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侦探查案录
“你的心是完整的吗?”当林奕华导演这样问到我的时候,我顿时感到一阵失落。这是演出后的讲座上发生的事情,我因为听不懂粤语而云里雾里天马行空的时候突然被他逮到问了这个问题,真的是猝不及防。虽然很想说自己的心是完整的,但又实在找不到什么证据来说服自己,只好承认——“不完整。”
为什么这个人好像一眼就能看穿我?他是怎么做到的?如果福尔摩斯是真实存在的话,会是他这样的吗?我禁不住暗想。
但其实不该这么惊讶的,因为看他的戏就能看得出来他对人性与人心的了解,所以在他认识我之前,就已经了解我了,因为我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之中的一个。
以下就是我的查案记录——
[危险人物] 房东哈德森太太|我不是萧芳芳
只身在家的哈德森太太对登门的陌生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贝克街221B的故事,为什么人好像上了年纪就开始变得唠唠叨叨,可以完全自顾自地说话?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别人听他们说话还是因为习惯了没有人听他们说话?
人们只知道福尔摩斯和华生住在贝克街221B,不知道还有一位房东哈德森太太,这让她深感不安。我猜在福尔摩斯与华生出门探案只留下哈德森太太独自在家的夜里,她一定想过——“为什么福尔摩斯会住进我家?他是不是随时都有可能搬走?”,因为她对于福尔摩斯来说就好像是一把雨伞,只有在雨天才会想起,有用但却不唯一,很容易被代替。为什么她只能扮演这样的角色呢?
可是,福尔摩斯说应该由萧芳芳来扮演她,这让哈德森太太很受用。萧芳芳是谁?年少成名、获奖无数、被CNN评为亚洲最伟大的演员之一。哈德森太太应该是看到了萧芳芳的明星光环,而福尔摩斯却大概是看到萧芳芳甘愿做配角,即使在表演上获得成功却仍潜心学习,不断颠覆自己的形象尝试新的角色。福尔摩斯所看到萧芳芳的气质是潇洒与自在,因为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哈德森太太原本也该活得那么自在,只不过她太害怕被离开,她只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而那个在地铁上遇害的滑手机少女,在将死之际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是我呢?”她不也是像被随手拿走的雨伞一样被凶手随机带走生命的普通人吗?每天过着单调重复的普通生活。所以在她的内心深处会不会有一种渴望,想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被谋杀正是这样一个契机,使得她终于成为别人每天滑手机所看到的“新鲜事”。这样的渴望实在是叫人绝望。
少年维金斯|我不要改变,我要选择
用Google抄袭论文在今日中国的大学生中已经司空见惯,剧中维金斯不小心抄到了自己老师的文章并获奖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雷斯垂德探长抓到了他却找不到证据,但福尔摩斯不仅证明了他抄袭的事实,还发现了他的手表也是偷来的。偷,已经成为维金斯的习惯了。他那么年轻,却说自己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自己写论文这件事上面。他是在诡辩吗?不,他说的是事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永远不够用,而正因如此,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用得有价值。时间就是金钱,而还有什么是比追求成功更让人觉得划算的呢?
可是为什么福尔摩斯又说维金斯其实是受害者呢?他一脸无辜地说“我哪有未来?我从出生下来就和别人一样没有未来!”他可能永远不知道,不是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未来,而是自己的时间和未来是被偷走了,因为他们过的是别人的人生,他们追求的是别人要他们追求的东西。不是时间过得太快,而是我们不知道做什么,正如歌词所唱“Time
goes by so slowly, I don’t know what to do.”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了搜索引擎,好像每个人都能拥有世间所有的知识。可是它们看似无所不能,但其实能做的非常有限——那就是搜索已知的、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无法探索未知的、还没有出现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命运是怎么样,Google是无法告诉你答案的,它也无法指引你如何去走人生的道路。维金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切歌一样容易,但换来换去改变的都是外在的环境,都是一样的伤心,因为他还是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只能说:“我不要改变,我要选择。”
探长雷斯垂德|我就是怀疑
什么样的人会一个人去唱K呢?
