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鲁迅的事迹!!急!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有很多作品,最著名的是《阿q正传》,鲁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一天,鲁迅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见他衣着随便,看上去脏兮兮的,觉得他像个乞丐,就随便剪了头发。剪完头发,鲁迅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给了理发师,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数了数,发现他多给了很多钱,这让他很高兴。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次给钱多的那位顾客,于是对他很客气,细心地给他理发,不断征求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满意为止。谁知付款时,鲁迅先生认真地数了又数,一分钱也没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次你乱剪我的头发,我乱付钱给你。你这次认真给我剪,我就认真给你发工资!”

理发师感到很惭愧,赶紧向鲁迅道歉。

鲁迅在三潭印月读书的时候,跟随母亲到乡下的外婆家。鲁迅的外婆家在绍兴农村,叫乔安村。村子离海不远,极其偏僻。一条小河从村子里流过,把村子分成南北两部分。当时村里大约有30户人家,大部分都姓陆。他们大多以种田捕鱼为生,少数人经营副业——酿酒,开小店。鲁迅在春天扫墓后和母亲一起去的。正是在这里,鲁迅看到了许多更新鲜的风景和游戏,看到和听到了“社会剧”。好在鲁迅能有这样的小说和广阔的世界。

因为鲁迅是城里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是尊贵的客人,所以村里很多孩子都得到了父母的允许,减轻了日常工作的重量,和荀哥玩得很开心。玩的方式很有趣,比如在河边挖蚯蚓捉虾,或者一起去放牛,但最大的乐趣还是看社戏。有一次,他们去邻村赵庄看戏。鲁迅后来回忆说:“我一出门,就看见月下平桥里泊着一只白篷船。大家都跳下了船,前高兴的拉着竿子,后高兴的阿发拉着竿子。年轻的和我一起坐在船舱里,年长的聚集在船尾。等我妈出来叫我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起航了,敲了敲桥石,后退了几尺,然后往前一步,出了桥。于是立起了两只桨,一人一只,一人一只。有的在开玩笑,有的在叫嚷,汩汩的船头溅水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左右两边都是四季豆和麦田的河里,他们向赵庄的径向飞去。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青草的香味混合着水汽吹在脸上;月光在这水汽中朦胧。黑压压的山峦,像热情的铁兽的脊背,远远地向船尾奔去,但我觉得船很慢。他们四次易手,渐渐地看到了隐隐约约的赵庄,又仿佛听到了宋的吹拂,还有几个点火。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舞台,但也许这是一个渔火。火势逼近,果然是渔火;..船头是一丛松树..过了森林,船弯进了岔口,赵庄就真的在眼前了。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在村外河边空地上的一个舞台,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不清,几乎与空间分不开。我怀疑我在画中看到的仙境出现在了这里。.."

鲁迅13岁那年,因为祖父下狱,他和弟弟被安置在离城30多里的叔父皇甫庄家中。

鲁迅这次来舅舅家,情况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从那以后,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冷遇。然而,工人和他们的孩子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还是那么热情周到,来接待远道而来避难的小客人。乡村的春天依然美丽,泥船满河,河两岸是绿色的麦田,田埂上生长着绿色的罗汉松。白天,大人们在河边、田间劳作,鲁迅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或钓鱼,或剥罗汉松。皇甫庄和小高埠农民的主要副业是捕鱼。到了半夜,鱼都游完了,食者边吃边游,渔夫也在这个时候出发了。二更过后,虾开始出来了。捕虾人划着船,拿着海兜去捕虾。天亮后,他们只是吃了一点冷饭团,进城卖鱼虾,直到卖完鱼虾才回来睡觉。每当他们有一点闲暇的时候,他们都不休息,而是计划着去演戏,去展示自己演技的高超。

