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静电现象,一个大班的科学教案
教学生自我教育是最高级的技能和艺术,以下是我为大班科学教案整理的有趣的静态现象。让我们看一看。
一.活动目标
1.感应摩擦物体产生的静电现象。
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塑料尺、人形纸、纸片、羊毛、竹筷子、铅笔、塑料梳子、丝绸、海绵、泡沫、钉子、记录卡。
三、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测,仔细求证。
四、活动流程:
(一)神奇的“纸娃娃站起来”
1.展示人形纸。老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地在身后的丝绸上摩擦,对孩子们说:“老师会变魔术,用尺子把纸娃娃立起来。”
2.老师示范。
3,孩子开始操作,说是否成功。
(2)对静电现象的初步感知
1,老师再次演示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老师做了什么。现在老师又变了一个小魔术。请仔细观察老师做的事情。
2.无论成功与否,孩子们都试图与他们的同龄人交流。老师提醒孩子操作时要注意摩擦。
3、孩子说说自己的成功经验(怎么搓,用多大的力气)
4.老师简要总结:因为尺子和衣服摩擦产生静电,把纸娃娃吸了起来。
(3)大胆猜测
1,展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大胆猜测哪些物品摩擦后会产生静电。
2、孩子先猜,然后小组讨论,老师鼓励孩子大胆猜,启发孩子发散思维。
(4)尝试操作
1,小朋友开始操作,分别用丝绸摩擦竹筷、铅笔、塑料尺、钉子,然后在桌面上吸泡沫、碎毛线、碎纸片,验证猜想。
2.个别小朋友讲猜和操作的区别,进行示范操作。
(5)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启发孩子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种静态现象,比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行走会因摩擦产生静电,衣服会粘在身上;有时候人在接触的瞬间会被对方震惊等等。
(6)游戏“头发飞”
1,老师演示游戏,互相摩擦头发,飞起来。
2.孩子们两人一组玩摩擦游戏,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先对应。然后女生们互相做游戏,让操作好的小朋友在前面示范。演示完了,就看谁能先把对方的头发打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