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游戏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是游戏,就可以一遍一遍的重复。

长大后,我们以为自己不再热衷于玩游戏,但实际上,我们还是会陷入一些重复的、无意识的心理模型互动,这是成年人之间的游戏——积累情感券。

01累计情绪计数游戏

这种“积累情绪,数优惠券”的游戏,源于小时候真正表达需求时被拒绝和否定,所以制定了一套生活规则。

比如你不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是用暧昧的方式去索取,而这种心理博弈的过程就在于积累“情感券”。

优惠券数得越多,可以兑换的“礼物”就越大,比如100分的小吵,500分的大吵,有人累积到10000分就分手或离婚,累积到100000分就精神分裂,200000分就自杀或杀人。

点券也可以分为很多颜色,红色代表生气的点券;黑色是自责和自责;棕色代表沮丧、无助、受伤;白色是正义和公平的代价;灰色代表恐惧;蓝色带来罪恶感;金色代表喜悦、成长和喜悦,这种喜悦来自真正的亲密关系。

生活中我们积累了各种各样的优惠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专门的优惠券可以兑换。当心理游戏结束时,主角总是又一次让自己沉溺于童年的原始创伤中,又一次又一次地在原始创伤中放纵自己复习,越来越深,甚至回到小时候和父母互动时,孩子决策期的感觉。

比如说;“我很穷,他们不帮我,也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候把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内化了,以后会在生活事件中不断强化。

这个时候,只有用觉知审视自己的行为,才能摆脱心理游戏的陷阱,才能摆脱这个世界的轮回。

02跳出游戏的陷阱

Capmann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三个角色:迫害者、拯救者和受害者,每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交换位置。

其实,如果你仔细想想过去读过或看过的童话、电影或连续剧,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这三个人物。

几乎所有的故事或系列都有相同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断地玩这种心理游戏。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中,你会在这三个角色中不停地跳来跳去,但又离不开他们。只有你有能力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你才能真正走出这种反复的心理博弈。

在我们经常玩的六种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经常以受害者和拯救者的身份出现,但实际上我们给了别人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所以当你在分析心理游戏的时候,请特别注意你自己的这部分,看看你是不是从父母那里学来了这种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受害者的角色来掩盖迫害你的人的行为,或者你已经习惯了迫害身边的人而没有意识到。

03心理博弈分析

下面是六个心理游戏,值得注意的是你是不是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和谁,怎么玩,结果是什么感觉,最后一遍一遍重复的原始创伤是什么?

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以与对其前因后果和禁令的自我分析联系起来,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个接一个地上演熟悉的戏码。

首先,是的...但是

我们经常玩的第一个心理游戏是;“是的...但是“意味着”是的...但是”。

这个游戏就是会有人一脸无奈的求助,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热心助人,喜欢提建议的人。

就像有些同学经常对我说:“老师,我一直和老公吵架。我该怎么办?”

我回复她:“那就离婚吧!”

然后她说:“可是如果我离婚了,孩子怎么办?如果我真的要离婚,我都照顾不了我的孩子!”

我回复她:“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孩子的抚养权,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她说,“这不是个好主意吗?如果我打官司,以后怎么面对公婆和亲戚?”

如果你仔细看上面的对话,你会发现你在这个对话里玩的是“是的……但是”这个心理游戏。

表面上看,这位学生似乎需要别人的建议和帮助,但当别人真的给她建议时,她却不断找理由拒绝。

其实她其实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为她心里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有一些人更热心于帮助别人,会一次次陷入施救者的心理游戏,一次次上钩。

但是,在这种反复的交谈中,真正想帮助别人的人会越来越抑郁和沮丧,而寻求别人帮助的人,最后会再次沉迷于自己童年的创伤经历,于是深深埋藏在内心的“没有人能帮助我”和“我总是没有办法求助”再次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种心理游戏所困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帮助。这种人总是让自己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

但是试图帮助你的人最后却成了迫害的受害者,所以在游戏结束之前,两个人都感到无助和沮丧,从对方那里得到的反馈都是非常负面的。

第二,都是你的错

我们经常玩的第二个心理游戏是:“都是你的错!”

