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大班游戏活动趣味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利用孩子对水的喜爱和好奇,给孩子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性,巩固对水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在水中玩各种材料,感受不同物体的“沉”和“浮”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
2.让孩子感受到在水中找到的乐趣,有愉快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孩子勇敢、自信、合作、沟通的良好品质。
4.在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和同龄人一起玩的快乐,愿意和他们一起玩。
5.通过活动学会玩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知不同物体的“沉”和“浮”现象
要准备的活动
1.老师、孩子、家长* * *收集玩水材料:塑料制品:水果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棒、树叶等。纸制品:纸板、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箱等。泡沫产品和小石头、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孩子把材料装在塑料袋里,做好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泳池的安全和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干净,池水高度是否合适。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孩子和老师一起在泳池里玩(一些胆小的不想在泳池里玩的孩子暂时允许在泳池边玩)。引导孩子看水中的小脚或凉鞋;试试双手捧水;体验手掌平放在水中和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受;体验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感觉。帮助孩子回忆和再现过去学过的东西,比如因为水是透明无色的,所以能看到水里的小脚,因为水会流动,所以手里拿着的水一会儿就没了等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将手掌平放在水中比将手指插入水中更有力量,在水中行走比在地上行走更慢。
2.听觉游戏。
请把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个一个放入水中。让孩子听,比较不同材料扔进水里的声音;再试一次,听一听,比较不同的材料从高处和低处投入水中的声音。孩子们反复对比实验,互相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往水里扔材料比从低处往水里扔材料声音大,重的材料往水里扔比轻的材料往水里扔声音大。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天的雨(毛毛雨)打在水面上发出的不同声音;回忆一下“咕嘟来了”这个故事,想象一下木瓜掉到水里的声音,就明白兔子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惊慌失措了。
3.观察,比较,总结游戏。
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沉浮;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与“沉”和“浮”的关系;总结什么样的材料会沉在水里,什么样的材料会浮在水里。
4、触觉游戏。
触摸和感受那些吸水的材料和那些不吸水的材料;那些材料在水中会腐烂,而那些材料在水中会保持完整。
5、整理好材料。
请将水中的材料全部收集在塑料袋中,使水中没有杂物。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一个一个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以上每一个游戏中,都允许孩子充分讨论、交流、合作。比如互相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为了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和乐趣。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大班水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发现”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并遵循儿童学习的三个特点:
第一,孩子的学习是由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的。孩子对玩水感兴趣,所以会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二,孩子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对事物的理解是感性的、具体的、生动的,需要用行动和各种感官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孩子提供操作机会,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与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正是因为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过程,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培养了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