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基础知识——“污染”的设计手法及其相关技巧

在现实世界中,“污染”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有害物质进入一个环境,如果其浓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脱离正常状态。这种现象就是“污染”。这个定义在游戏中也是适用的,但是“有害物质”的种类会更加丰富,环境造成的异常状态也会更加多样,更有想象力。具体表现为,它不仅可以对受“污染”影响的单位造成伤害,还会造成其他形式的负面影响,甚至直接导致生物单位发生变异。

在游戏中,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能使用与“污染”相关的能力,但是通过观察多种游戏,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特定类型的角色是“污染”的常客。而且游戏中“污染”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人们常规认知中的“环境”。一个神器或者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可能被污染。同时还会有很多“净化污染”的故事,讲述被污染后如何恢复。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游戏中的“污染”以及相关技能的设计手法。

在游戏中,所有的动作和技能都会有自己的目标,比如“狙击”、“催眠”等明显影响敌方生物单位,而“筑墙”、“降雨”等技能则可以针对环境,效果是重塑某个区域的地形或者改变该区域的天气状态。在很多类型的游戏中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英雄联盟》《暗黑破坏神3》中的“冰晶凤凰”有些怪物会“筑墙”,而格斗游戏《东方不忠》中的格斗场景也会有多种天气变化,不仅能在视觉上影响场景,还能对玩家的角色产生效果。然而,“污染”是特殊的。在游戏中,它有能力影响许多类型的目标。“污染”可能影响的目标有以下三个常见类别。

一是生物单位,也包括“构念生物”和非“血肉生物”的“元素生物”。游戏中的“生物单位”可以简单的分为两部分——身体和心灵。很明显,任何一个方面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比如即时战略游戏《命令与征服》的设定中,泰伯利亚矿就是一种会直接污染生物体的物质。根据游戏设定的描述,如果人类直接接触到泰伯利亚矿,该矿会在20秒左右的时间内直接与皮肤融合。如果不立即治疗和截肢,会导致身体结晶,呈现玻璃绿色外观。最终泰伯利亚矿会扩散到全身,内脏全部坏死,即使著名的“泰伯利亚恶魔”也是被泰伯利亚矿污染后犬科生物变异的结果。似乎可以不断生长的獠牙和背上可以弹射出的锋利水晶矿,让它们成为游戏中不可小觑的敌人。

《魔兽世界》中就有单纯污染角色精神世界的例子。在初级五人副本“丧穴”的最后阶段,玩家需要保护一个名叫“纳拉雷克斯”的暗夜精灵德鲁伊,防止他的精神世界被噩梦污染。从外观上看,Nararex并不异常。

在守护他的过程中,游戏只是通过解说词和左下角不断刷新的怪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在玩家击败了代表“噩梦”的巨人渔夫之后,纳拉雷克斯终于觉醒了。后来玩家会发现,代表德鲁伊和绿龙精神世界的“翡翠梦境”的主要威胁是梦魇的污染,这在后续的很多剧情中都有表现。

需要补充的是,游戏中的生物身体被污染后基本只有两种情况——死亡或者变异。“泰矿”的污染后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被这种矿石污染的生物面临着“二选一”的可能。但是,如果一个生物受到了精神污染,并不会直接死亡,失去理智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心智完全被噩梦污染的德鲁伊(比如《军团再临》中“翡翠梦魇”副本中的“伊洛伊丝”),他会抛弃自己所守护的自然之道,对几乎所有生物都充满敌意。制作团队在面对这样的生物时会给玩家两个选择——杀死或者净化。

第二,对象。游戏中的物体也会被污染。“一个至关重要的神器被污染了,无法发挥它原本的力量,所以主角一行人得想办法净化它。”这种情节用的非常多,可以给故事增加很多容量。比如《中国小主人》里有一个桥段“永陵道被血污,失去神力”。后来在主角一行人“寻找传奇厨具”的旅途中,