在《心之侦探》中,福尔摩斯收到一份委托,一个人唱K的这位死者在临死前请他调查凶手,却又希望他破不了案。就连雷斯垂德探长也会怀疑福尔摩斯是否只是幸运而并非超出常人,是不是所有普通人都想看到像福尔摩斯这样不普通的人也有破解不了的谜题、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可问题就在于这些普通人是想要通过证明福尔摩斯的普通来证明自己的不普通,也就是不甘平凡,但恰恰就是这颗不甘平凡的心让人碌碌终生,因为它让人看到的都是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看不到自己所独有的东西。
K歌为什么会成为凶手?不是说一个人唱了这首歌就会死,而是说K歌的流行性与普遍性是致命的。现代社会的均质化发展让那些本属于个人的情感与记忆变成了模式化的东西,K歌正是这样的例证。人在遭遇失恋(也就是被拒绝)之后,极度渴望被接受,而K歌对于失恋的人来说就是最好的安慰与发泄,因为K歌似乎能让人获得***鸣,所有的烦恼与苦闷都可以交给一首歌来释放。但是,一首歌短短的几分钟又如何能够跟自己恋情的朝夕与***相比拟呢?在一首歌单曲循环一遍又一遍的同时,我们陷入了“为什么我不被接受”的执念当中,也失去了反思“什么是接受”的机会。K歌杀死的,是属于自己的问题与情感,而每个人的问题与情感的根源——就是人的个性。
怀疑这个词本身就充满吊诡,既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否定性的答案。与福尔摩斯不同,雷斯垂德探长的怀疑是来自于对自己的不相信,因为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做得到,所以怀疑福尔摩斯也不可能做到。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不也渴望着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吗?就如同那些说着“不相信爱情的人”其实心底里还是期待爱情在自己身上发生吧。
“那个女人”艾琳·艾徳勒|我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遗恨”
在原著中,艾琳·艾徳勒是唯一打败过福尔摩斯的女性,也是福尔摩斯一直念念不忘的“那个女人”。
而在林奕华的《心之侦探》里却颠倒了过来,福尔摩斯成了唯一打败过艾琳·艾徳勒的男性,也因此让她遗恨终生。
这位艾琳·艾徳勒是当红新闻节目的性感女主播,这样的设定非常有趣——“媒介即为隐喻”,原本是属于他们两人的交锋,因为大量的隐喻而变成了福尔摩斯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的抗争。虽然身为女主播,可是她的“性感”却以专横暴力的男性形象表演出来,反而是福尔摩斯好似柔弱的小女生。从形象上就已说明,即使是访问节目,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媒体手中,而访谈则如强奸,受访者根本无力反抗。但聪明的福尔摩斯将计就计,假装自己被引诱,实则将艾琳的圈套一一破解,反倒是艾琳深陷其中,最后被彻底激怒。激怒她的是福尔摩斯的观点“新闻是事实而不是真相”,她当然知道福尔摩斯是对的,可是新闻不是做给他看的,不该由他来定义。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观众想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事情本来的面目。媒体总是为赚取点击率和阅读量而曝光所谓的真相,却忘了自己对于公众的影响是能力也是责任。
艾琳也是如此,为了受欢迎、被别人喜欢,所以用“性感”来武装自己。可是哪里会想到,世界上会有个人,一眼就看穿了她:看到了她只不过是活在别人的欲望里。让她想起,自己的心里原来还有一片干净的土地。艾琳·艾徳勒因他而改变,不再做那个性感女主播,而是出家做了尼姑。但她还是心有不甘,因为福尔摩斯戳破了那个真相——谁让她是一个女人。
犯罪顾问莫瑞亚提|我就是你的莫瑞亚提
为什么他会对犯罪如此痴迷呢?别忘了他本来有一个极其普通的身份,一位数学系教授。可是直到有一天,他的医生告诉他患了绝症,他的选择可以是多活几个月或者一年。他不甘心自己无论怎么选都只有绝望,于是他决定要犯罪,他要让其他人也感受到同样甚至加倍的绝望,还要让福尔摩斯做自己的陪葬。
因为恐惧,所以他选择成为别人的恐惧。这样就算他死了,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危险关系] 华生与福尔摩斯|华生有多想成为福尔摩斯?
为什么福尔摩斯不一定想成为华生,但华生一定想成为福尔摩斯?
