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

每次教学工作结束后,老师都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在此与大家分享大班区域活动的教学反思(7篇精选文章),欢迎借鉴!

对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反思1区域活动是实现大班幼儿教育发展目标的良好途径。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为幼儿设置了四个活动区,分别是美食一条街、益智区、阅读区、手工区,让幼儿自由玩耍,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没有人来拼图区玩“找不同”。这种游戏素材是新出的,《寻找不同》游戏素材丰富,画面亮丽,应该会让孩子喜欢,但为什么不吸引孩子呢?

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思考这方面的物质环境,我总结出以下原因:

1,素材没意思。

放入“找差异”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耐心、认真和做一件事的好习惯。但是很多孩子来看一看,翻一翻,三点就走了,没人感兴趣。

2.孩子在活动中缺乏成就感。

其他活动区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都有作品可以展示给大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而拼图区的“找差异”则没有作品可以展示。

3、材料难

比较两幅画或两个物体,找出其中的区别,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因为这种活动需要孩子耐心、细心、专注才能完成。

关于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2。区域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的游戏活动,具备了自由选择的条件。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环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同化外界。转角活动最大的特点是给孩子自由的玩耍空间和长久的独立玩耍氛围,是孩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活动。同时,它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角落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

每当孩子进入游戏区,就迅速进入角色。他们中的一些人读书,一些人玩五子棋,一些人快乐地搭积木和玩塑料插件...他们经常给我看搭好的积木,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在造大炮、飞机和宝塔...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开心的玩耍,我也很开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可以充分发挥、释放、构思自己的奇思妙想。所以,每当有区域性的游戏活动,孩子们都会高呼“万岁”,迅速融入其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因为在这里,他们是角落的主人,伴随着愉悦、快乐、兴奋和满足。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敏锐地观察孩子之间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但是,在地区角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问题1:准备了很多材料,但是孩子忽略了或者操作不小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乏味,难以(或过于简单)操作。我们努力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及时调整活动材料。除了考虑教育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也可以忽略。通过和孩子商量,可以更新丰富的素材,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当然,区域活动的素材也要有不同层次的探索性,素材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问题二:我们可能给予不当的引导,或者急于给予引导,让孩子独立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区角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要解决这种现象,首先要树立孩子是区域活动主体的观念。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转角活动中,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幼儿自发生成、自由想象、积极创造长而大胆的表达的过程。要在活动中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提问,并给予积极的期望。

通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研学习,我们知道,所谓角落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小组或个人活动,即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划分为社区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伙伴,积极探索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分析和反思,在观察和引导的基础上,做好观察记录,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其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教师自身,环境创设是否恰当,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对材料的提供进行调整;游戏中的干预行为是否及时、及时,是否能促进孩子的游戏。

二、孩子: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孩子在游戏中需要积累什么样的经验,孩子在游戏中是否达到了孩子的有效性和合作性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只有通过分析和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发现区活动的价值,促进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可以进一步将主题与区角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区角在主题背景下得到丰富和深化,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大班3区域活动教学的反思每个大班都尽其所能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区角的作用,合理布置具有本班特色的区域活动区,如表演特色区、建筑特色区、体育特色区等。在不同区域开发孩子的不同技能,比集体活动的单一技能目标要丰富得多。正是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增长了见识,使得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在区域活动的素材传递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月度目标和儿童发展需求的素材,还要考虑素材的通用性、安全性和发展性。比如飞行棋,跳棋,拼图区的扑克牌。表演区各种头饰,自制相关道具。让孩子通过丰富的素材和媒体大胆表达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比如手工区:一次性桌布、彩纸、浆糊、剪刀等。放在儿童面前,启发儿童使用不同的材料为春天的女孩制作衣服,激发他们制作衣服的兴趣。

同时,活动资料不仅分阶段、分批、由易到难不断更新,而且不断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获得新的体验。而且在设置区域时,可以注意引导孩子参与,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兴趣、月目标,通过与孩子讨论“生成”活动区域的内容,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比如活动前,老师展示了一个纸做的小机器人,小朋友特别感兴趣,于是老师和小朋友互相讨论,它和过去画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这个机器人是怎么做到的?这样,根据儿童的求知欲望而“生成”的认知活动就自然形成了。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正确互动是最重要的。活动前,老师和孩子们* * *回顾了上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让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老师详细介绍了新投入的福娃棋盘,让孩子们大胆尝试新内容;活动中,老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让孩子做区域的主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操作和玩各种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或协商式* * *探索学习。在区域活动中,既要考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又要注意幼儿之间的互不干扰,让幼儿能够专心于一项活动,探究问题。比如,在记录自己的脉搏时,儿童因为附近区域的声音太吵而没有完成活动,这个区域与吵杂区域设置在一起。动静分区有点不合理,以后要做一些改进。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对活动的感受,让他们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一个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记录小时,老师可以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介绍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问“为什么有两种记录方式?”问题,从而留下一个更有利于追踪的活动素材。

通过这次观察和学习,我认识到区域活动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每一个孩子都主动去学习,去参与。教师是区域活动的控制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完善者,既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发挥了我们教师的作用。

