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熊孩子》优质音乐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歌曲内容,熟悉音乐旋律,能够随着节拍自由表演。
2.在学习表演歌曲的基础上,学习玩控制游戏:当熊出现时,可以保持原来的姿势。
活动重点:
理解歌曲内容,熟悉音乐旋律,能够随着节拍自由表演。
活动难度:
在学习歌曲表演的基础上,学习玩控制游戏:当一只熊出现时,它能保持原来的姿势不动。
活动准备:
1.素材准备森林背景图,鸟、兔、小孩、熊的图片;熊的头饰;录音机、磁带。
2.经验是随时可以知道熊的习性的。
活动流程:
一,复习歌曲,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老师展示熊的头饰:小朋友,是谁?熊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动物。会伤害孩子。孩子遇到熊怎么办?
2.顺便说一句,只要孩子们装糊涂,熊就不会伤害我们。
让我们一起唱《熊孩子》这首歌。
第二,学习表演歌曲,创造最后不动的造型。
1.当熊没来的时候,小动物和孩子们在干什么?
(1)小朋友即兴小动物和小朋友。
(2)互相学习,模仿伙伴的动作。
2.熊来了,小动物和小孩怎么办?
(1)儿童自编不动造型
(2)相互模仿和学习
3.当熊来了,看到全是石头人,它会怎么做?
像熊一样走路
(2)学习熊如何寻找食物。
三、感受和欣赏完整的音乐,了解ABA 1的音乐结构,欣赏第一首音乐:
(1)音乐有几段?
(2)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第二次欣赏音乐:
(1)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的音乐在哪里?
(2)熊的音乐从何而来?
第四,小朋友合作玩“熊孩子”游戏
1,老师介绍玩法。
2.老师玩熊,玩游戏。
3.孩子们玩熊,玩游戏。
课后反思:
“熊孩子”是以游戏为基础的有节奏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教材本身就很好玩,有情节,孩子对有情节的游戏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凶猛动物吃小动物的游戏;
其次是歌中的小动物:鸟、兔子、熊等。,是孩子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孩子对模仿小动物表演有天然的偏好;
第三,孩子们非常喜欢Woodenhead的造型。平时小朋友经常玩“木头脑袋”的游戏,对做一个造型控件很感兴趣。
第四,歌曲简单,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表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感兴趣,就会事半功倍。
活动特征:
1.整个教学活动是:唱歌,表演歌曲,创造动作,创造造型,完成游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突破难点后再完成游戏。
单个环节:比如在作曲动作的环节,让孩子集体听音乐,自由作曲,作曲两人、三人、多人表演的动作。Woodenhead的创作也是如此:一人造型,二人造型,三人造型,多人造型。孩子玩游戏,也有一遍又一遍的变化和困难。
2.注意动静交替的原则。儿童身心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快节奏”。他们累得快,恢复得也快;注意快速集中和快速转移。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重活动变化、动静交替的原则,保证孩子在一个时间段内能有丰富的学习收获。比如让孩子分组跳舞,单独作曲表演。表演结束后,老师会总结评价,提问,让孩子们适当休息。
3.虽然这是一次音乐游戏活动,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以歌曲为载体,将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孩子的综合音乐素质在唱、演、玩中自然得到锻炼,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让活动更加扎实有效。教师也更注重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使自己的动作更优美、更有节奏感,从而实现艺术活动的价值。孩子们在音乐中尽情欢乐。
缺点:
比如听音乐的时候,给孩子的时间不够。在听音乐时,老师要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