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产生的源头在哪里?
母亲生我,我流着母亲的血
很多人其实都有恋母情结,因为母亲是把我们生下来的人,我们身体里也流淌着母亲的血,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就应该有恋母情结。我们从小躺在母亲的怀里,吸食着母亲的乳汁,在母亲的爱抚下进入酣甜的梦乡,如果中途醒了母亲不在身边就会不安,甚至哭闹,这个人也是我们注定无法舍弃的。长大后离开家乡,离开母亲,我们总会有着浓浓的乡愁,何为乡愁有母亲还有和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当初母亲健在的时候从不忘记回到家乡,如今母亲不在家乡已经十多年没有踏足了,所以母亲是思恋的源泉。世界上对你关怀最多的那个人是谁,一定是你的母亲,父亲高大而威严,在我们面前常常不苟言笑,但是母亲不一样,慈爱的目光加上无数的问候,有时候我们还觉得厌烦,你是她唯一放不下的人。
由于母亲更喜欢孩子的依恋和天真,往往过多地剥夺孩子与父亲交往的机会,人为地使“恋母情结”延长或加剧,一些年轻的妈妈常常骄傲地说:“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亲”。
这种疏远父亲的“后遗症”,不仅使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而且对孩子心理的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孩子产生畸形或变态心理。 其实,父爱与母爱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父爱所给予孩子的坚强、刚毅、大度、宽容、幽默等心理影响,是母爱所不能替代的。
如孩子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常常要孩子缩减 游戏 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 游戏 来释放自己沮丧的心理,而后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再如,跟父亲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对别人的隐私敬而远之,认为好孩子从不该“耳朵软”、“嘴巴长”,相反,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从小就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坏毛病,很可能对他日后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坏影响。
据一项对儿童的测验表明:从小受父亲影响的孩子,一般都自信、幽默、承受挫折力强。可见,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父亲的教育方式虽各有风格,但却不能否认在儿女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舞台上,不能让孩子只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还应该唱好“世上爸爸也很好”。
“母子互恋情结”的后果是可怕的,极端的危害便是酿成不正常母子关系的悲剧,更为普遍的危害是严重影响男孩子的个性发展。据有关心理调查显示,类似的个案出现在保密性较好的电话咨询或通信咨询中。
由于母亲过分的爱怜,男孩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经了解,他们有一个***性:都是和母亲在一个床上睡到10多岁的。 然而,更多的中青年父母是有远见的,他们开始培养3岁以上的孩子独居一室的习惯,他们对孩子说:你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小天地,给你布置一个属于你的小房间吧,要锻炼能够一个人睡觉,不要再依赖父母。
他们态度坚决,教育得法,孩子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并很快适应这样的要求。这才是对孩子的真爱。 单亲妈妈别忽视儿子的性教育 别忽略儿子男性角色的培养。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模仿的榜样,如果要培养孩子果断、自信、大胆、心胸坦荡等性格,就要有意识地对男孩子采取内细外粗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符合男性性格特征,而不要培养出“脂粉气”。
创造适当的交往环境。有的单身母亲喜欢帮孩子选择朋友,这样会使孩子在成年之后产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使他们只对某些人有安全感,而对另一些人表现出胆小、退缩和敏感。 母爱适度。
单身母亲往往将儿子视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寄托,把全部的爱和感情都倾注到孩子身上,结果孩子产生“恋母情结”,更有甚者会产生变态心理和行为。 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应该定期给自己安排时间,用来处理私人事情,包括同异性的交往,使孩子明白,母亲是爱他的,但他不能占有母亲所有的感情空间。
母亲给自己时间的同时,也就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有些单身母亲曾经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如果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易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
再婚有利于儿子的性教育。由于家庭中缺乏男性形象,使得性教育中许多细节的具体实施受到限制。再婚对于单身母亲本人的 情感 和生理需要也是有益的,如果母亲的 情感 和欲求受到压抑,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个性发展。
错误的性教育危害大 对待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动辄打骂或羞侮孩子的作法非但不能很好教育孩子,而且往往会伤害到他们的幼小心灵。因此,父母在进行性教育时应注意避开以下几个误区。
·压抑好奇心 当儿童问父母“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等有关性的问题时,那仅仅反映出他的求知欲。高度发展的求知欲就是对真理的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动力,如果父母非但不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