在当时绍兴周边的农村,演戏的日子数不胜数。正月初九、初十是“灯笼戏”;3月份还有“东岳大帝”的生日,最迟28号演出。5月16日“菩萨(地)生日”,6月17日“宝爷爷生日”,都要表演。7月16日是“刘猛将军”的生日,农民们说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他在田里捉虾时摔死了,所以他必须行动。八九月份,一直到年底,还有很多戏要演。表演似乎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其实,他们演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菩萨,而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人口牲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虽然,现实生活并不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农民总是在自己的狂欢和示范节日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力量。游行队伍连续排了几英里,人群像滚滚波涛一样席卷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红色、绿色、黄色和各种颜色的旗帜在队伍上方飘扬。在这浩如烟海的队伍里,每个人都活蹦乱跳:有的耍狮子,有的玩龙舟,有的踩高跷,有的抬杠抬柜,有的敲锣鼓,有的提莲矛,砰,砰,让它在天上响几声。

最壮观、最辉煌的是目连戏。也许是为了纪念历史上曾经被封建统治阶级称为“汉奸”的英雄,近代在太平天国武装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雄,以及其他意外死亡的跨死人士。在皇甫庄,戏台设在村里一个叫“火场”的地方。据说这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反动地主阶级屠杀农民的屠宰场。这场戏从第一天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丧”在日落时分举行,悲壮的号角在舞台上吹响。暮色中,舞台下摆放着十几匹马,一个扮成鬼王的表演者手里拿着一把钢叉。另外需要十几个鬼卒,普通小孩都可以申请。他们爬上舞台表示愿意,在脸上涂了几笔颜色,手里拿着钢叉,等着人们聚在一起。他们立刻跨上战马,向野外那些无人的孤坟疾驰而去,然后把叉子拉回来,走到前台,一起大喊,把钢叉扔出去,钉在床板上,责任也就完了,于是洗脸下台。举行这种仪式,意味着那些孤魂野鬼已经跟着鬼王和鬼卒一起来到剧场。“丧”礼进去后,戏文开始,慢慢进行。一提到“跳”,人们马上就紧张起来。舞台上吹着凄凉的小号,舞台中央横梁上放着一团布。看客们都屏住了呼吸,突然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人,没穿内裤,只有小腿鼻子,脸上还画了几笔黑粉色。这被称为“男性绞刑”。他一登上舞台,就跑着挂布,像一只蜘蛛紧紧抓住它的丝,又像是在织网,在上面钻来钻去,挂在上面。之后就是“跳女吊”了。舞台上又吹起了凄凉的号角。很快,门帘掀开,出现了比其他所有鬼魂都更美丽更强大的鬼魂——雌鹤。一件红衬衫,一件黑色长背心,一头长发,脖子上挂着两个纸锭,低头垂着手,在台上四处蜿蜒。知情人说,这是一颗“心”。然后,她把遮住的头发往后一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她的脸:圆圆的脸,白如石灰,黑黑的眉毛,黑黑的眼睛,猩红的嘴唇。她微微耸了耸肩,左右看了看,听了听,似惊似喜又似怒,终于发出了悲凉的声音,缓缓唱道,“奴才是杨家女,天啊!.. "之后被虐为童养媳,最后不得不投怀送抱。唱完之后,我听到了远处的哭声。也是一个女人,悲痛欲绝,准备自杀。她惊讶得要去求换人,却不断跳出“男鹤”,主张他去求,争论转为武力。当然,“女鹤”不可能和他竞争。好在这一刻舞台上的另一位大神王灵官出现了。当她被鞭打时,她让“雄鹤”退休,让“雌鹤”独自去活动。这一幕是鲁迅记忆中最深刻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场景。从童年到后来,他的记忆特别深刻。鲁迅认为,最复仇的“女坠子”,最美好最坚强的灵魂,是被压迫者复仇意志的体现。

乡村自然风光、润土等“野孩子”的生活、民间文学和绘画书籍,引起了鲁迅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些看似并行的兴趣爱好,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影响着他的生活和性格,在未来会一天天发展,为他的伟大理想服务。以后搞文学,表现农村贫困,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研究汉画造像,提倡木刻,都与此有关。至于挑剔的眼光,也是在童年开始萌芽的。当他后来与逆境作斗争时,从他的家庭中培养出了正义、坚韧和毅力的精神。上面描述的鲁迅的童年生活,可以说是鲁迅一生中比较幸福的。这使他日后回忆起来,常常带着一种美的感觉,一种向往的心情,并常常从中获得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