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活动
第一,积极快乐的情绪有利于培养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德国美学家席勒曾说:“一个人只有完全是人,他才能玩:只有在玩的时候,他才能完全是人。”这句话说明了游戏对人的重要性,对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同样重要。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可以用来发泄情绪,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控制。画画、涂色、玩泥巴、玩沙子、玩水、唱歌跳舞,可以让孩子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从而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另外,孩子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可以用象征性的物体来表达不良情绪。我觉得应该指示成年人不要过多禁止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或者只允许孩子有“好”的表现。因为年幼的孩子比较弱小,无法完全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或不满。而游戏恰恰可以把孩子从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中释放出来、解放出来,有利于积极情绪的发展。
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一项基本活动,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所以游戏对积极情绪的培养,首先体现在让孩子独立游戏。游戏是一项轻松、愉快、有趣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最喜欢、最频繁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主要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伴随笑声的面部表情反映了与满足、宣泄、衷心、自满和放松有关的内心体验。正如弗洛伊德的观点,游戏是以快乐原则为主导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和家庭应该让孩子多玩游戏,孩子最容易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游戏是免费的,孩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通过游戏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玩”暴露自己内心的问题,让紧张、焦虑、恐怖等负面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发展健康积极的情绪。在角色游戏中,明明扮演的是老师,老师夸孩子,给孩子讲画画和折纸,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欣欣饰演一位母亲。她假装洗菜做饭,叫“宝宝”不要哭,说“宝宝不哭,开心点!”孩子们都咯咯地笑了。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成年后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这种快乐是从“玩”中获得的。他们无法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所以在游戏中得到,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和满足。他们的游戏是自愿的,不是大人强迫的。让孩子参与游戏,和别人一起玩,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活动和活动,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他人宽容和耐心的力量。游戏免费,让孩子自由选择玩具,自由确定游戏主题,让孩子自由玩耍!
第二,形象的场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情境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1,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情境,积极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
幼儿园的一些自然资源也是体育活动的宝贵资源。比如公园操场上的黄色创意,为孩子们玩体育游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自由地玩“跳格子”、“下棋”等体育游戏。如小班幼儿体育活动“小手小脚游”,教师利用现有的大型玩具、水池、草坪、爬架等。在公园里创造一个有能力的士兵可以旅行的环境。鼓励孩子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单一的机械运动,孩子会感到很枯燥,教师应该在童趣的情境活动中进行体育教学。比如体育活动《快速行动》中,老师贯穿幼儿救死扶伤的活动,幼儿扮演小救助者的角色,老师创设情境。队员们抬着担架,走过木桥(积木),跳过河(绳子),绕过树林(椅子),把受伤的动物背回来。这样,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扮演角色中,并在其中积极锻炼。让孩子练习走、跑、跳、绕、举。
2.提供合适的材料,帮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体育活动的物质是儿童充分开展活动的重要条件。有研究表明,在小班的调查过程中,发现65.7%的孩子具有对事物的想象能力,即可以一物多用,可以用事物代替事物。可见,孩子在活动中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主要是直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色彩鲜艳的头饰、可爱的玩偶和逼真的玩具,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激发他们玩游戏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
第三,一些有趣的游戏规则有利于孩子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习惯和态度,大多是在六岁之前形成的。可见,童年是人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极其重要的阶段。主题活动初期,无论什么游戏孩子们都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的乱成一团,老师很难维持秩序。专注于各种好玩的装备。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根据游戏剧情,让规则变得有趣。使孩子的运动热情促进全身的活动,加强代谢过程,提高活动能力。比如小孩子爱玩大风树叶的游戏。老师首先要明确每个孩子的角色,定下规则:小叶子不能飘出规定的范围,然后要求小叶子轻轻地飘。突然大风来了,小叶子的兴趣会达到高潮。这时候小叶子就会毫不掩饰的展现出各自的姿态和神态。老师也可以给自己“总司令”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第四,引导孩子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游戏的兴趣。
要让孩子从被动模仿变成主动探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创新的人,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类创新发明的竞争。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传统教育所欠缺的,幼儿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黄金时期。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学习活动只是机械模仿,那么孩子只是被动地做老师让他们做的事情。即使他们学到了一些东西,他们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更不用说怎么做的。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依赖性,影响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发展。在体育游戏中,孩子大胆创造和尝试,既培养了孩子的运动技能,又增强了孩子的体质,使孩子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创新和提高,使孩子的创造力培养走上良性循环。
比如游戏《美猴王打白顾靖》中,老师作为“统帅”,指导猴子和孙辈观察眼前的物资,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物资通过这些障碍救出受伤的主人和兄弟。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的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有机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根据能力差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有利于激发游戏兴趣。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的孩子运动能力很强。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活动目标,还能创造性地想出多种方法来玩一个装置。还有一部分孩子运动能力差,相对自信心差。为了鼓励能力差的孩子对活动感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尊重个体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慢慢引导,帮助他们,尤其是那些活动失败,不敢尝试的孩子。老师的态度会改变孩子对事物的态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增加孩子对活动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活泼向上的性格。
总之,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的老师在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一项活动,有意识地开发孩子各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自然,培养各种兴趣。孩子对某件事或某项活动的兴趣大多是直接的、暂时的、不稳定的。这种兴趣大多是孩子的好奇心引起的。孩子对它的怀疑一旦解除,兴趣也就消失了。所以要注意把孩子的游戏活动和高层次的需求联系起来,和孩子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总结,培养孩子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