一般来说,从污染造成的后果来看,游戏中的物体被污染后,其实有三种表现——物体原本的力量被大大削弱;物件变得完全不能用,只能简单地放在背包或仓库里;物体获得了全新的力量,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前两种表达方式的设计方法比较简单,只需要在数值上削弱(比如一件被污染的装备数值降低25%)或者让它只有副作用而没有额外的“正面效果”(比如一件被污染的装备如果不在数值上削弱,角色在使用时视野会降低15%)。而“带副作用获得新力量”的设定会更难设计,因为一方面涉及到“平衡”的问题——新能力的强度和副作用的后果不能过分夸大,比如“装备后移动速度提高5%,而治疗效果降低80%”,这是明显的“不平衡设计”;另一方面也涉及到玩家的“算计”,比如“如何搭配不同能力和副作用的污染装备才能获得最高收益”或者“什么样的能力搭配什么样的副作用最合理”,既不能让玩家搭配太强的几乎没有副作用的组合,也不能让太弱的能力产生太严重的副作用。在做这种设计的时候,无论是机制还是数值都要根据测试和玩家的反馈经常调整。比如《魔兽世界:艾泽拉斯争霸》8.3版本就有这样的设定。玩家在这个版本中得到的大部分装备都会被上古之神恩佐斯污染。被污染的装备会有相应的“腐蚀效果”,但同时会将“腐蚀值”叠加在玩家身上。腐蚀值越高,玩家需要承受的负面效果就越大。从低腐蚀值的减速到伤害的逐渐叠加,再到追逐玩家高伤害的幻觉,为了避免玩家不得不佩戴太多被污染的装备,玩家可以用极小的代价“净化”装备以去除腐蚀值,但同时“腐蚀特效”也会被去除。

第三,地域。某个区域也可以是污染的对象,甚至可以说这是现实中“污染”最多的对象,比如“污染海洋”“污染河流”等等。游戏中“污染区”的设计方法相对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做出相应的视觉效果,然后设计其他单位进入这个区域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即时战略游戏《红色警戒2》中,“desolator”在部署后可以用核辐射污染一个区域,被污染的区域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绿色(在整个游戏《红色警戒2》中,与“辐射”相关的元素基本都用绿色表示),这个区域内的单位会受到持续伤害,大部分步兵单位会立刻死亡。

在《模拟城市》系列城建游戏中,工业区和垃圾处理厂附近的水域和地下水都会受到污染。如果这些被污染的水源不经处理直接用水管与居民区相连,会引发市民的大量抱怨,植物的枯萎,土地价格的下降。显然,这种类型的污染会以“区域污染”的形式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人们很容易认为“被污染”的人物和生物的心理状态的一些表现和描述与“堕落”没有本质区别,但实际上在设计游戏时,两种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区别的,主要是以下四点。

第一,“污染”必须有明确的污染来源,属于来自外界的影响,但“堕落”的主要原因在于角色本身,基本上是自己过去的经历产生的负面情绪造成的。对于“堕落”,有时候外在因素甚至不一定。比如《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系列动画中,绝地武士“巴丽斯·奥菲”因为连年战争,对战争的正义性和绝地委员会产生了怀疑,随后她加入反战组织将其摧毁,并将其归咎于同伴“阿索卡”,在成为“黑暗绝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暗黑破坏神3》中,“马萨伊尔”在堕落期间没有提到任何明确的外部因素。他只是在多年的天堂地狱“永恒之战”和对死亡力量的长期研究后堕落,为了达到目的(消灭一切恶魔)而不择手段的成为了死亡天使。

我们都可以在游戏中因为“污染”找到相应的污染源,比如前面提到的“泰伯利亚恶魔”,导致其变异的污染源就是泰伯利亚矿;《生化危机2》中“僵尸狗”的污染源是“t病毒”。魔兽世界中与翡翠梦境相关的污染源大多指的是“噩梦”,德鲁伊和绿龙在被噩梦污染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变异,这并不是生物主观性的结果(即使是犬科生物,主观上也并不想成为“泰伯恶魔”或者“僵尸狗”)。所以相对于“堕落”,“污染”会更强调外界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强制性”。

