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问题

2007年端午节

2007年农历五月初五,丁亥猪。

公历2007年6月65438+星期二09端午节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端午和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时节、崇武节、五月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诗人节、龙舟节等。虽然名字不同,但总体来说,各地人民的风俗是相似多于不同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也称为端阳、崇武、端午。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储兰沐浴”的习俗。但是今天端午节的许多活动都与纪念中国伟大作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期,楚秦争霸,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晋商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远大抱负的屈原深感苦恼。带着难以抑制的惆怅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香》等不朽诗篇。在吴公之前的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个城市,然后派遣使节邀请楚怀王与秦国媾和。屈原识破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入宫陈述自己的利益。楚怀王没有听从,而是把屈原驱逐出了首都。

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树叶,挂菖蒲艾草,百病游,戴香囊,备祭祀碗,赛龙舟,竞赛,击球,荡秋千,用雄黄画孩子,喝雄黄酒,菖蒲酒,吃毒饼,咸蛋,粽子,时令鲜果。有些活动,如赛龙舟,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的理论;纪念曹娥;从三代夏至日节;驱邪月邪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以上各有出处。根据闻一多《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所列的100多部古籍和专家的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祭,早于屈原。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惜之而悼之,议其言于世,以传诵千古”。所以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在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仅列举以下四种:

※摘自《纪念屈原》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纪念伍子胥说起。※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来自孝顺女儿曹娥的回忆。※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来自古越民族的图腾祭祀。※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在中国,端午节是以盛大的方式庆祝的,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常见活动如下: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

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夜龙船上,灯火装饰,穿梭往来,场面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临江、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省开始举办龙舟赛。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

此外,龙舟赛艇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古洛河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戴一个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

菖蒲变种艾叶。※: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端午节忌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

在邹平县的端午节,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一杯,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用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会穿上妈妈自己做的黄色鞋子,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穿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们的脖子上绑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周的端午节期间,村庄会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

在兴安盟的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这被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甘肃省

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

四川省

石柱有“端午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字”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上抛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投李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突发冲突,这一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

[西江省]

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给老师送一份礼物,叫做“忆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目”。

湖北省

在黄冈县巴河镇,人们在端午节迎接傩人,用花冠和金铃的纹身来驱赶疫情。宜昌县赛龙舟,5月13日、14日、15日尤盛。5月15日,也被称为“大端阳”,人们吃粽子,喝蒲酒,就像端午节一样。

[湖南省]

攸县端午节,富家孕妇用花饮酒吃饭,穷人备鸡酒,在龙舟龙头前用竹夹收钱祈求平安生产。越州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福建省]

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台湾省省)

台湾省位于亚热带。早期很多来自大陆的移民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瘟疫的人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节这个以驱除疾病和避免流行病为基本精神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秦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用王应增《重修凤山县志》(1764)附录三中的描述来代表:五月五日早晨,烧一堆稻秆,放在墙角熏,第二天用钱送到路边送蚊子。把艾普挂在门楣上,插上杂草,意味着可以避开蚊子。榕树的一根树枝又老又健康。互相用西瓜和玉米。海口的浅部,好事者以金钱或布匹为标准,像三皮鱼一样争抢。胜者唱锣欢呼,三日斗龙舟。下午的时候,我给我的小孩绑了五缕,男的绑左腕,女的绑右腕,叫做孙珅连。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艾蒿、无花果可以强身健体。正所谓“插榕比龙勇敢,插艾更勇敢更健康。”私塾里的学生照例在端午给丈夫发红包作为答谢,丈夫用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喜一郎的《台省年中旧俗冠婚葬礼》(1934)记载,丧期,各家在端午节不包粽子,由亲友赠送,称为“送节礼”。当你失去家人的时候,你拿糖当礼物。农夫把名为“福晋”的金纸放在竹竿上,插在房间里。据说可以防害,获得丰收。有些地方有端午节做“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腌紫苏叶、石榴叶。据说可以作为药茶,去除一切有毒气体。

在日据时期的屏东县甲东乡,也有端午节用石头打架的习俗。石战在嘉东地区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每年端午节前几天,人们都准备打一场硬仗。石战以村为单位,像军队一样组织,有参谋长等职务。组织就像军队,有参谋长之类的职位。男人们在前线扔石头打仗。女人负责在后方运送石头。撕裂激烈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胜利的一方可以去战败的村庄吃喝。被打败的村民逃跑了。如果不幸被对方俘虏,会被强制脱裤子,当众受辱。据说这种奇特的习俗可以保证一整年的好运,所以嘉东人很喜欢。但由于石战往往造成严重伤亡,地方政府屡禁不止,在日本统治末期逐渐衰落。

端午节,家家户户也有打“午水”的习俗。午水是指端午节中午打井的水。据说中午用来泡茶、酿酒的水特别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谚语说:“中午洗洗眼睛(眼睛),你就会像鸟儿一样明亮。”还说“中午喝一口水,不如吃三年补药。”最传奇的正午之水,来自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相传此井是郑成功插剑祈春的地方,从此传说白振山盛产各种丹药,所以中午剑井中水的效果是传说中神奇的。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中午抢水的人总是又挤又闷。据说,当你在端午节的中午看这口井的时候,你还可以看到郑成功的影子。而看到剑影的人,今年也不会有灾难。

划龙舟在台湾省被称为“龙船”。据《民俗台湾省》第一卷第六号记载,日据时期石林端午节习俗如下:从五月初开始,先去水边“迎水神”。第五天中午,敲锣打鼓,划龙舟到河边,居民烧香祭拜。俗话说“五月五日。龙船鼓满大街。”欢迎,叫“接龙”。要超越龙,还必须在农历十月初十“送水神”,举行“谢河”仪式。

台中南屯的总店,从清朝中叶就有穿木唤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每年端午节都有这个习俗。里头店是清代台中最繁华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于齐家角。因此,当地居民每年都会穿上木屐,在地上跺脚,用一声巨响惊醒穿山甲。目前,这种习俗已经转变为趣味比赛的形式。四个人组成一队,穿上两只长木皮做的木屐比赛。卡卡的木屐声真的唤醒了犁店居民的怀旧情绪。

在节日饮食习俗方面,台湾省传说端午节吃桃子、茄子、芸豆可以健康长寿。俗话说:“吃茄子会抖,吃豆子会老。”做桌上饺子有两种方法:北方和南方。在中国北方,大米用水浸泡,沥干水分,放入油中油炸,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料。把米饭蒸熟,然后用竹叶包起来,让它重新变味。有些人还应该把米饭放在油里炸至半熟,裹上真正的馅料,然后蒸熟。南方的做法是用纯白糯米浸泡,加入肉馅,用绿竹叶包裹,煮至熟透。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南北方的饺子有着不同的风味。北方的粽子有浓浓的五香花椒味,南方的肉粽有淡淡的竹叶和春意,各有特色。配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洋葱、栗子、牡蛎干等。,随个人喜好添加。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节,也吃茄子、长豆角、桃李。但是这些食物的意义和南方人不一样。吃李子象征着后代的繁衍。有些人认为它可以防止中暑。吃长豆角可以避免被蛇咬(因为长豆角的形状像蛇)。吃茄子可以防蚊虫叮咬(茄子在客家话里叫“挂菜”,但叫“咬人”,本地音是“ㄉㄠ”,谐音)。

客家汤圆也分碱性汤圆和咸味汤圆。碱粽子特别用于祭祀。客家人端午节要准备四样祭品,一个祭拜土地爷,一个祭拜万山大师,一个祭拜附近的寺庙。而碱性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咸粽子分为粽子和糯米粽子,纯粹是用来满足食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