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教百姓打仗,就等于放弃。”
人民也将掌握命运。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尊重道德来实现。在西周,观察命运的方法仍然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占卜,另一种是通过收集风。占卜是用来定疑的,定疑时要按照“求心、求贵人、求庶人、求占卜”的顺序进行(《尚书·洪范》)。所以,无论是尊德还是护民,都不是目的,而是保存命运的手段。保住自己的命运就是保住自己对人民的统治。这样,保护人民实际上是维护对人民的统治,给予利益只是保护人民的手段。在这里,人民由来自天堂的国王统治。“天佑百姓,为王,为师,但王与师都是用来在一日之内帮助百姓的。”在天道和主宰面前,人民永远是从属的。因此,“尊德护民”的政治伦理虽然不是以民为本,但已经包含了以民为本的萌芽,即人民是执政之本,民心是执政好坏和命运的象征。统治人民是帝王和老师从天而降的任务的主要内容。只有治理好人民,我们才能取悦上帝,保持上帝对我们的爱。
平东搬家,事情出了岔子,对命运的怀疑开始了。虽然承认命运的存在,但命运不再是兴衰的主宰。《左公十二年》中,次仆惠伯曰:“忠信可,不可则败。.....而老公“易”,不能冒险,会怎么样?”廉布怀疑的功能消失了,更不用说用它来观察命运。《左公》十八年,郑子禅曰:“天之远,人之远,我所不及。我怎么知道?”认为天道不能干涉人事,是因为人与自然的阻隔,把天道推到了遥远的地方。《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国将兴,听民;将死,听天由命。神,聪明正直的人,也跟着人走。”听民则国家富强,听神则国家灭亡,听神和听民是对立的,因为不可能有两个主,要么神为主,要么民为主,两者是水火不容的。这就使上帝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倾听人们的声音。因此,季梁所说的“人民是上帝的主人,圣王首先成为人民,然后献身于上帝”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在思想上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髓。同时,季梁说,“今人有其心,鬼神无其主。”他强调只有同心同德的人才是上帝的主人,这就提出了政治生活中“一个人”的要求。要得民心,得民心,这是构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两个方面。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象征和神是国家,而不是国王。对君主的忠诚不同于对国家的忠诚,忠君控制下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与忠君控制下的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先秦时期,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有“鸟可择木,木不可择鸟”之说(《左传·哀公十一年》)。
既然人民是上帝的主,他们也应该是国家的主。是否以死效忠于你,取决于你是为自己而死还是为国家而死。故颜英难死,曰:“君若君,何以为陵?”?国家是主。君臣是弹药是真的吗?所以,为国捐躯,必死无疑;为国捐躯,必死无疑。如果你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死,谁敢随它去吧?”(《左传·襄公十一年》)。在这种思维中,忠君的前提是君不杀民,君为国而死。人民和国家是忠诚的对象。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一大进步。
二、出自孔子的“富民、教民、立民”
李云的“大同”与“小康”
《论语·鲁兹》载:“子卫诗,然有仆。子曰:‘平平淡淡!’尤然说,‘如果你是普通人,何必呢?’说,“有钱。”说‘如果你很富有,何必呢?’说,“教它。”“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关于待人接物的思想。首先是“普通”,增加更多的人使其繁荣。在古代,增加人口,也就是增加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然也是战争的后果和战争的需要。但前者更重要。增加人口一直是当时乃至近代的主导思想和政策。其次是“有钱”。平凡而不富裕,民生受挫,造成社会动荡的力量和基础就深厚了,最终形成“至高无上”的局面。有好名字的政策和想法是相反的。孔子对此深有体会。他主张对人民隐瞒财富。为此,他主张轻收薄税。而感叹“年饥而用不足”的鲁哀公说:“民足,缺的是什么?人不够,你就够了?”(《论语·颜渊》)言下之意,民为税源。但孔子并没有民为衣食父母的观念。第三是“教”。教导的内容是孝顺忠信。子曰:“一个好人可以教百姓七年,可以马上和好。和不教的人斗,就是弃民。”(《论语·鲁兹》)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一,是教育人民不要作乱。”有个孔子说:‘难得他孝顺,容易得罪。那些不善于犯错误而善于制造麻烦的人是不善于犯错误的。”(《论语》)第二个是史燚。“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易。”(《论语·阳货》)教人的目的不是启迪人的智慧,而只是教人按照统治者给他们的命令去执行和行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听话的人。所以孔子虽然主张有教无类,但对于人民,他还是说“民可使之,不可使之而知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人民的目的不能是启蒙人民。所以孔子讲爱民,只有三点:“使民顺应时势”、“教而后战”、“教而后杀”。在孔子这里,所谓“民本”,就是说人民是征税之本,使用之本,在这两者基础上的治理之本。
