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名胜古迹与饮食文化
康有为故居康有为故居在南海丹灶镇银河乡苏村。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智,号广厦,又名康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中进士,受工部教导,后出任宰相外事衙门张静。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推行保皇制,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1917年,他随着张勋帝制的复辟而失败,并最终成为统治北洋军阀。1927年3月31死于青岛公寓。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辨》、《孔子改制考辨》、《大同书》、《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诗集》等多部著作。家乡苏村的贤相书屋、莲如园、奇玉园,是康有为童年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抗日战争中,它被彻底拆毁。1983年,故居修复,辟为“康有为历史陈列室”。1987年,“康有为纪念馆”建成,南海县博物馆在此举办“康有为历史展”。现在纪念馆前的旗杆夹,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等秀才康有为考上中国时所立。故居为一厅两廊两室布局,硬顶建筑,面积81平方米。故居具有历史纪念价值,于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原名“吴恙街”,位于市区福贤路,因清初居住于此的杨、吴等民族姓氏而得名。后来两家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给他姓,清乾隆年间改为此姓。嘉道年间,迁入罗家。当时,这个家庭的罗是在朝鲜协办和四川省省长。他对后半村北侧的大宅进行了大整修,使其更加整洁美观。清末,富有的海外华商招募田豫一家再次迁入该村。赵的家是郊区石头镇的一个村民。起初,他在佛山做生意,后来他去了香港,创建了一家“广茂泰国”洋行。发了财之后,他又将自己位于李东华中段南侧的宅邸进一步翻修翻新,成了它现在的模样。东华巷全长112米。街头的门楼,道光二十三年(1843)还有石头街。街道宽阔平坦,花岗岩路面干净平整。街道两旁的豪宅看起来像是清朝的老房子。因为一直都是有钱的官员居住,所以对建筑形式和装饰极其讲究。门房高大,有石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室内大厅装修也不错,有很多木雕屏风、花架、隔扇等高档设置。前段街道相邻,其中仍有吴氏宗祠、赵氏宗祠、赵氏宗祠、赵氏敬贤堂等建筑。街道后段的两边有四条小巷。小巷是进入大厦后面的房子。它们排列整齐,格式统一。都是壶耳密封的火山墙,“三室两廊”的布局基本和以前一样,除了几处小改动。李东华是佛山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典型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官员、建筑历史和生活习俗的不可多得的资料。1989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樵山采石场遗址西樵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满山的杜鹃花和翠柏交相辉映,散发出缕缕清香;夏天,凉风习习,让人神清气爽;秋天,满山绿,鸟鸣婉转,绛桂花香万里;冬天依然温暖如春,生机勃勃。不同的草还在绽放,奇花异草还在绽放。但桂花制成的桂花酒清香爽口,对神经衰弱患者有一定疗效。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位于西樵镇西樵山。西樵山是一座古老的死火山。由于火山的作用,形成的岩石最适合人类制作石器。根据遗址历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是一处分布面积广、石器丰富、历史悠久的采石场和石器加工地。现已发现十余处,主要分布在金燕、中部铁泉峰、南舍岗东南坡、火石井、福贤村后坡、镇头、佛寺。这个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有加工石器的工具,如石砧、石锤、切割锤等,也有制作石器的工具,如石球剁子、刮刀、石斧、石铲等。大部分是制作石器,成品比例小,多为残次品。石器可分为以双肩石器为特征的锤磨石器和以小石芯石器、石片石器为特征的另一类精细石器,以其独特的风格构成了“西樵山文化”。墓葬多见于北丘遗址,已发掘墓葬近100座。大部分都是仰埋,四肢挺直。随葬品不多,有拔牙的习俗。这类文化遗存,石器以肩形为主,陶器以填砂底壶、圆足罐、陶瓷足和泥底罐、折足罐、短足或短足为主。鱿鱼帮遗址鱿鱼帮遗址位于西桥镇白溪西村东南,面积约1.4万平方米。1.980年在县城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5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南海县博物馆的学生共同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为1.3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m,可分为四层,贝壳层一般在第三层。已发现柱洞、灰坑和倒塌房屋废墟,出土原始墓葬36座,无棺椁。他们大多数是成年人,但也有少数孩子。成年人平均身高女性1.55m,男性1.57m,均为上翘。其中,一个探险队的墓葬存在叠压现象。骨骼多年来一直被贝壳中的钙所饱和,其中一些已经钙化。出土的陶器有带砂的陶器、壶、豆、壶和陶纺车。陶器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如之字形图案、云雷纹图案、席子图案、篮子图案、绳索图案等。石器包括双肩石斧、石矛、三角石箭头、石环等。骨工具包括骨箭头、骨针等。,以及两栖动物的遗骸。