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的梵文表达方式是什么
佛珠《佛光大辞典》认为,“佛珠”的梵文原语凡有四种表达方式,今天允典小编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佛珠的梵文表达方式。 (1)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2)aks!a—mala,音译是“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髪”。 (3)japa—mala,音译是“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髪”。 (4)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此中梵语mala是“髪”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爱美,有用璎珞髪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佛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公元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所以当时佛珠的使用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 佛教使用佛珠的时代,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后。《木槐子经》中这样记载了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穗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穗子;如是渐次度木穗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说: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穗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佛说木穗子经》,《大正藏》卷一七)。”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穗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业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除了了解佛珠梵文表达方式之外,我们也简单的介绍一下佛珠的功效:驱邪护身,提升自信,坚强毅力,散发佩戴者个人魅力,有助于戒除邪淫,长寿之石。佩戴者可得到这些佛菩萨的加持。即使是看到接触到都能结善缘种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