“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如果不是你前几天给我出的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弄得这么惨。……"

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种“都是你的错”的心理游戏,比之前的“是的……但是”的心理游戏要高级一点。

因为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在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建议,当他回报时,他会遵从对方给他的建议,但当他失败时,他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好心给他建议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在不得不独自承担责任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大的担忧和恐惧。

所以,在生活中,他会一次又一次地放纵自己玩这种心理游戏,但最后他会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别人,只是因为他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挑拨离间

我们经常玩的第三个心理游戏是;“挑拨离间”

这是间接攻击,比如:“志明,我告诉你,顺子经常在背后说你不够有趣!”你看,他表面上看起来对你很好,其实心里很讨厌你。"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喜欢这样挑拨离间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断在背后说别人的是非,却不直接表达对那个人的不满。

其实,对话中的人真正想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很关心你,也很想和你成为更亲密的朋友,但是每次看到你这么信任顺子,我就觉得很担心你,你知道吗?事实上,我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而不是顺子……”

另外,在这种“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好的玩法是“让狗互相打”。

这种“让狗打架”的心理游戏用的招数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变得更加沮丧,然后在他非常沮丧的时候,你给他充分的鼓励和安慰。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内心的需要是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很有可能是他的父母在他小时候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以这种方式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第四,我抓到了。

我们经常玩的第四个心理游戏是;NIGYSOB(现在我抓到你了,狗娘养的)我翻译成:“我终于抓到你了,你这个狗娘养的!”

一般来说,能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都是在童年的愤怒中被压抑和否定的。

在他的价值观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所以长大后,他会非常害怕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有攻击性和攻击性,和别人发生矛盾。

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童年时通常会和父母发生争吵和冲突,而这种长期不断的争吵让他非常害怕,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决定长大后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曾经是他一生的可怕经历。

所以他通常会积累很多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包容。当他心中有很多无法向人表达的愤怒或不满时,终于终于爆发了。

五、官兵抓强盗

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抓劫匪”。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隐约知道别人不赞同你。你明知道做一件事会让爱你、在乎你的人失望,但还是忍不住偷偷去做。

你以为你可以隐藏的很好,但是因为你不是专业的强盗或者小偷,所以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被周围的人发现...

在这种“官兵抓强盗”的心理游戏中,由于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一流,当最终被我们爱的人抓住时,我们会放纵自己童年的感情,陷入强烈的自责、后悔或者“我总是伤害爱我的人”的想法中。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屡屡食言,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父母是不是这样对待你的,他们是不是经常对你说:“你看!爸爸妈妈那么爱你,那么在乎你,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

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却被父母禁止时,他就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他的父母发现他已经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他的父母让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是伤害爱我的人”这种想法会经常出现在人际关系中,或者出现在与人交往中。

第六,挑衅

我们经常玩的第六个心理游戏是;“挑衅”

这种心理游戏的玩法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用一些肢体语言或者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比如一位先生,晚上半夜才回来。到家后,他蹑手蹑脚地进了门,生怕吵醒妻子。这时,他发现她坐在沙发上用凶狠的目光盯着他。其实这个时候,这种“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了。

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有两床被子。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迟到让妻子很不高兴,所以默默接受了妻子的无声抗议。

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位女士像往常一样去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来一盘早餐,放在丈夫的桌子上时,他还是什么也不敢说。

第三天,第四天,夫妻冷战继续,直到丈夫终于受不了妻子的无声挑衅,大声说:“你想怎么样?”我对你一直很谦卑,你不开心吗..."

这时妻子委屈地哭了,挑衅终于达到了目的。这种心理游戏只有在两个人开始冲突的时候才会结束。

直到最后,女士终于可以证明:“我老公以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他并不是真的爱我。”

当然,“你不是真的爱我”更深层的声音是:“我不值得被真心对待。”“我真的是一个很惨的人,没有人会真心对我。”

这些声音,是我们在童年与父母互动时,储存在心中的感受。其实,我们早在童年时代就做出了这样的人生决定。

写在最后

每个心理游戏通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一种是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另一种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都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怎样才能结束这样的游戏?

事实上,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需求,才是停止这种心理游戏的唯一方法。

节选自:许一鸣的《重塑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