第二,“污染”的速度比较快,而“退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在剧情故事中“堕落”后成为反派的角色,都会有一个不太短的来历故事。玩家会讲解他的亲身经历,以及从最初状态到堕落状态的心态转变过程,玩家会从故事中提炼出“最后一根稻草”、“影响最深”、“诱发事件”等关键桥段,如《魔兽争霸3:混沌之治》。在《魔兽世界:艾泽拉斯争霸》的团队副本中,玩家可以亲身感受与一个拥有“精神污染”能力的反派战斗是什么感觉。在这场战斗中,“上古之神”恩佐斯会使用各种技能攻击玩家,不仅会损害玩家的生命值,还会降低玩家的“精神值”,这与“堕落”相比,是一件发生速度快得多的事情。从剧情来看,玩家在与恩佐斯激战一场后,依然无法避免精神污染。最后,心脏密室提供的能量帮助玩家净化污染,射杀恩佐斯。

之前介绍的“泰矿”相关设定也突出了水晶矿石对生物的快速污染,接触后与人体皮肤融合只需20秒。

第三,“污染”是扩散性的,但“退化”基本不会自发向外扩散。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用来描述思想的词,“堕落”的状态只能通过不断迷惑他人来传播,类似于“说教”的一种方式,属于人为扩散。而“污染”在游戏中一般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就像往一盆清水里滴一滴蓝色颜料,整盆都会变成蓝色(这其实也是一种“水污染”)。《命令与征服》中的泰伯雷就有这种属性。他们的一大特点是,泰伯雷在游戏中被开采后会“再生”,玩家可以对其感兴趣。在游戏的具体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巴列矿不仅可以自我复制,快速污染一个区域,还可以改变周围植物的基因序列,使其成为自己的“开花树”向周围传播太巴列矿的孢子,从而污染更多的区域。在《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与巫妖王的战斗中,“污染”技能也是玩家需要小心处理的消失点。巫妖王会随机指定一名玩家在脚下掉落一片污染区域,每增加一名玩家污染区域的面积就会扩大一次,这也是“污染”技能“扩散”的经典例子。

第四,净化“污染”需要使用非常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手段。比如《魔兽世界:巫妖王之怒》中,与泰坦守护者托瑞姆的战斗是这样的。在玩家揭穿了假Sif(托里姆的妻子)的骗局后,托里姆恢复了意识,与上古之神瑜伽沙龙展开了战斗。

另一方面,“污染”的净化过程要复杂得多,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会更高。并不是说被污染的单位在精神上醒来就会瞬间毁灭。比如《魔兽世界:军团再临》中被噩梦污染的绿龙女王伊塞拉,在被月神艾吕恩所有人杀死后,才发挥力量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个情节中,可以把“死亡”看作是对环境和地区的“意志”,净化“污染”也是一个麻烦的工程。在“模拟城市”系列中,玩家需要在可能发生水污染的地区修建污水处理厂,以净化水体。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不同工业区对污水处理厂的需求当然是不同的。其实魔兽世界的场景设计理念也说明了这一点。远征诺森德取得胜利后,德鲁伊和其他许多凡人种族开始通过“种植”(包括在这里种植全新的树木和农作物)来治愈被不死族自然灾害污染的“西部瘟疫之地”,但这种“治愈”过了很多年才显现出最初的效果,枯萎腐烂的气味依然在西部瘟疫之地的一些角落里徘徊。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净化“污染”需要非常明确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净化灵魂需要“死亡”,净化污水需要“污水处理厂”,净化瘟疫之地需要“绿色植物”。毕竟“污染”实际上是把一些能量或物质转移到目标身上,不像“退化”可能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改变。

无论是污染区域、物体还是生物单位,或者是可以使用“污染”能力的角色,他们在游戏性表现上通常都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与“污染”相关的技能基本上是一个范围的AOE技能,不存在纯粹针对单一目标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现实中,“污染”的作用本身就是扩散性的,无论是滴入清水的颜料,还是焚烧垃圾产生的废气。游戏作为人类制造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类生活的启发,因此与“污染”相关的技能必然是广泛的。比如红色警戒2中desolator部署造成的核污染是大面积的,魔兽世界中术士的天赋和技能前面也提到了。