关于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每个孩子都爱玩区域角落活动,但是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区域活动就会变得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孩子学不到东西,会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在学期开始时,我们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活动区的内容。我们对每个人做什么,如何相互配合,需要协调哪些活动做了安排。因此,所有活动都进行得很顺利,思路清晰。

活动中,我们几个老师还是会观察孩子。在活动中,我们会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随时纠正,或者下次改进。活动评估结束后,我们还将就本次区域活动进行交流,以了解彼此在其他地区的表现。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区域活动的较好地点是:

1,活动有针对性。

我们在学年开始时制定的特色计划中细化游戏和区域活动的目标。九月份,我们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熟悉这个地区,了解这个地区的活动。十月

1,引导孩子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2.不要在活动过程中随便改变自己选择的角落,逐渐培养活动的持久性。经过两个月的活动,基本实现了目标。

其他区域,像美术区,9-10月集中撕纸,11月学习用剪刀,比如学习剪纸,学习纸贴纸等等。音乐区愿意参加9-10月的音乐表演,11月学习使用打击乐器。有了目标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2.建立合理且必要的活动区域规则。

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儿童在该地区自由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观察,制定幼儿能够理解和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督促和欣赏使幼儿遵守规则和行为,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班级区域活动环境。

3、重视评价工作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和他人在该区域的表现。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既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两个月后,已经有孩子在地区活动中评价同龄人的表现了。

更令人困惑的是:

物资运送——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要运送的物资很多,要有层次,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而小班的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我们准备的材料也很有限。在操作中,如果放入过多的材料,孩子很容易分心,操作能力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选择和输入。

活动内容——区域活动是体现孩子自主性和个性的地方。而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比如剪刀、油画、胶棒的使用等等。所以在运营活动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剪纸组大家一起剪纸,一起撕纸。虽然活动比较简单,但我们认为更有利于老师观察孩子的表现,培养孩子的套路。我们考虑在孩子基本掌握操作工具的使用后,开展分层活动和孩子自选活动。

缺点: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细致,尤其是对个别孩子或者对某件事。

2.开学的区域活动还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活跃的思维。

3.要在孩子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完善素材,考虑到孩子的发展水平提供分层次的素材,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让孩子享受活动。

对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5《纲要》指出:“可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陈鹤琴说:“边做边学,边做边学,边做边进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数学活动是我们青年教师难以掌握的领域。今天的《区分单双号(一)》是一堂课内课。在活动进行中,发现存在很大问题。活动结束后及时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要服务于孩子的操作性学习。

活动第一部分:感知单数和偶数的第三点和第四点:请按卡片。

从表格上的数字中取出相应的雪花;请数2件和2件。你发现了什么?让孩子尝试两块地,其实就是让孩子在操作中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今天要学的知识点:如果两块的最后一个数是1,表示这些数的数叫做单数;两个数2正好数出来,相等。代表这些数的数叫做偶数。这个环节是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和建构知识点的关键。作为老师,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孩子们也感受到了,但我没有及时整理孩子们的感受和发现,让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落空;也没有为后面知识点的总结做铺垫,使总结成为一种灌输知识的形式。

作为一个大班的孩子,我们可以利用记录表让孩子在操作中及时记录,简单地把事物的现象以记录的形式呈现出来,轻松找出规律。孩子可以通过表格认识到原来的知识是错误的或者操作上的一些错误,让孩子的知识系统化,让他们的发现得到验证。孩子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结果,教师出现在摘要中。形式是从孩子身上提取的,老师要总结的知识点也是孩子自己发现和总结的。

第二,知识学习是孩子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无论哪个领域,每个知识点,老师都要引导孩子。

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积极建构一种经验。在这个数学活动中,知识学习其实是一个发现-梳理-总结的过程。让孩子在独立操作和探索中发现和发现,老师会帮助指导和整理。老师的教学,其实就是对孩子们在当今课堂上发现和积累的新知识的总结。

第三,数学教育中的生活与游戏

大纲中指出:“我们可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即数学教育是生活化的。这还不错。活动一开始,我展示了两双物件:袜子和鞋子。问:这是什么?多少?(有几个?有几双?)这两个成对的物体是一对。请想一想什么也是一对?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生命价值。巧妙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基于孩子的生活和经验进行选择,注重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提高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求知欲,自然地营造数学活动的环境。

设计-实践-反思的过程让我对教材的应用和设计意图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数学领域还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会多看老教材,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认真的实践和反思中感受...