儒家民本思想在《孟子》中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控制人民财产”的思想。这是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体现。孟子曰:“士无恒产而忧,方能胜任。如果人,就没有不变的生产,因为没有恒心。如果没有恒心,放下恶奢也无妨。也是网民陷入犯罪,然后受到惩罚。”(《孟子·惠亮·王上》)欲使民,必先教之;欲教于民,必先富民;要富民,必先买民之财。这是孟子控制人民财产的逻辑思维。其具体措施,除了轻征薄税,使民及时之外,就是解决百姓的土地问题:“一家五亩地,树木皆桑;百亩地,不要抢时间。”没有土地,没有温饱。“这是说救死不畏养,闲中待礼义?”(孟子·惠亮·王上)孟子看到了土地问题在人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这一思想非常深刻。要想解决农民问题,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后的中国* * *党员,成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中心思想之一。第二,他提出了“民比君贵”的观点。孟子曰:“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这样,在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护人民,而不是国家和忠诚的君主。这是对《左传》中“民为神主”、“国重于君”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把人民提高到了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正是在此基础上,儒家吸收了道家的“纯子”思想,将周代“尊德护民”的政治思想发展到“爱民为纯子”、“父母”的层次。没多久,“父母官”的概念就和“正名”、“孝”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才有了所谓的“三纲”思想。这当然不是孟子的本意。因为孟子的“不请自来的大臣”说,“唐吴革命要以天人为基”,“闻独夫而不闻君”,显然是与“君为臣纲”相违背的。但无论如何,孟子对儒家“父母”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从“尊君重民”的思想出发,孟子还得出“因邱敏而为天子,因天子而为诸侯,因诸侯而为大夫”(《孟子》)。这一结论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之后,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孟子的这一思想也把西周时期的“尊德护民”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叛逆和失天下的直接原因,不再被认为是命运的损失,而是人心的损失。“颉利,周失天下,失其民,失其民,失其心。世界上有句话:得了你的人,就得了全世界;有一条得民心之道:得民心者得民心;他心里有一句话:要什么就和他聚在一起,不要放弃作恶。”(《孟子·离娄上》)赢得民心的手段,本质上就是孟子自己所说的“与民同乐”(惠亮王下的孟子),也就是常说的与忠同甘共苦。在中国的政治活动中,争取和出卖民心一直是增强自身实力的手段。从商鞅变法到田,它一直在不断地被运用,但却没有被自觉地运用。孟子从理论上提出并解释了这一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历代君主都在努力防范臣子的行为,以赢得民心或出卖民心。除非这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提高他们在人民中的地位,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无论如何,民意支持是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孟子对民本思想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维护封建专制,还是对于反对封建专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孟子的思想中,既有诋毁人民,说人民是劳动者,学者是勤劳者,“或劳苦,或劳苦;努力的人治理别人,努力的人治理别人;治病的人吃人,治病的人吃人。”(《孟子·文公上》)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即人民的意志决定了政权的归属。所以要综合考虑孟子的民本思想,不能简单说好坏。
与孟子相比,荀子强调人民力量的双重性。一方面。荀子明确提出“上为下,如护子;从心底里,我和我的父母一样幸福(《荀子·知望》)。另一方面,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他的人性理论是邪恶的。所以比孟子更注重教化,更注重防止利用人心闹事。荀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从“民本之治”走向“民本之制”的关键。这体现在他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仪为经纬的政治思想中。荀子民本思想中治民与控民的关系表现为治乱而不是平乱,是从乱到制。治民就是治乱民。被治理之后,混乱的人民成为或者应该成为君主统治下的人民。由此,荀子开辟了从治民到控民的道路。
《礼记》中的许多思想直接来源于荀子的思想。但是《礼记》不是一个人一次写出来的,里面反映的思想基本上勾勒出了当时儒家的情况。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礼记》“天下大同”“天下小康”的思想。《李云》说:“大道之行也是公事,而且……意味着大同。既然大道隐,天下为家,...是小康社会。”本文提出了家庭与公众的区分,只不过家庭中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公众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即家庭中有礼仪制度,公众中没有礼仪制度。换句话说,家庭世界是由人民控制的,而公共世界是由人民统治的。这种区分意义重大,即世界上最好的社会制度是公共而不是家庭。所以,现在的家庭世界最终必须回归公共世界。这种古厚今薄的区分,其实是儒家对当时现实社会制度做出的一种比较委婉的批判。