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生要有畏惧之心?

东汉时期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郡太守时,因他极力推荐而当上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并说“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力拒不收。杨震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这说明,唯有“怕”,畏天、畏地、畏道德、畏法律,才能构筑内心的“精神防线”。

有时候,怕也是一个人敬业的表现。因为有责任心,因为太想做得更完美,于是才生出了恐惧之心。

以前古代有一个大夫,当年还在他学徒期间,有一位病人来看病,老师就让他诊脉。他很快就发现这位病人面色泛黄浮肿,肚子凸出,手脚干瘦,便断定病人所患的是气胀。

没想到老师皱了皱眉头对他说:“一年后你再来我门下学习吧!”

这位学徒以为老师嫌他的医术差,便在一年之中苦读医术。

到了第二年他再去见老师的时候,老师正好在问诊。

又是一位面色泛黄浮肿、肚子凸出、手脚干瘦的病人,他在心里断定这人所患的是气胀。

但是老师却问了病人很多问题,差点把病人问得不耐烦,他也只能在旁边耐心等候。

后来当老师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到肚子胀。”病人突然激动地回答:“从见到我婆婆开始。因为她太讨厌我了,她……”后来还知道这个病人有空口吃盐和泥土的习惯。这下,学徒终于知道自己判断错误了,也知道为什么老师说他没有做医生的资格了——太有恃无恐,从来不注意病患的记录,只利用医学知识来对待病患。

后来他的老师还对他说:“你没有行医之人应该有的恐惧感。我认为恐惧感是身为大夫应该具备的。万一行医错误会导致多大的后果,你却一点都不恐惧。所以我认为你没有资格成为大夫。”

想通了这些,这个学徒感到豁然开朗了,他诚实地说:“我一直依靠我微薄的知识,以轻薄嚣张的心态对待病患。没有看清病患,不正视病患的情况,太忽略基本功了。”

这位老师口中的“恐惧感”并非是指以恐惧之心面对病人,而是告诫学徒,行医时要对大夫的工作抱持一种敬畏之心,要全面地考虑所有的方面,谨慎地做出判断。因为,大夫这样一个职业决定了不能犯任何错误,不允许哪怕一次失误。因为一旦失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很可能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这种职业的敬畏之心必须依靠大夫的谦虚来保证。一个自以为什么都懂得的大夫实际上是在践踏医生这个职业。这种“怕”,正体现了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怕”是一种思想境界,“怕”是一种道德修养。“怕”字当头,少犯错误;心存“怕”字,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