四、作文讲述活动让孩子画重点。

虽然我意识到孩子们在作文讲述活动中对图片的使用不是很恰当,而且我也一直在提醒他们,但是孩子们表演的真实操作还是不尽如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在用整幅画的一小部分作为重点来讲故事时,我想到了我们在绘画活动中的要求——必须突出重要的部分,于是我停止了讲述,给孩子们看了一张背景图,然后在图上画出故事发生的地方。当孩子们画出自己的想法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有的说怎么去(流浪),有的说是这样。于是我就顺着孩子的话讲解图片的作用,提醒他们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图片,找出重点内容,然后在后台告诉他们。如果喜欢小内容,可以把它作为讲述的元素,丰富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片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如何找出一幅背景图片的关键部分,如何突出图片的本质,充分理解背景图片在叙述中的作用。相信他们在以后的旁白中会更好的利用背景画面,做出精彩的旁白。

通过这次活动,我反思了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孩子的思维是直觉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由老师讲,他们很难理解。也许在他们心里,他们在图中所说的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最完美的。作为老师,要让孩子通过事实看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如何改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游戏。就在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进入了美工区,开始选择操作材料。有的孩子用彩笔画画,有的用棉球,有的孩子开始用剪刀和彩纸剪纸。作为老师,我开始观察每个孩子的耐心辅导,针对他们的疑问和问题给予帮助。

每个孩子都已经选好了自己操作的材料,并对其进行操作。就在区域活动中间,张梦杰小朋友说:“老师,你看我剪得好吗?”然后我走过去弯腰仔细看了看。我问,“这是你切的什么,孩子?”梦洁尖声说道:“嗯...是窗花”。虽然孩子的切割参差不齐,但从我与梦洁的交谈中,孩子对她切割窗花的信心不是很满意。为了鼓励她,我说:“别跟我说,剪的真好看,真好看!”在那之后,我看到梦洁偷偷地笑,我非常自豪。

是时候进行地区活动了。我总结了当天的区域活动,照常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这时,我想再次鼓励梦洁,所以我把梦洁的窗花展示给孩子们看。

在第二天的区域活动上,我发现梦洁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艺术区,我也发现几个平时不爱进艺术区的小朋友今天也争先恐后地想进艺术区。我观察孩子们的时候,发现美术区的地上满是纸屑,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问我:“王老师,你看我剪得好吗?”

二、案例分析:

区域活动其实就是让每个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活动,但是从梦洁孩子的案例中,我发现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例如,梦洁的儿童通常更喜欢在课堂上或家里进行手工制作,对科学探究不太感兴趣。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模仿能力很强,也就是说,如果老师说孩子做得好,他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认为老师会表扬他们。结果每个孩子都要剪纸,把纸屑弄得满地都是。

第三,教育措施:

第三天,在准备早餐的时候,我用鼓励的语气告诉孩子们,最近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很好,活动区的套路也一直很好,但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区域有所成就。比如美术区,不仅可以剪纸,还可以画很多操作素材。你应该尝试不同的操作材料。只有这样,你才能更聪明。

第四,达到效果:

也许我的话起了作用。在选择活动区域时,梦洁小朋友拿着小椅子犹豫着要不要入卡,看这看那,最后选择了施工区。在和孩子们一起建造建筑区域的过程中,梦洁和同伴们的合作能力相当强。这时,我转过身来,看到艺术区已经不再乱丢纸屑了。

动词 (verb的缩写)案例反思:

其实,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发展并没有错,但如果孩子总是“一如既往”地重复一件事,必然会导致孩子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有目的地“干扰”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知道你在一项活动中很熟练,你要尝试和接受不同的新事物。只有这样,你才能均衡发展,才能适应未来。

关于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在7个区域活动中,琪琪和双双在画画。奇奇受到了这个例子的启发,在她的图片上出现了许多大树。有的枝干长出嫩叶,有的叶子很大。她一边画,一边告诉同伴:“我的大树穿绿衣服,大的是妈妈,小的是宝宝。”两人都受到同龄人的感染,开始在自己的图片上加上大树和小树。活动结束,两个孩子的作品基本成型。如果加上儿歌,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尝试画一幅画。有了这个想法,我在交流分享的时候,就让孩子们根据图片一起创作儿歌。“树是母亲,小树是婴儿。妈妈爱宝宝,宝宝笑。”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一首首优美的童谣,一部部优美的作品。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儿童自主学习增加了教师与儿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有效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教师运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物体的形象,形成生动的表象,用形象创作儿歌并引入学习,从而为动手绘画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根据绘画内容合理创作儿歌,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绘画要领,大胆绘画。生动的语言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对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教学的思考3

记录:

在“抢椅子”的游戏中,我稍微改变了一下游戏规则,让抢椅子的孩子坐下来,帮助没抢椅子的孩子坐下。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害羞内向的丹妮找不到地方。孩子们拉她坐在她的腿上。丹妮求助地看着我,拒绝坐上去。个子矮,聪明活泼的范志浩没抢到位置。他从椅子的一头冲到另一头,来回跑了两圈,最后和另一个孩子共用一把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和朋友吵架抢大球的贝贝,把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叫到了腿上坐。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居然抱在一起冲我笑,好像在说:“你看,我们坐下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协作能力。最后,最多有四个孩子坐在同一个椅子上。第四个孩子虽然根本没有坐下来,但是腿微微弯曲,靠在后面孩子的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精神所感动。也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和分享。这不就是合作共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对待孩子的肚子”,夸大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上这门课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套路真的让我很头疼。但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真、可爱、坚强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和孩子交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2.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多一些耐心,帮助和等待孩子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