是不是因为人们每每提到他的时候,都只是以“福尔摩斯的助手”的身份出现?他的价值似乎也就只是用来衬托福尔摩斯的天才。可是既然人们习惯性地忽视华生,却又为什么更希望看到福尔摩斯与华生是一对组合而不是看到福尔摩斯一个人?当福尔摩斯与华生这对好搭档出现在综艺节目上的时候,我们看出了端倪。原来观众比福尔摩斯更需要华生——在福尔摩斯这样的天才面前,我们需要一个比自己还笨的人来做为挡箭牌,以显得自己不是那么无能。可是看到华生被主持人戏弄得恼羞成怒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发现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我们对别人造成了多少伤害?
那是一档叫做“认真就输了”的综艺节目,人们看综艺节目就是为了娱乐,娱乐就是为了放松,放松是为了应付我们内心让人窒息的压力。主持人用各种老梗开着各式没有节制的玩笑,怂恿福尔摩斯与华生在一起,可是为什么当华生突然开始较真,我们真的看到我们“想看”的那一幕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怅然若失呢?如果说主持人是凶手,他们杀死了福尔摩斯与华生之间纯粹的关系与感情,那么观众就是帮凶,因为是观众的期待将主持人拿刀的手推了一把,实在是太残忍。
可是口口声声喊着“认真就输了”的主持人与观众们,他们不也是害怕自己的感情不被认真对待因而以开玩笑来自我防卫的受害者吗?那么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
为什么福尔摩斯不会梦见华生,但华生就会梦见福尔摩斯?
华生梦见福尔摩斯对自己说“等我回来”,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让他感到不安,可是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对福尔摩斯竟然是如此地依赖。因为福尔摩斯总是不停地问他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是不是没有了他的提醒,自己就不会看,不会想了?华生感到惊恐不已,原来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从来没有『活』过。
什么是“活着”?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呼吸和心跳,却不一定能感受得到。为什么我们感觉到最多的是面部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而只有在遇到生理病痛或危急情况的时候,才会察觉体内的世界,比如在胃痛时才意识到这位不堪重负的朋友被自己亏待太久,又比如在窒息时才明白自己对于空气是如此依赖。好像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因为自己活着,而忘了自己活着。
我们的所见所闻,只是我们因为活着而接收到的讯息,而不是我们活着的原因,否则我们只能充当机器,甚至还比不上真正的机器。唯有思考才是我们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能力与使命。
那又是为什么,福尔摩斯提醒了他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却在梦中把福尔摩斯给杀了呢?
因为福尔摩斯只会提问题,不会给他答案。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是想拥有福尔摩斯的名声与身份,而不是想做他所做的事情。
华生与莫瑞亚提|谁是第三者?
莫瑞亚提跟华生都是一样崇拜福尔摩斯的“粉丝”,不同之处在于,华生做了追随福尔摩斯的助手,而莫瑞亚提做了福尔摩斯追踪的罪犯。因此在我看来,莫瑞亚提就是做不了福尔摩斯却又不愿沦为华生的那颗不甘心。可是莫瑞亚提尽管瞧不起华生,却还是要费尽心机将他绑架,然后百般折磨,虽然他嘴上说着是要让福尔摩斯感受到失去的痛苦,却又忍不住好奇他跟福尔摩斯的关系,为什么福尔摩斯会让这样一个笨蛋做自己的搭档。其实在莫瑞亚提的心里,又何尝不羡慕那两人有而他没有的关系?
但对华生而言,则恰好相反。他反倒觉得莫瑞亚提是福尔摩斯天造地设的对手,自己非但帮不上什么忙,还常常陷入到危险之中,拖福尔摩斯的后腿。他跟莫瑞亚提一样,不明白福尔摩斯为什么需要自己。
华生不明白的还有,同样是孤独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成为了福尔摩斯,一个成为了莫瑞亚提?
华生与玛丽|心为何逗留?
再刺激的生活也有厌倦的一天,虽然世界上的罪恶永远不会停止,可是华生想停下来。他是一个普通人,需要一段稳定的关系。
于是他遇见了玛丽,玛丽是天生的妻子,比谁都适合结婚。她会在半夜被丈夫的鼾声吵醒,却愿意自己醒着让丈夫睡得安心。她相信夫妻的关系就是权利和义务,而这样的想法就是爱。如此聪明的妻子,如此完美的婚姻,可是为什么还是无法取代华生与福尔摩斯的关系?她或许不明白,一段关系原本就是无法用另一段关系取代的,也正如华生跟她的关系,是福尔摩斯无法取代的。
那又是为什么华生的这场婚礼还是需要福尔摩斯的签名——认可?