表面上看,是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否定;但本质上,它表达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这种乌托邦思想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本身就有这种乌托邦思想。“治天下”思想是孟子重民轻君思想的发展。既然人民比君主更有价值,那么世界就应该属于人民,而不是君主。这是人民比君主更有价值的逻辑结论。既然世界是属于人民的,而人民是众多的,那么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它才是合理的。这样的世界就是公共世界。大众是世界的主人,这才是真正的民本思想。因此,公共世界在逻辑上包含了民主思想。当然这种想法是世俗的,这一年皇帝轮流坐在我家已经成了叛逆和叛逆的精神。这是大众的观念在国内和国际上根深蒂固时的一种扭曲。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发展到大众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尽头。
第三,从董仲舒的“控民”思想到明末清初的“治天下”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西汉被汉武帝接受为治国的不二法门,与董仲舒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董仲舒将儒家的正名思想、民本思想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将儒家神秘化、专制化,从而使儒家的民本思想由民本思想转变为民本思想。一方面,董仲舒说,“人生于天,不为王;天王以为民也”,意思是君王代天行事。虽然国王本人没有直接处理人民的权力,但既然上帝希望国王充当其代理人,也就赋予了国王处理人民的权力。“王道三纲,可从天道中求。”只要天不变,道也不会变。他说:“人,你也。”人民天生愚昧顽固,国王的任务就是管教人民。“全体人民的利益,像水一样,不教育堤防是拦不住的。”(《天人三策》)对于百姓,要用制度来约束和约束。这样,所谓人治,也就是控制人民。西汉政权继承了秦朝的法律,虽然有得有失,但基本属于重刑。董仲舒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用《春秋》判案,用儒家的法律。从此,中国古代法律正式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儒家的仁义道德也走上了伦理化的道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控制人民的基础上的。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再加上中国长期战乱,佛教发展很快。这对儒家的正统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唐武宗灭佛和周世宗灭佛在后周对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儒学趁机吸收了佛教的理论,在北宋重新获得了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这是对儒家名分观念的最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儒家吸收了儒家的平等思想,改革了传统的的士、农、工、商不同的观念,开始承认四民平等。张载提出了“民与事”的思想:“民,吾同胞;事,我也。”(郑明)。他认为所有的人和万物都是天地父母所生。在天地面前,人都是兄弟,人和物都是同伴和朋友。这种平等的思想显然是借用了佛教。但无论如何,人都是兄弟,这毕竟是儒家所接受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既然大家都是兄弟,就没有必要区分贵贱,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也不再是父母子女的关系。有可能突破传统儒家“爱民如子”的观念,官员是百姓的父母。在此基础上,黄宗羲提出君臣关系不是主仆关系,而是同僚关系的观点,进而认为“君臣之大害天下。”如果没有君主,人人都会自私,人人都会自私。”(《袁俊》)。黄宗羲在《李云》中充分发挥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思想,达到了推翻“家天下”,建立“公天下”的要求。顾对“亡国”和“亡国天下”的区分是,亡国是亡家灭世,亡国是仁义道德的亡国,是“牵兽吃人”的亡国。这就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启蒙运动。
回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能会发现,虽然“民本”的基本含义是“以民为本”,但仅仅这样理解民本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对人民是什么态度,为什么要以人民为本。只有这样,我们所知道的民本思想才是真实的。
李贽的“性善恶”说
宗教多元化的政治含义
评论告诉朋友打印这篇文章关闭窗口。
最新五篇热门文章,最新五篇推荐文章及相关文章
与李达同志-武汉大学哲学系...[81]
初到珞珈山——谈“高教60条”的实施...[85]
难忘的往事[91]
珞珈山下听牛津大学讲座[93]
谆谆教诲令人难忘——忆李大霄...[93]
哲学学院举办了2006年夏季社会现实...[329]
郭其勇教授赴台湾省讲学[386]
2006年哲学学院研究生信息...[738]
哲学学院博士(1995—2005)...[809]
2006年,哲学学院研究生申请学位...[663]
2006级研究生报名须知[172]
郭其勇教授访问韩国[120]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去中国...[188]
2006年高校教师硕士招生信息[238]
2006年,一些毕业的博士参加了学位授予...[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