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特点及引导方法
角色扮演是3-6岁儿童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们有很强的模仿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身边的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历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孩子的年龄特点,随机性,生活经验少,而且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的能力差,游戏水平低。那么如何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呢?本文从分析角色游戏的特点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游戏剧情简单分散。
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随机性。生活阅历少,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体现的内容比较简单,剧情单一分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服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情。或者爸爸做饭,妈妈做饭,你喂娃娃,我喂娃娃。游戏剧情支离破碎,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2.游戏的动作是重复的,简单的。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小手的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性的动作。所以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一系列动作是基于对操作材料的兴趣。如反复切菜、做饭、反复接水、喝水。但有时在感兴趣的材料中会有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孩子会想象娃娃饿了在哭,就赶紧泡着喂奶。
3.游戏语言交流较少。
因为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孩子的游戏多为平行游戏,孩子独自操作材料。比如抱着一个娃娃,给一个娃娃喂奶,往往都是无声的。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都是分开说话,专心做自己的游戏,没有人在身边,有时候会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都是围绕着模仿素材进行的,比如:凯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韩瑞喝了一口酸奶,说,“真甜”,然后玩他自己的游戏。
(1)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是角色扮演和情节发展的前提。
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越活跃,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孩子自然玩得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难以为继。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加强和丰富孩子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孩子发挥作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