第二,被污染的生物单位或物体,会根据不同的污染源获得不同的新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保留一些被污染前的“旧能力”。比如《魔兽世界:艾泽拉斯争霸》8.3版本中的“腐蚀装备”就是这种情况。这些装备在保留原有属性或特效的同时,拥有“腐蚀特效”。比如,即使是被腐蚀的五线谱“海风”,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玩家的“迅捷”属性,“智力”和“耐力”属性不会因为它而增加。炉石中的“被污染的狂热者”也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这张卡有“神圣之盾”和“法术伤害+1”两个特效。其实对魔兽的世界观设定有一定了解的玩家很快就能看出,“狂徒”在这里指的是“光之狂徒”,所以和“法术伤害+1”属于被污染后获得的新能力,两者是共存的。不存在“污染赋予的能力是排他性的”这种说法。毕竟之前讨论过,无论是身体污染还是精神污染,都只会让目标“变异”,不会让目标“失忆”,即使会。

第三,将在“污染”地区加强一些特殊单位。这是因为“污染”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和习性存在差异,所以如果环境的结构变得非常适合某一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但对其他生物来说却无法生存,那么这种环境结构的变化对A来说就不能称之为“污染”,然而对除A以外的其他生物来说就是“污染”(比如早些年滇池“水葫芦”泛滥造成了水污染。对于我们人类和大多数其他水生生物来说,水葫芦确实“污染”了滇池,但绝对不是对水葫芦本身的“污染”,而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所谓的“被污染”的环境,是基于我们正常的人类视角,但对于那些适合在那种环境下生活的生物,它会产生收益。比如《星际争霸2》中,虫族需要不断地用“细菌地毯”覆盖整个地图,这对另外两个种族——人类和精灵来说绝对是“污染”,因为两个种族都不可能用细菌地毯覆盖整个地图。但是对于虫族来说,“地毯”绝对不是污染。首先,虫族的大部分建筑都需要建在地毯上。另外,虫族的战斗单位在地毯上行动时,会有额外的移动速度和生命恢复速度加成,因为“地毯”是更适合它们的生存环境。

第四,“污染”在游戏中通常是一种持久的效果,基本没有简单的“瞬间”类型的“污染”。原因在于,无论是现实中还是游戏中,“污染”基本都不会伴随“爆炸”、“穿刺”、“撞击”等特效。一般来说,只有这三种效果属于“瞬发动作”,比如游戏中常见的瞬发技能——“冰箭”、“闪电箭”、“重拳”,可以分别理解为“用凝聚的锋利寒冰刺向敌人”。

“污染”往往与“毒素”或“有害物质”联系在一起,它们在游戏中产生的基本上是持续的伤害或利益损失。如前所述,无论是魔兽世界中术士的天赋技能“邪恶污染”还是巫妖王的“污染”技能,或者是红色警戒2中desolator中的核污染区域,所有的伤害都是持续的。

显然,即使在游戏世界里,也不是所有的角色都能掌握“污染”的能力。一般来说,能够使用“污染”之力的人物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比如“圣骑士”、“吟游诗人”、“勇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魔法或者科技力量,所以常规种族(比如人类、矮人等)就没有解释了。

第一种,外星生物。外星生物是指从游戏主世界之外的空间入侵的生物,比如《英雄联盟》和《魔兽世界》中的虚空生物。他们不属于游戏的主世界,瓦罗兰之地和艾泽拉斯星球,但他们有侵略主世界的野心。因为外星生物必然会有与主世界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入侵。《英雄联盟》中虚空生物的设定可以直接污染主世界中的正常生物。比如主人公“卡莎”就是一个被困虚空多年的例子,他的身体已经被虚空污染(但依然理智)。当然,这个被污染的身体也赋予了她巨大的力量,让她成为了顶级猎人;

《魔兽世界:艾泽拉斯的霸权》中的“大幻象”场景向玩家展示了虚空对生物和环境的污染。玩家将会看到,一旦上古之神恩佐斯占领了暴风城和奥格瑞玛,整个城市将会充斥着来自虚空的各种触手、眼球和无脸人,被虚空污染的生物无论是肉体还是本性都会彻底变异,哪怕是“雷萨尔”和“奥尔”。

当然,与克苏鲁风格的“虚空”相比,外星生物“恶魔”造成的污染风格主要是“火焰”和“鲜血”。如果说“虚空污染”给人的感觉是压抑、黑暗、阴影,那么“恶魔”造成的污染则需要让人联想到暴政、燃烧和愤怒。简单地说,它需要是“地狱”

