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红利——所有互联网人都相信的社交引爆定律

互联网上的四大服务——信息获取、社交、娱乐和游戏、购买和支付——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信息获取上,用户已经从主动搜索、频道浏览变成了在手机上刷新信息流,在社交网络上与好友分享。现在,信息更多的是自动出现在用户面前,根本不需要费心去找。社交通过新的服务让彼此在虚拟空间保持联系。

分开来看这句话,如果对互联网社交和传统社交做一个区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互联网的社交特征和属性:“虚拟空间”。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社交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基于信息的社交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引爆社交网络的一个切入点。

2016似乎在每一个手机APP上,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一个小小的互动,就能掀起一场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比如萌脸、魔人、答题等。然而每一次网络爆炸之后都是冷宫,让很多人在制造互联网社交热点话题的时候,不得不深度剖析自己的产品,规划自己的出路。

“短”法则中的“短”,人们在社交中碎片化的时间和行为,使得用户希望花更少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去享受和使用一项服务,包括使用服务时的点击动作,理解服务所需的脑力等。,从一项服务(包括应用、活动等)中获得快感。),还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户可以轻松体验整个过程。在社交网络中,时间是最重要的成本和支付货币。

人们在手机上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并在社交网络上与朋友互动。这些活动处于短暂而频繁的切换过程中,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把这种短暂而频繁的行为称为“除尘”,即细如尘埃。人们愿意用很小的成本去尝试一个新事物,只有收入足够高才会愿意粘在一起,成为长期用户。

人类的喜新厌旧,决定了用户在满足了短暂的愉悦体验后,肯定会迅速离开,重新寻找新的玩法,以保持社交生活的新奇。与现实生活相比,社交网络的这些变化所需的时间被缩短到了最短,因此更多有趣的应用被不断开发出来。

刷屏是用户投资一个应用、一项服务或一项活动的直观结果。这种新的行为特征再次引发了新的行为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于忽略偶尔出现在面前的信息或应用,在采取行动之前依赖朋友分享更多信息。这意味着活跃用户对好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信任机制原本是社交网络成长的基础,也通过朋友法则影响引爆现象。

所有的应用,在点燃一个话题后,无疑会迎来衰落,这就是“快速衰减定律”对前三定律的限制。

短法的另一个重要点是,当你发布一个活动或信息时,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引起用户和读者的兴趣。这就导致了头条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内容的呈现状态密切相关。在报纸、杂志和其他印刷媒体中,标题与内容和图片一起呈现。但在以新闻超市(标题列表)为主的网络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中,大部分新闻都是以20字左右的标题密集呈现给读者的。能否吸引足够的流量和点击,主要看标题的吸引力。

从三个角度:1。唤起读者天生的好奇心,让人好奇;2.引起读者固有的怀疑,使人产生怀疑;3.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让人想学;综合分析我看过的标题,大概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故事冲突。2.提炼刺激。3.简洁有力。4.清晰的观点。5.结合名著、著名电影或当前热点事件,吸引用户关注。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标题中有数字的文章总是会获得更多的流量和点击,以及更多的分享和收藏次数。

回到付出与收益的关系,即降低用户成本,吸引用户体验产品或服务,完成粘性转化取决于用户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的收益的多少。收益成本比越大,越有利于病毒扩散的形成。检验这一成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用户是否愿意谈论自己,向他人介绍自己。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人都有对信息的需求,基于两点:满足好奇的心理,减少内心对未知的恐惧。新这个词其实很好理解,所以我更愿意直接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魔像相机。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家都喜欢换头像,换壁纸,换主题。事实上,这正是任所说的。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来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他们对国家的来源做了这样的分析。

1.打造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大多数用户经常更换他们的社交账户头像,发出炫耀的信息来创造他们想要创造的形象,或者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