压抑求知欲望只会使孩子变得愚昧,并会歪曲他们对性的认识。 ·欺骗孩子 如告诉孩子他们是拣来的,或象孙悟空那样从石头中蹦出来的也不是明智的方法。因为,当善意的谎言被孩子识破后,他们也会变得虚伪起来。
但出现这样的结果,责任不在孩子。 ·粗暴对待性问题 当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一旦涉及性问题,如玩“过家家” 游戏 ,用手触摸生殖器或骂脏话时,父母的斥责打骂,容易造成孩子的怯懦行为,不敢坚持真理,不利于独立性的养成。
恋母情节又名俄底浦斯情节 (Oedipus Complex) ,其提出者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rud)。大多数人(不论男女)在小时候都十分依恋自己的母亲,同时从母亲那里获得必要的心理满足。在 健康 的家庭环境中,随着孩子身心成长和 社会 接触增多,母爱和子爱会渐渐分离,达到一种有距离的亲子关系。现代 社会 ,恋母情节更多地被运用去尝试解释临床上的一些病态现象, 由于心理分析理论在样本(基本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病人)选取上的漏洞,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心理健全的正常人。从理论产生上看,该情节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发展论的第三阶段---性器期(phallic stage)所衍生的固着性表现。在这里试举两例固着现象加以说明。
case one:某男子强烈要求其未婚妻做隆胸手术,否则不结婚。其深层原因是他幼年时被父母寄养于爷爷家,母亲不在身边,他缺乏母亲的关怀,于是长大后他将对母性的渴望投射(projection)到自己的爱人身上。对丰满乳房的爱恋实质上是他对母爱欲求不满的表现;
case two:某奔四单身男各方面条件良好,前后交往多任女友,但男女关系始终难以为继,性事后往往对女友索然无味,令其困惑,至今未婚。其深层原因是该男子的母亲非常强势,对儿子的一切学习生活饮食起居都要包揽过问。男子的成长始终无法疏离过度的母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母亲包容了他除性欲外的所有需要“ ,实质上他表现的是一种在强势母爱下不愿承担家庭责任的爱无能。
可见,母爱缺失和母爱过度都容易导致变态的恋爱或婚姻观,给人们处理两性关系时带来麻烦。
很容易发现,恋母情节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很大,后来行为心理学派在这方面的研究平衡和修正了弗洛伊德本能决定论中的很多片面观点,其中便包括恋母情节。
大多数人都会有恋母的情结,只是表现的明显不明显而已。所以,从心理学来讲,这是一个较为正常的情理心结。但表现得过了份,就不太正常了。
我觉得,恋母情结真正的源头还在于母亲自身,缘于母亲对孩子过度的溺爱。
一般的孩子最多到1岁多一点,就要断奶。我们这边有一个孩子,吃奶一直到5、6岁。这还不算,到了10几岁,还一直跟着母亲睡,母亲却还一直护着,怕孩子这样那样。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孩子的恋母情结。
这样的孩子独立性真的不好,长大后就喜欢恋在家里,走不出去,真的开始怕这怕那了。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这个情结本身是正常的,是一个人对于母亲正常的爱,但是因为过度的溺爱,让这种爱扭曲,便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了。
什么是恋母情结,人为什么会出现恋母情结呢。简单的说就是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男生为什么会有恋母情结呢?是因为从小就依赖父母吗,恋母情结又叫做什么情结。
一、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它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普遍的 社会 现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恋母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母情结,而在儿童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现象。
二、男生为什么会有恋母情结
1、一个男人受其从小到大日子环境影响的不同,恋母情结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男孩在外面遭到欺压,就向母亲求助,他以为最安全的港湾就是母亲的胳膊。这样的男孩成年后,在 社会 上遭受波折,自然以为妻子或女朋友的胳膊就是他最安全的港湾。男人为什么会有恋母情结?
2、有的男人期望找比他年长的女人做妻子,我国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过母”,这跟男人的这一心思有关。
3、有的男人将婚姻作为是恋母情结的继续,所以有许多男人会选与母亲类似的女人做妻子,有意无意地将妻子与母亲做比较。“她比我母亲差多了”,这是许多男人常常体会到的不满。
三、恋母情结又叫做什么情结
恋母情结又叫做恋母综合征。恋母综合征是当前在独生子女家庭和其他少子女家庭中颇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卫生问题,许多做父母的还未充分认识到它的迫切性和危害性。产生的原因是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采取高度溺爱、庇护和关心过多的教养方式所致。
幼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整天依附在母亲身边。稍不见母亲就大哭大闹,撒娇任性,为所欲为,甚至冲动毁物,乱打乱摔,直到见到母亲,满足其心理需求才肯罢休。只认母亲高度依恋,而对其他人不爱不理。当其他人教育批评他时会表现出严重的任性和暴怒行为,只有得到母亲哄劝情绪才能平复。
恋母情结产生的源头在哪里?
所有的人,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有恋母情结,依恋的目的是生存,而不是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对母亲的依恋越来越少,慢慢的就独立了。但有一些孩子从小包办的太多,自理、自立能力很差,一旦离开母亲,就会很焦虑,上幼儿园就很麻烦,一哭可能几个月,再大点以后上大学,到了集体宿舍极不适应,每天焦虑不安。
俄狄浦斯杀死父亲,霸占母亲的故事,成为俄狄浦斯情结,中国也有,比如隋朝的杨广杀死杨坚(父亲),霸占杨坚的妃子,但他们不是为的性,而是为的权力,这种情况,在普通百姓家里几乎不存在。
所以不能用一个个别的现象,推广到普通大众身上,这种普及,肯定带来很多错误的分析和推理。
恋母情结的源头在于,从小缺少母爱,家庭的原因!得不到更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