或许华生的歌就是答案——“我很快乐,真的快乐,却还是觉得依依不舍”。因为不希望跟福尔摩斯之间的关系就此结束。
华生与福尔摩斯的关系,是室友也是朋友,是同事也是搭档,他虽然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自从认识了福尔摩斯之后,每一天的生活都变得不平凡。他们查案更像是探险,因为充满未知,所以充满挑战;工作更像是游戏,因为全情投入,所以乐在其中。或许这才是最浪漫的事情。可是为了幸福,他们的故事就必须要划上句号。
婚后华生胖了七磅,福尔摩斯一眼就看了出来,而华生却看不出福尔摩斯瘦了多少。福尔摩斯可以永远都是福尔摩斯,可是结了婚,华生就不再是华生了。
华生拿起那件曾经陪伴自己多年,如今却因发胖而穿不下的衣服,想起了福尔摩斯,然后又放回衣架。作为普通人,终究有一天要回归普通的生活。
福尔摩斯与福尔摩斯|Holmes与Homeless
夏洛克·福尔摩斯与麦考夫·福尔摩斯,一个整天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整天稳坐办公室;一个不断把麻烦和危险带进家门,一个把国旗挂在家里。他们两个人是兄弟,头脑同样聪明,性格却迥然不同。
然而一向安分的哥哥麦考夫却在有一天失魂落魄地来到他弟弟住的地方,而弟弟夏洛克用一向不以为然的态度招待了他哥哥以致于都没有发现他哥哥平淡话语背后所发出的求救信号。
是的,即使是神通广大的他的哥哥麦考夫也有无法解决的困扰,或许就在麦考夫吃着第149个纸杯蛋糕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一直追求一模一样的味道,每天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是什么让他这么害怕改变呢?
麦考夫一把火烧掉自己的房子,到底是不小心还是潜意识里渴望结束这一切?他是否也想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活,所以才让自己无家可归。
至于原本就无家可归的夏洛克,他又是在逃避什么,才会如此抗拒哥哥的到来呢?
是不是因为他的哥哥提醒了他所谓的责任这回事?而自己这么多年的自以为是不务正业,是不是一种自私呢?如果没有其他人为他的任性买单,他又如何能肆无忌惮地做自己呢?
一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独来独往的。
所以麦考夫来找夏洛克,是为了让他明白,他才是凶手。
可是凶手不总是会嫁祸给别人吗?
福尔摩斯与莫瑞亚提|我们都是一个人
原著原本的结局是福尔摩斯与莫瑞亚提一起跳下瀑布,同归于尽。这个结局对于这两个人大概都是最好的吧,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他们就像是一体两面,相生相克。又或许,莫瑞亚提其实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他只是福尔摩斯心中的杂念,所有的台词,都是福尔摩斯在跟自己的心对话。
跟自己的心对话,大概就是哲学吧。不是教科书中的理论才是哲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是哲学,只要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哲学不能让我们加薪升职,也不能帮助我们结婚生子,但是却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哲学中有三大终极问题,而在《心之侦探》的最后也有三个问题:
你是谁?
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你为什么要害怕?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害怕,也就不会再有莫瑞亚提。不管普通不普通,我们都是一个人。
福尔摩斯与华生|我在等一个人
在华生遇见福尔摩斯以前,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会不会他早就在等一个福尔摩斯的出现,改变他的生活?
不知道有多少人也一样,一直在等待。可是等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有那么确定吗?
当他/它出现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认不出来?因为在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中,已经平添了太多的想象。可是想象终究只是想象,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并不是真的在等,而只是习惯了等待。
我们难道没有选择吗?不,我们当然有。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再等待,也可以选择自己成为等待的那个人,或者让等待的那件事情发生。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案后记]
林奕华导演曾说自己创作如同查案,其实对于观众来说,看剧又何尝不是在查案?——在那些寻常和不寻常之间找到蛛丝马迹,然后推理分析厘清案情,最后找到元凶。
《心之侦探》是一部很特别的戏,或许第一次看的人会摸不清头脑。但其实正如福尔摩斯所说:“寻常又没有特征的犯罪,才真正让人迷惑,那些奇特的细节,不仅没有让案子更加困难,反而让案情变得简单。”探案的乐趣在于解谜,从已知发现未知,对我来说看戏也是一样。希望我的笔记能增加大家看这部戏的乐趣,“大家就跟着房东太太,一起来找找看,答案在哪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