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加工过程的历史范畴(不是游戏)
在中国古代,两个字是有区别的。“粮”是指行人携带的干粮。“食”是指长期在家吃的饭。后来,这两个词逐渐复合成“谷物”一词。
中国古代的粮食也叫谷、、八谷、九谷和,但以为最。
在原始社会,我国的粮食品种主要有:黍、黍、米、糯米(大豆)、大麦、小麦、薏苡等。北方主要种植谷子和黍类品种,南方主要种植水稻。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粮食品种有粟、黍、稻、麦、大麦、黍、麻七种。主要粮食品种有黍、黍。直到明朝,中国的粮食品种大致相同。在《诗经·潇雅》中,农作物的排列顺序是:黍、黍、稻。当时人们迷信自然,称社为土地神,粟为谷神,于是将两者合二为一,称之为国。因此,国家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灌溉的发展,人们能够种植对水土要求很高的水稻和谷子。虽然粮食作物品种变化不大,但作物结构变化很大。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大豆的地位上升,与小米一起被列为主要粮食作物。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从战国到唐朝,小米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西周以前,我国主要粮食品种是黍、黍,其他粮食品种不占优势。春秋战国时期,五谷的概念开始出现,说明当时的粮食作物品种已经初步成型。主要粮食品种有:黍(粟、黍)、黍(大豆)、黍、稻、麦、大麦、麻。
秦汉时期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要粮食品种为黍、稻、麦、大麦、黍、高粱、大豆。汉代董仲舒建议关中一代普及小麦。汉魏时期,由于石磨的普及,小麦被磨成面粉,也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粮食品种顺序为:粟、黍、高粱、大豆、小豆、麻、大麦、小麦、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粮食品种的排列顺序为:稻谷、小米、小麦。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渐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朝以后水稻更加发达,所以有“湖阔熟,天下足”之说。同时从国外引进玉米、红薯、土豆,丰富了粮食品种。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有: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到1950,粮食品种指小麦、水稻、大豆、谷子、玉米、高粱、杂粮七大类。从65438年到0952年,谷物减少为四大品种:小麦、水稻、大豆和马铃薯。1957年,粮食增加到小麦、水稻、大豆、杂粮、土豆五个品种。1971中,杂粮改为“玉米”等,粮食为新五大类:小麦、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1979以后,《辞海》对粮食的定义是小麦、高粱、玉米、土豆等各种主要粮食的总称。从65438到0996,按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列如下: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小米、高粱和其他杂粮。从65438年到0990年,国家定购的粮食种类有: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
在粮食商品类别中,粮食按其领域和功能对象可分为四类:1、原粮2、成品粮3、混合粮和商品粮4。
谷物品种的国际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5中列出的粮食产品详细目录由八大类106种组成:1,谷类8种;2.五种块根和块茎作物;3.五种豆;4.13种油料、油果、油仁作物;5.蔬菜、瓜类20种;6.三种糖料作物;7 24种水果和浆果;8.畜、禽、畜产品28种。粮食品种的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不断提高,它将被赋予更新的内涵和外延。这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