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格子: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4人,如何做到的?
这是一款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工具+社交产品,大学生不仅可以用它来选课,还可以让你认识一起听课的“有缘人”。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产品在用户超百万规模时团队只有 4 人,他们如何做到的?课程格子的联合创始人李天放在知乎上解答了这个话题。李天放此前曾在微软担任软件工程师,之后陆续进入硅谷创业公司及创新工场(做计划FM)。
第一个是我们深信早期团员必须要找最优秀,最匹配的。不管我们需要帮助,多么着急,有多少事情做不过来,也绝对不会降低标准。
直到几个月前,团队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工程师写代码。他做android,web和聊天,我做后台,数据分析和iOS。当时跟我们做同类产品的团队都是二三十人以上的。假如我需要要出去融个资或者谈个合作,团队就几周发不出新版本。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会连续拒绝几十个不合格的面试者。团队也会质疑是不是我要求太高,或者建议能不能招几个应急的人先用,都被我拒绝了。这段时间内,投资人和创始伙伴多次被我弄得快要急死了,其实当时我自己也很着急。不过回头看我还认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团队的文化是自我复制的。最早进的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以后整个公司就会是什么样的,一旦锁定了之后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个原因其实是我的一个严重失误。我在硅谷看到过很多神话般的故事,让我以为创业就应像人家Instagram那样,四五个工程师做个好产品,滚雪球一样的飞速冲到大公司的怀抱中。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小团队才是最酷的。直到不久以前我才明白,
Instagram的故事是仅仅属于硅谷的。在中国创业的创业环境很不一样。
一路上有很多绊脚石,强盗,和想搭顺风车的人。四五个nerd走这条路是很危险的。这条路上也有大公司在前面等着你,只不过他们手里拿的往往不是一张支票。
其实对于那些顶级的创业团队来说,只用几个人做出个百万级别的产品绝不是难事。他们选择不这么做是因为这不是个有意义的目标。只要能满足需求,用户不会在乎一个产品是4个人还是40个人做出来的。同样,投资人也不在乎你的增长是自然的还是一个月花几十万刷出来的。顶级VC会考虑到一个团队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但那些只看看肤浅数据,听听故事就掏腰包给钱的投资人也不少。
如果在一年前我会很自豪的回答这个问题,宣扬以下我们的极小团队。但是现在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甚至后悔没更早醒悟。
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做了很多调整,如今我们的团队比起当时更完整,更强大。我们的榜样不再是那些Instagram类的故事,而是搭建一支同时容纳nerd和fighter的多元化团队。
(图:课程格子iOS 版产品截图)
附:来自创新工场的张亮在知乎上对这个团队的点评——
我觉得 100 万用户,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算多大的数字。不需要太多的人。但课程格子抓住了几点:
1. 正确的产品。
他们是从计划 FM 调整过来的,做计划 FM 的时候已经看到了人们安排自己时间表的需求,但让所有人做所有计划,太泛,难以着力,改成让学生做课程表,是强需求、硬需求。互联网时代,做小就是做大。
2. 好的工程师。
创新工场当年投资@李天放,他还只有一个人,但我们觉得他是个超级工程师,微软特别是 Palantir 的工作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人虽然少,但也许可以以一当十,这不是纯粹的数人头游戏。
3. 好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