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权简介和详细信息
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其境内的所有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除外)和物以及境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权,有权根据本国情况决定本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
国家主权独立权是指国家完全独立地行使权力,排除任何外来干涉;
自卫权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和威胁的权利。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必要条件,相互尊重国家主权是现代国际法公认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失去了主权,我们将成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庸。主权和领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根据主权对属于它的所有领土行使管辖权,反过来,主权也必须有领土存在和行使。
平等权利主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也不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中具有平等地位。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权较弱。从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过程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体系三个方面解释了原因。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主权较弱的发展中中国国家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际体系结构的权力分配,使结构不再完全由大国操纵,从而消除结构和进程对国家主权的压力,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主权。
东欧全球化巨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作为国际法基石的国家主权原则也受到巨大冲击,围绕国家主权的争论重新浮出水面,出现了许多挑战国家主权的新思潮,如主权进化论、主权可分论、道德相互依存论、主权弱化论、主权异化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这些新思想的产生与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背景密切相关。
国家主权是不可否认的,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化对传统的主权国家或国家主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或冲击。1.所谓“无边界经济”,资本的流动无视边界的阻隔,从而稀释了传统的领土主权,以领土主权为屏障的单边经济利益越来越难以维护;
2.互联网的发展限制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国家无法再以绝对权威控制信息的传播和干涉国际交流;
3.由于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环境、疾病、恐怖活动等,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无法由一个国家单独承担,需要增加国际权威;
4.一个国家领土上的动荡往往会波及到周边国家,所以一个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能否维持治安,已经不能视为一个国家的内政,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干涉。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主权的壁垒既不能阻碍资本、劳动力、信息和思想的流动或传递,也不能有效抵御外界的伤害和破坏。
主张观点的新主权理论在联合国出现,要求对主权进行新的定义。1992 65438+10月31,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在安全理事会第一次首脑会议上,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作了题为“和平纲领”的报告,呼吁会员国,特别是五个常任理事国重新界定主权,以加强联合国在预防性外交、建立和平、维持和平和冲突后建设和平方面的能力。核心观点是:“绝对的、排他的主权时代已经过去,其理论从来不符合实际情况。”后来,新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也说:“国家主权,就其根本意义而言,正在被重新定义,特别是被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力量所重新定义。国家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为本国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基思教授和谢尔登教授认为,产生于17世纪的传统国际法理论,面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已经相当过时。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主权国家,即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不受自身限制,不受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只有按照“paotasuntservanda”原则履行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才能实现。传统国际法以单一国家为基础。由于当前的国际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管辖范围,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可能解决的。.....从实际出发,把整个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法律体系的基础,把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单个国家的利益之上。从这个新视角理解国际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重新理解国家主权,即在体系内考察国家,其许可权应取决于其履行的职能。
美国国际法学会前会长韩进教授认为,主权是一个“坏词”,因为在国内层面,主权被用作“国家神话”,而在国际层面,主权是一个“口号”,一个“另类思维和明确定义的口号”。总之,他认为主权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应该被抛弃。
经过7年的谈判,WTO与美国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以1994告一段落。根据美国法律,国会的最终批准是条约生效的必要程序。当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提交国会批准时,美国就批准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和加入世贸组织是否会损害美国主权进行了广泛的辩论。著名GATT/WTO专家约翰·h·杰克逊教授在《1994主权大辩论》一文中对反对派的主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关贸总协定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国一票的决策程序和争端解决程序。.....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建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体制结构:
(a)作为正式国际组织的新世贸组织;
(2)新DSU对DSP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控制。主权国家不能再阻挠争端报告的通过,这显然会引起主权争端。
然而,关于主权的辩论从未就此结束。乌拉圭回合协议实施后的几年里,关于WTO对美国主权影响的争论仍在继续。批评者认为,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构和新的争端解决机制中多数投票的决策过程将对美国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乌拉圭回合协议使美国各州能够保持其不同的措施、法规和法律,DSB还将限制美国使用单边贸易制裁(如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来实现其特定政策目标的能力。在WTO新的争端解决机制下,败诉方没有否决权,这将削弱美国的主权。1999西雅图世贸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失败后,世贸组织将削弱国家主权的言论有所增加。2000年4月,* * *和党员/RonPaul认为“WTO是最偏离自由贸易的东西。