第二,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武器的使用者。这些字符主要通过释放有毒气体,毒液或造成区域辐射污染。它们的特点是几乎不能直接污染生物单位或物体,而必须先污染环境,再影响环境中的各种单位。其实这和武器发展的目的有很大关系。游戏中很多生化和放射性武器本身就是为“芯片杀伤”而开发的,不像手枪、狙击步枪等为“单点打击”而设计的武器,而“芯片杀伤”的手段之一就是直接污染某个区域,然后污染的效果会影响其中的有生力量。红色警戒2中的清道夫和前面提到的命令与征服系列中的泰伯雷都是一样的。核辐射和水晶矿会覆盖非常广的区域,之后如果不提前保护,覆盖范围内的生物都无法幸免。

第三,亡灵。尤其是掌握亡灵力量的巫师,会用死亡的力量污染活人的世界。常见的表现有两种——各种植物的枯萎、凋萎;瘟疫的传播可以理解为,前者会夺走生活世界植物的生命,后者会夺走生活世界动物(包括高等动物)的生命。这在魔兽争霸3和魔兽世界中都有表现。魔兽争霸3中,死灵法师有一个类似“虫族地毯”的设定,他们的建筑必须建在“不毛之地”,可以利用商店里的头骨污染普通地面,也可以在普通地面上建一个“大墓地”,看似“漂浮”。在《魔兽世界》中,玩家可以亲身见证“东方瘟疫之地”中“不毛之地”所覆盖的区域是什么样的。这里的空气是代表瘟疫的灰褐色,所有的树无一例外都处于枯萎状态,所有的庄稼都枯萎了。弥漫性疾病不仅会杀死普通人,还会把他们变成被奴役的僵尸和食尸鬼(在《魔兽争霸3:混沌之治》人类之战前期,

所以也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游戏中其实有几种常见的“污染风格”——类似地狱的“燃烧与鲜血”风格;克苏鲁文化中的“空”风格:现代和科幻背景中常用的“有毒”或“辐射”风格;代表亡灵的“凋零与瘟疫”风格。

除了上述部分,游戏中还有一些关于“污染”的补充内容,包括“污染的视觉设计要点”、“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一些关于污染的人物的台词设计”。

第一,游戏要对“污染”有非常直观的视觉表达。玩家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知道“游戏中的哪些区域被污染了”,还要快速反应出是什么样的力量造成了污染。比如《争霸艾泽拉斯》中被污染的奥格瑞玛和暴风城就笼罩在一片紫色之中,这种紫色代表了游戏中的“虚空”色,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扭曲怪物、无脸人、触手和眼球。

因为污染应该是游戏允许玩家防范的恶性情况,如果玩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入污染区域并持续受到影响,那么他们的游戏体验将会严重受损。相比之下,“堕落”可以在某些时候放在剧情中作为伏笔,所以在角色堕落的时候,不需要调整角色的外貌。

第二,“污染”的影响大多是可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魔兽世界中被亡灵污染的西部瘟疫之地,通过种植新的植物,已经开始恢复;“模拟城市”系列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染水源;被desolator核污染的土地,一段时间后会恢复原貌;被恩佐污染的设备也可以被纯洁的处女净化;在《星际争霸2》中,吉姆·雷诺兹也用萨纳加神器净化了被虫族基因污染的凯瑞甘。所以,无论污染的对象是区域、物体还是生物,游戏中基本都有相应的净化方法,很多堕落的角色最后都没有被“洗白”,或许是因为现实中的“污染”在理论上基本可以用某种方式处理。

第三,对于不同阵营的人物,制作组在设计相关台词时要多加注意。比如在虚空、亡灵、恶魔等生物的阵营内部交流时,不要使用“污染某个区域”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考虑把“污染”修改成“改造”、“同化”、“转化”之类的词,因为如前所述,对于人类和其他主要种族来说,什么是“污染”,在其他种族看来,属于把环境往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向改造。

以上是本期对游戏中“污染”及其相关技能设计手法的介绍。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