正功能目的。
《大王原谅我》虽然不是针对看酷文的小白读者,但依然以“白”和直白为特点。
让情感价值花里胡哨无助于获得读者的认同。
真正让读者认同的是简单粗暴直白的“来自XX的负面情绪值,+666”。
甚至这本书有些情节的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句话。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喜欢思考。
简单直白的一句“来自XX的负面情绪值增加了”其实是在总结剧情,告诉读者这里的情节或者对话,让某人痛苦。
而谁输了,当读者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这才是作品带给本书读者的真正的正反馈——那就是爽的感觉!
游戏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很容易给玩家正面的反馈。而大部分小说都要靠编织情节让读者感受到正反馈,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肘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正反馈,也让读者想起了作者总结的小剧场——很多时候,是恰当运用的段子——让读者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
如果此时读者恰好对这个梗有所了解,作者总结的小剧场的剧情也会唤起用户在这方面的相关记忆,在对比下实现反复加深的印象。
所以在这个设定中,真正的功能目的是让阅读时不怎么思考的读者适时停下来重温剧情,加深读者对相关剧情的印象,提高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在我看来,那些借鉴《国王宽恕》的作品,越是把情感价值体系花里胡哨,越是没有意义。
《国王饶恕我》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是我不想写论文,那我们就停下来,趁着有心情写点我想写的东西吧。
其实在现在资本运作的IP时代,很多人都知道IP的概念,意识到写小说就是经营IP,或者作者IP,或者作品IP。
那么,商业作品的IP是什么?
我觉得把IP这个概念形象化,具体来说,就相当于做一个产品,运营一个APP。
作品的表现就像APP的流量。更好的成绩意味着更多的流量和更高的日常生活。
对于作品的成绩,尤其是在字数逐渐积累的新书期,很多人总会有一个想法,如果网站愿意推荐,把所有的推荐都排好,效果会更好。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推荐的越多,成绩就越好。
但这种想法太肤浅,不够全面。
安排推荐相当于APP烧广告拉流量。拉的越多,流量越高。
但是光靠烧钱是做不好一个APP的。
决定APP性能的核心因素不是引流的加入,而是留存。
同样数量的新增,一个第二天留存70%,一个第二天留存30%,谁好谁坏一目了然。
写小说的时候,你得留着——因为读者会流失。
很多作者忽略了读者的流失。其实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弃书的比例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高。一旦吸引力减弱,许多小白读者会争相怀念Tik Tok。
怎么说呢?弃书的人多,留存率低。无论怎么安排推荐,这本书的成绩都不可能真的好起来,稳步上升。
而且网站安排推荐也要看留存。保存好书自然可以吸引风险投资,让网站逐渐安排更多更好的推荐位置。
一个作品的去留是由其核心竞争力决定的。
这年头,在剧情质量达到标准线的前提下,越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作品,越是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作者,读者粘性越高。有了死忠书友,即使你不写网文,不在其他内容相关领域下功夫,你依然可以有所收获——这就是属于作者的铁饭碗。
所以,研究市场和套路的作者,最好是揣摩网络市场的变化趋势,尽量让写出来的作品起到塑造作者IP的作用。
只有这样,在网上圈子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下,才能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