面对上述担忧和疑虑,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于2000年6月向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贸易处作了题为“美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利益和经验”的报告。对于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否尊重美国的主权,她认为“首先,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尊重美国的主权。专家组没有权力命令美国或其他国家改变法律,也没有权力对世贸组织成员进行报复。如果专家组发现一个国家没有履行其义务,它所能做的就是建议该国开始履行其义务。当时,要由争端国决定如何解决他们的分歧。被告国可以选择改变政策;提供贸易“补偿”,如低关税;或不改变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投诉人可通过中止相当于损失的贸易利益的贸易减让进行报复。”
在对WTO会损害美国国家主权的担忧中,最明显的是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国家主权问题。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建立的。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欧美就建立什么样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分歧。为了完善争端解决程序,美国主张建立以规则为导向的争端解决机制,而欧洲则坚持保留GATT以外交为导向的争端解决机制。但80年代末,欧洲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赞成建立更强有力的争端解决机制,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实施贸易制裁。
如果将专家组或抗议组织最终报告的执行解释为可有可无,其危害不言而喻。如果考虑到实施者有三种选择:根据报告的最终建议履行义务、做出赔偿或接受制裁,那么由于贸易大国和贸易小国实力不对等,大国的选择性明显优于小国和弱国,争端一方的弱国明显处于劣势,不仅会削弱争端解决程序的公信力,还会动摇世贸组织倡导的规则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原则。但最终报告的执行解释是可有可无的,最适合美国这样的贸易大国。一方面在面临不利裁决时,可以有选择地维护本国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条约对自己的约束力,以达到维护本国主权的目的。可见,美国作为推动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并没有削弱其主权,而是对任何损害其主权的可能性持谨慎态度,这显然与削弱国家主权的说辞背道而驰。
表面上看,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但细想之下发现,作为后冷战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高呼异化、界定主权或干脆放弃主权的同时,也在珍视自己的主权,并不惜曲解争端解决机制,以此作为避免受其加入的条约约束的手段。正如一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所说:“当一个大国高喊主权让渡时,无非是把主权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如果中小国家放弃主权,就意味着两手空空!”。
军事全球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正变得日益尖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极地深海和太空开发问题、人口问题、难民问题、毒品问题、核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并在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简而言之,全球性问题是具有全球普遍性的负面影响和结果,危及世界文明本身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全球性范围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全球性努力。它们的解决超出了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能力,只有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和充分合作才能解决。例如,国家对其境内的自然及其资源拥有自然主权,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完全属于主权范围。然而,环境污染的扩散性和跨界性侵蚀了其他国家的环境;又如,一些发达国家在保护发展中国家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同时,利用其资本优势,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再比如,发达国家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把污染物(工业废料和核废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掩埋,会破坏这些国家的环境。这些全球性问题已经突破了主权国家的界限,模糊了内政和外交的界限。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的角度来看,这必然会威胁到主权国家原有的统治能力。例如,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应对国际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国家不仅采取一些重要的自我约束行动(如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限制省时省力但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等。),还使得一些国际资源集中控制,限制了国家的资源主权。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以解决问题的名义控制中国国家的发展,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不应接受的解决方案,甚至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不当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这当然是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侵犯。
与此同时,各国纷纷成立国际组织或建立一些国际机制,寻求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这些国际组织或国际机制的建立是主权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结果。它们一方面为国家间的合作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手段和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组织从事超越国家利益和国界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它们还可能被一些国际势力用来侵犯有关国家的主权。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界限、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也会对传统的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产生冲击。正如阿里夫·迪利克所说,“...全球化的进程撕裂了民族国家的边界,削弱了其经济主权。”
理论起源是研究主权国家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关系的基础理论。
这一理论源于16世纪法国思想家j .博丹创立的主权理论。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享有的最高权力,统一不可分割,凌驾于法律之上。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H. Grotius)进一步指出:主权是指权力的行使不受另一种权力的限制,当一个国家在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控制的情况下处理其内部事务时,就表现为主权。主权概念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权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要点①主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具有排他性;(2)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3)主权具有双重性:在国内具有最高的内部主权,在国际上具有独立的外部主权,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的内容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与其他国家主权平等;⑤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关系中的唯一行为者。该理论认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主权的国家,应当有权独立处理其国内外事务,决定其内外政策,并采取其认为适当和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身利益和实现既定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是在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一战结束时,世界上只有50多个主权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巨大进步,90年代初达到170以上。