2.维护和增进与某一群人的关系;为了加强与猎头的联系而修改自己的工作状态,为了认识更多的单身异性而修改自己的单身状态,以及在朋友圈主动点赞其他好友发来的信息,与特定好友“分享”一些内容,都是希望维持和增进与目标群体关系的行为。

3.表达诉求或愿望:最常见的是直接发出求助的诉求,而隐藏的诉求多是消磨时间的诉求。用户有很多碎片时间,希望取代廉价娱乐。

同样,还有红极一时的《脸萌》。这里不想做太多分析。

根据ShareSDK发布的2013 ~ 2014年主流社交平台的分享回报率对比,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交网络中影响好友转化为用户的用户数量在增加。用户在行动上越来越“懒”(比如订阅、开户),越来越依赖好友的推荐(分享是推荐的表现形式之一)来做出判断。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朋友认可的优秀应用和服务中。这种变化和影响使得大浪费成为常态。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指数:

它至少包括三个要素:

1.社会影响力。一个用户分享信息后,在一定单位时间内能够影响转化的实际人数;本文中的转换倍数或回流,可以看作是社会影响力的具体体现。转型的背后是账号之间、好友之间、用户与企业之间、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信任背书。在社会指数的构成中,社会影响力反映了企业在社会交往中的辐射宽度。

2.用户分享率。用户分享率是指信息在后续传播链中的渗透,即被再次分享和转发的次数。分享率反映了信息的价值和生命力,即使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关系分离,这种价值和生命力仍然会存在。在社交指数中,分享率代表社交的深度。

3.时间系数。时间系数是指社会传播的深度和宽度同时发酵并达到一定影响规模所需的时间段。周期的长短反映了企业对社交网络的准备程度和熟悉程度。

《小红书》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社交指数=1×时间系数×社交影响力(转化人数)×分享率。

在“短”律、“新”律、“友”律的共同作用下,无一例外的会将某个应用或事件的消息大量分享给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刷屏”。同时导致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单调乏味,进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这种无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引爆也是违背用户体验的,导致用户离开。甚至会对社交平台本身产生反作用。业内可以看到,虽然Kaixin.com在中国的衰落有很多原因,但也有一部分与多引爆应用诞生后无法提供更更新的玩法和长时间保持愉悦的体验有关。

“快衰减”定律强调的是“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不仅是对应用和玩法,更重要的是提供愉悦的体验、用户受益的时间长度和收益的新鲜感。用户需要“塑造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在使用这种新玩法时,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不是应用本身,而是分享的力量。进而相继影响了用户的上新速度等关键数据。这时候你的应用要想生存,就需要高留存率来维持产品的继续存在。

第一部分提到,快衰定律会极大的制约前三个定律,所以要打造一个真正好的产品,必须摆脱快衰定律的制约。

从另一个角度看,“快衰”定律的初衷并不是限制社交网络释放的红利;相反,它提供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角度,帮助创业者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络。从这些新的视角,我们看到“短”法、“新”法和“友”法又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新的角色。比如他们如何通过社区帮助自己的产品走出快速下滑的趋势?

总结出三个基本方案:肥尾、文案、“高值、低频、宽”。

总结以上五点,最重要的是要有连接点:所谓连接点,就是用户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从一种服务切入另一种服务,将一种能力与另一种能力连接起来的窗口。企业通过其应用、服务、活动、信息等方式与用户保持联系,吸引用户体验产品或服务。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这种长时间持续接触被称为“长连接”短连接是指用户与企业(或产品与服务)在一次接触后断开连接的行为。无论是长连接还是短连接,都要有接触点:对于用户来说,每个“接触点”都是应用或企业提供更好服务、产生互动的机会,也是分享和扩散的原点。

个人关系链和社区是社交网络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目前来看,社区是让引爆中为尝鲜而来的用户群体粘在一起并长期转化的最好方式之一。也为企业和应用提供了冷启动,快速切入社交网络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我思考如何打开市场缺口时,最重要的社群运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