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坦克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轻型坦克在20~30年代曾经盛行一时。因为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坦克主要用于突破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火力构成的防御阵地,支援步兵作战,对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要求都不高。这一时期,轻型坦克的主要型号有:英国的“维克斯”Ⅳ型,法国的“雷诺”R-33和R-35,苏联的T-26和NC,日本的95式等。30年代后期,由于反坦克武器迅速发展,特别是“老二”中型坦克本领越来越高强,“老三”轻型坦克已经无法与“老二”对抗,因此,战场上的“主角”逐渐被“老二”中型坦克所占据,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轻型坦克只能退居“二线”,作为侦察、袭扰之用。战后,轻型坦克技术随着整个坦克技术的提高,也有较大的发展。50~70年代,轻型坦克开始采用铝合金装甲、间隙装甲或屏蔽装甲,安装了76~90毫米的火炮,有的还装有反坦克导弹和三防装置,火力和防护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机动性本来就是轻型坦克的优点,在这一时期发展得更快,已达到60~70千米川、时,而且有的已能空运、空投,有的还可以水陆两用。似乎“老三”轻型坦克命中注定要为整个坦克家族的发展闯出新路,这一时期有两项极具创新意义的技术首先在轻型坦克上采用,一个是美国M551轻型坦克上采用的炮射导弹技术,一个是法国AMX-13轻型坦克上采用的火炮自动装填机技术,前者大幅度地提高了坦克的杀伤威力,后者使坦克成员减至3人。这两项技术后来又被它的“大哥”夺走了,对主战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三”——轻型坦克就注定居于次要地位吗?80年代以来,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战争形态。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爆发突然,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快速部署成为装甲部队行动的重要要求。同时,随着特种作战的地位不断提高,轻型坦克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转折,轻型坦克的设计思想也脱离了主要执行侦察任务的传统观念,而着眼于在水网、丛林等特殊地域担负近战突击任务;或是作为轻型机动战斗车辆,快速部署到作战地域;或是深入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轻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普遍增大到105毫米,配有简易火控系统,火力性能已达到早期主战坦克的水平,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普遍采用新型材料,挂装附加装甲,改善外形,以增加防护性能。对于这种新概念的轻型坦克,有人称之为轻量级的主战坦克,它大有反超“老大”主战坦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