战后,西方学术界对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众说纷纭。一种观点如美国的H.J. morgenthau、法国的R. Aron认为,主权是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础,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主体。因为不同的国家追求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导致国际冲突,所以主权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另一种观点,如A.O .沃尔弗斯和s .霍夫曼,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主体,而是基本主体之一。个人、利益集团、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主权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第三种意见,如美国学者K. Waltz和I. Claude强调,由于70年代核武器的发展、科技革命和相互依存,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统治国际舞台300多年的主权国家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国家主权将被大大削弱,逐渐转化为“世界”。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第一种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后,第二种意见的影响力增加;第三种意见明显是唯心主义的,支持者很少。此外,由于欧洲等国际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为国家主权的传统特征正在逐渐改变。
目前,尽管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大量行为体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国家的主权。然而,除了非国家行为者对国家主权的主观侵蚀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主权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实践中也受到了侵蚀。如果说主观上的侵蚀挑战了国家主权的价值,那么世界经济和政治实践的侵蚀是最直接、最显著的。现实中,对国家主权侵蚀最严重的不是客观要求带来的跨国活动,而是利用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人为影响。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在政治和经济实践中受到以下因素的侵蚀:
能力侵蚀是国家维护主权能力的侵蚀。这表现在,在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除了少数大国,大多数主权国家维护主权的能力都有所削弱,很难有足够的能力在任何地方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在自己的市场范围内,随着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空前加深,一个国家也不太可能绝对保证自己在自然资源和经济政策上的绝对独立性。至于人权等领域,我们自己也很难免受别国的指责和干涉,最多只能把这种指责和干涉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由于联合国在主权问题上态度的微妙变化,弱小国家将更加难以有效维护自己的主权。
意志侵蚀在实践中,经济全球化不仅在能力上侵蚀国家主权,而且逐渐削弱国家维护主权的意志。比如很多国家会先考虑根本利益,再考虑主权。就外部因素而言,强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主权国家,或者用能力侵蚀来损害其他国家人民维护主权的意志。所以,虽然目前各国都在坚持自己的基本独立地位,但越来越少的国家仍然公开坚持自己在经济文化上的传统绝对主权。②
结构性侵蚀所谓结构性侵蚀,是指由于在国际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强国的国家利益具有扩张性,因而倾向于利用结构的力量来推行扩张性的外交政策。对于弱国来说,它们在国际上面临强国利用该体系的力量对其主权的挑战,这使得它们在国际体系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呈现出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明显,美国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占据明显上风,形成“一超多强”的金字塔式结构状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衡,金字塔顶端的美国可以任意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金字塔第二层的西方大国大多有自己侵犯弱小国家主权的传统。它们不仅不能对美国构成结构性制约,而且往往与美国合二为一,使得处于金字塔结构下层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效抵御对其主权的侵蚀和干扰。
过程侵蚀所谓的体系过程,主要体现在国家与国家所形成的国际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渐进式侵蚀主要表现为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体系对国家主权的侵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动的。制定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这使得权力结构中不平等和等级制度的持续难以克服,同时也为新的不平等和等级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发达国家在全球体系中具有先发优势,这是长期积累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不仅体现在物质实力上,还体现在对新兴全球规则的引领作用上。
规则和制度现有的主要国际规则和制度,特别是经济全球性组织,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形成的,这就隐含着在内容和操作上向西方国家倾斜,很多制度安排都没有把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例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出口补贴的原则,农产品补贴仍然是一个例外。这主要是因为美欧等发达国家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在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下,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纺织品进口实行配额限制,因为发展中国家是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可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广大发达中国国家却被排除在世界决策机制之外。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规则时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利益,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维护主权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的主权是1。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岛、钓山,是中国东海钓鱼岛的主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位于北纬25° 44.6′,东经123° 28.4′,距浙江温州约358km,距福建福州385km,距台湾基隆190km,周边海域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长约3641米,宽1.905米,面积3.9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约362米。北部地势较为平坦,东南部岩石陡峭,东部有类似尖塔的岩礁,中部山脉横贯东西。钓鱼岛盛产山茶、棕榈、仙人掌、木槿等珍贵中药材,是大量海鸟的家园。它有“花鸟岛”的美称。2.黄岩岛(原名民主礁)是中国三沙市所辖中沙群岛中唯一的岛礁,位于北纬15 07 ',东经117 566。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原属海南省西南部中沙群岛办事处行政管辖。2012三沙市成立后,归三沙市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有充分的法理依据: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黄岩岛,将其纳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开发利用由来已久。黄岩岛以东是深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中沙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目前黄岩岛实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2013,65438+10,21,菲律宾外长表示,中国船只将永远停留在黄岩岛,中国无意从黄岩岛周边海域撤走船只,并承认黄岩岛处于中国的有效控制之下,因此菲律宾船只不能再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