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游戏中是怎样假想的?
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用幼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假”的,是“装”的,不是真的。
幼儿对游戏的假想表现在:
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
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并接受游戏伙伴所想象、装扮的角色。如在“红绿灯”游戏中,扮演“交通警察”的幼儿要把自己想象成交通警察,同时也要把别的幼儿想象成为汽车司机、行人等;又如,在“医院”游戏里,扮演“医生”的幼儿要有医生的动作、语言、表情,并能体会“病人”的疾苦,关心“病人”,为“病人”看病。
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有的材料较接近于真实的事物,如布娃娃、玩具汽车、玩具餐具等,幼儿在运用这些游戏材料时,需要把这些玩具想象成为真的娃娃、汽车、餐具,并对其施加类似成人的真实动作,甚至把它们想象为别的类似的东西;有的材料则和真实物体有较大的差异,是纯粹的替代物,这时幼儿要把这些物品想象为和这些物品相似的东西,如有的幼儿用粉笔当香烟、针、枪,把半个皮球当成锅、帽子,把纸剪成长条形当成面条等等。
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
幼儿在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的基础上,通过动作把自己目前的现状想象成生活中的某一情景。如幼儿在“娃娃家”的“床”上两手合拢作“枕头”,想象天黑了“睡觉”,如果过一会儿幼儿真的睡着了,那时幼儿已不是在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