该遗址对研究我县原始人类生活习俗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鉴于遗址文化层丰富,发掘结束后,南海县博物馆搭建了简易房屋保护整个考古发掘现场。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咏亭北咏亭在南海肥水新联村北咏坊。相传八角亭纯粹是古人的“风水”理论所致。当时在丽水凤岗乡建了一座“冯大师庙”。庙门正对北永坊,认为不利里水镇“丁、蔡、桂”,于是建亭挡煞,八坊集资建八角亭,每个角代表一个坊。这是确保安全的唯一方法。如今,偶像不在了。这座亭子建于一个未知的时代。它是一个有双檐的方形平面,坐落在山顶上。亭内四根木柱为主体,柱子直达顶楼。三个支架竖立在每根横梁上,形成了这座山的其余部分。木柱外有四面六面体花岗岩檐,檐短内木柱高。屋檐两侧各有五个支架,支撑瓦檐,四个屋檐向上倾斜。亭子的上层。展馆占地64平方米。亭子的石檐柱上,刻着“陈冰(1856),车间改建,离石新立店造石”的字样。主梁上刻有“清光绪十二月姬旦重建(1883)”字样。展馆建筑形式和结构独特,在我省现存的展馆建筑中并不多见。1978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岩采石场石岩采石场位于西樵镇西樵山狮子脑峰东南。因十堰曾盛产“天窗框”、“石屏风”、“石祠堂”等,故名“十堰岩”。石岩多为红色原石,石头最适合盖房子。西樵山下,有一个村名“石岗尾”,是这里的石匠挖出来的。明代以前多为露天开采,明代以后发展为洞穴开采,用斜井进行采石。天空窗格就是用这种方法开采的,洞内有明显的人工采石痕迹。洞内有采石留下的支撑柱,像一排屏风,把洞分成内外两部分。由于多年的开采和长期的侵蚀风化,可以通过划船进入湖中,在洞穴中形成了“水车”、“水下牌楼”和“石屏”。在佛山历史上,佛山的祠堂曾经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身,正如庙门的一副对联所说:“二十七年前,供奉此祖,亿万年来唯我独尊”,可见其地位一时之显赫。其殿宇显得雄伟壮观,殿堂楼阁雄伟壮丽,亭台楼阁碧绿通透,玲珑剔透,颇有岭南传统建筑的神韵。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沿南北纵轴布置。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凌影牌楼、金香池、钟鼓楼、三门、钱坫、正殿、清镇楼。它们是三步四合院式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有岭南特色。主要建筑的檐柱、楼板多为石材,斗拱梁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轻轻合拢。凌影牌楼建于明代,四柱三室三层,是广东现存最宏伟的木、石混合结构牌楼,其十二柱的建筑形式在全国罕见。万福台建于清朝初期,是该省仅存的几个古戏台之一。这些具有很高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岭南建筑史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范例。寺内各种装饰手法比比皆是,使建筑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屋顶上栩栩如生的釉陶故事人物瓦脊,独特的灰色雕塑,山墙上精致的砖雕,各种精美的漆金木雕装饰,以及古拙粗糙的石雕。大多以话剧、民间故事为题材,利用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及其表现形式来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反帝反封建的。尤其是独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为突出。故事主题包括《阖闾》、《神仙眷侣》、《李元霸伏龙驹》、《荆轲刺秦王》、《夜战马超》等。形态各异的人物数不胜数,常被游客津津乐道。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设计造型、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体现了当地民间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因此,祠堂赢得了国际友人“东方艺术殿堂”的美誉。此外,大厅内还保存着明代铸造的2.5吨重的北帝铜像,钟、鼎、镜、编钟、八宝、兵器法杖等大型铜铁铸件,以及24尊大型竹漆造像,都是古代名师心血的结晶。可见,祠堂是集佛山古建筑艺术、雕塑装饰、铸造工艺于一体的典型古建筑。建国后,该庙多次修缮,在其外围开辟了一个环境幽雅的院落,附近的夫子庙作为“另一个村庄”景点保留下来。此外,还采取措施改善和美化配套环境,在院内新建展厅和大型陶塑“双龙墙”,搬迁明代砖雕牌楼和清代石雕牌楼,修复原京唐寺大铁塔,为古寺增光添彩。此外,近年来,祠堂周边的新城区被打造成佛山的文化中心,交通便利,面貌一新,为进一步发展祠堂旅游开创了新局面。目前,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高年观众达200万人次,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佛山是珠三角的“美食之乡”,这里土地肥沃,水网纵横,“海陆空”物产相当丰富。无论是天上飞的动物,地上走的动物,土里钻的动物,水里游的动物,还是各种瓜果蔬菜滴绿的动物,都可以在烹饪大师的精心烹饪下变成美味佳肴。佛山的小吃很多,佛山的缠足,大良山鸡卷,大良跳沙,大良姜汁撞奶,炸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锅贴、三水狗仔鸭、水晶水饺、甜笋蒸糕、佛山九层饼、石湾鱼脯、佛山竹后酱、蚕蛹、白糖棉饼、云吞面嬴稷、金源酒楼甜笋蒸糕、汾宁白糖棉饼、大可状元状元粥、盲男饼等众多小吃。佛山人根据各地的特产和口味,创造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美味菜肴。佛山的竹后美食,顺德的“凤城(大良)炒”都很有名。佛山的小吃很多,比如佛山盲饼、蹄花、大连野鸡卷、炸牛奶、跳沙、南海生鱼、大福饼、九江炸桩等。,都是家喻户晓,让人食指大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