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端午节,皇帝为什么要请大臣吃猫头鹰?

节日分端午节,据传是屈原。

但如果和端午节有关,似乎总离不开粽子和屈原。

事实上,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存在了,他吃的不是粽子,而是猫头鹰。

端午节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充满“恶意”的毒日。

在五月的第五天,它也被称为“端阳节”。中国讲究阴阳平衡,只有阴阳和谐,万物才能生长。这个月昼长夜短,阳极饱满阴极虚弱,阴阳斗争激烈,疾病频发,被视为不吉利。

在当地习俗中,最早记载的端午节,午后一天的主要活动是辟邪健身。

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乾隆虽然是满族出身(也有说他是中国血统的),但是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秉持“以文化治国”的理念,推崇孔孟之道,把顺应民心、走近民风作为稳定朝政的根本之道。他经常请宫廷画师画汉族的民俗风情,以联系汉族人民的感情,其中就有这套徐扬绘制的《端阳故事图册》,共开八卷,记述了历代端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当然,端阳节的习俗并不仅限于这八项。作为在如意阁工作了40多年的宫廷画师,徐扬深知乾隆爷的喜好,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这八个题材。

从《图册》中钟对乾隆的鉴赏、三希堂印、易后裔印、乐寿堂之宝、乾隆御观之宝可以知道,乾隆对这本图册非常满意,多次观看。

亲教宫娥群交粽子,金盘射徐贤味。

▲《射粉球》“射粉球,在唐宫一角,用小弓射之,胜者得食。”

射粉团最早流行于唐代宫廷,后流行于民间。牛角小米就是粽子,粽子和今天的麻饺差不多,都是糯米做的。

清宫端午节,要吃“粽子垫”。粽子的数量按照皇帝、皇后、妃嫔的等级递减。宴席前,将粽子放入盘中,宫女用小角弓射粽子。获胜者可以先享受它,并获得另一份奖励。甘龙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曾经亲自教宫女们射粽子。

这幅画以界画的方式描绘了宫廷花园的一角。在布局上,画家在人、树和香之间做了一个三角形的平衡。画中的香烛造型简单,与乾隆华丽的审美有些不符?

外朝已拜枭汤,应助吾王无情。

▲《赠枭汤》“汉代郡县贡品,赠官坏鸟,故食之”。

猫头鹰汤是用猫头鹰肉做的汤。端午节吃猫头鹰汤的习俗始于西汉,早于粽子。

相传猫头鹰不仅会偷吃小孩,还会吃掉自己的母亲,被古人认为是最令人发指的鸟类。所以从汉朝开始,人们就一直在中午吃猫头鹰汤驱邪,汉武帝甚至下令诸侯国在朝贡时用猫头鹰作为贡品。

端午节那天,皇帝把猫头鹰汤给官员们吃,为的是除掉身边不厚道不公正的人。明清时期,很多人以此为戒——不想吃盒饭就老实点!

日暖桑葚如溅,风如蒿草。

▲《采药草》“五日午时储集各种药物最有效”。

端午节期间,天气炎热干燥,蛇虫滋生猖獗,人容易生病。据说中午的时候药材最丰富,药性最好,是采集药材的最佳时间。

在古代,端午节相当于国家卫生日。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以搅浊除腐,杀菌防病。

菖蒲花不鲜艳,但有很多精神。

▲《养猫头鹰》“把新长出的毛和羽毛拿到舌尖,用好听的话养起来。”

鸵鸟是“八哥”,它的声音嘈杂而不规则,但它善于模仿其他鸟类和人的声音。从西汉开始,人们就认为把八哥的舌尖割掉更容易训练,而割掉的最佳时间是端午节。但是,事实证明,八哥不需要割掉舌头才能学会说话,那么多年的罪都白费了!

八哥是历代宫廷的观鸟鸟,也是清代的标配剧目之一。到处都不缺场景。

5月5日下午,给我艾条。

▲《吊艾人》“荆楚风俗把艾人吊在门上,用毒气”。

自西晋以来,人们在端午节的每个“辟邪日”都在门上挂艾叶辟邪。

艾蒿的强烈气味可以驱赶蚊蝇,净化空气。五月是艾蒿成熟的季节。端午节,人们在黎明前上山采集艾叶,编成人形挂在家门口,祈求消除毒祸。西北还有一句话叫“端午不戴艾,必死成妖”。

皇宫也不例外。端午前一个月,内务府就开始准备端午节皇宫使用的各种物品,包括用艾草制成的辟邪的荷包、香囊,供皇帝赏赐妃嫔和官员。

仙宫长命,端午很私。

▲《挑丝》“挑丝,五色丝缚臂,谓之长命”。

端午节的彩色丝绸也被称为“长寿线”和“朱索”。

红、黄、蓝、白、黑丝线分别代表五行,象征五色龙。戴在脖子和手臂上可以避免灾难,保护健康。五色线要到6月6号才能剪,然后下雨天就扔河里了。

有“彩线轻绕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杯”之说徐洋一改往常画风,带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出现。

甘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也尊重那些有孝心的人。因此,徐扬在画面中描绘了少年为老人穿上五颜六色丝绸的场景,表现了他们的亲情。

粽子垫让天空的景色焕然一新。

▲《包谷》“以包糯米之叶为角,取阴阳之意,以赞时光”。

牛角小米就是粽子。粽子在西晋成为端午节的指定食品,到明清时期演变成现代流行的粽子,其口味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端午节前十天,御厨开始准备蒲酒和粽子。宫中需要的粽子数量庞大,御膳室需要日夜包制粽子,避免供不应求的局面。据乾隆十八年(1753)端午食单,五月初一至初五,宫中一* * *吃了两千多个粽子。

这幅画的背景是厨房旁边的后院。除了专用井,还有梧桐和棕榈树。三个女人和三个小孩一起包粽子。场面温馨自然,烟火气十足,很符合乾隆一家人万事如意的理想。

吓得万人空巷,夺得冠军

▲《观赛渡》“观赛渡,聚人近流,谓之端午。”

登龙舟,吃粽子是清宫庆祝端午节的主要方式。端午前两个月,内务府总管派人到圆明园、西苑考察龙舟,及时修复,以备节日当天使用。

赛龙舟的习俗自宋代以来就非常流行,是端午节的一项受欢迎的活动。北宋皇帝有去临水寺观看金铭池龙舟比赛的习俗。甘龙在端午节多次陪母亲到圆明园观看龙舟比赛,并留下了“中流九龙船谁愿与众不同”的诗句画中,一群人正站在岸边的柳树旁,期待着。有人拿着蒲扇,有人拿着折扇,有人拄着拐杖。人数不多,却囊括了士、农、商、子、妇、童,充分说明了龙舟活动的普及程度。

热的不只是龙舟。

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任何节日都是隆重盛大的。现在,街上没有喧嚣,最热闹的永远是朋友圈。不管是个人纪念日还是公休日,我都不好意思不发朋友圈。

发达的科技给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是从传统的民间文化来看,不知道是进步还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