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soul 10教好一堂美术课
(一)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教学的基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培养的。爱画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有独特的观察方法,非凡的表现手法,专属的构图,大胆肆无忌惮的写法,奇特夸张的造型,独立运用线条,纯粹强烈的对比色。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动画笔在画面上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让人感到亲切、天真、单纯的好画。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让儿童充分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艺术个性的发展。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很多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因此,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利用儿童的探索心理,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其完整人格的形成。
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在音乐、空间、肢体动作、语言、数理逻辑、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方面的智力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发展,同时身体的各项机能也能在良好的锻炼下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儿童的眼部神经系统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色彩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较强。特别是在制作设计师方面的训练,可以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形状和色彩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在美术学习中提高和检验他们的视觉功能,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美术活动是给孩子玩绘画游戏,儿童美术教育是让孩子在美术环境中玩耍,提高兴趣,培养审美感受,教会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的操作,鼓励想象和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再创造,在不自觉中感知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通过观察和思考锻炼创造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比如“昆虫世界”这一课,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先把课前做的昆虫戒指戴在手指上,说:“我是一只美丽的小蝴蝶,但我很孤独。你能帮我找几个好朋友吗?”然后指导学生剪、卷、贴、画图,让孩子做出漂亮的昆虫。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既紧扣教材内容,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是关键。对于孩子来说,没有生活感受是一种遗憾,但没有办法表达又是一种遗憾。儿童画教学要讲究方法,多给鼓励,多引导观察,会带来无穷的好处。
(二)游戏场景的设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个老师辅导的方法再高明,只要抹杀了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画的不幼稚,这个老师就不是成功的老师。如果我们可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画画和玩耍,学生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掉进我们的“贼船”里。如果孩子们在不知道使用哪一种“一路”绝招的情况下,也能画出一幅漂亮的图画,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艺术就是这样。你越是渴望找到它,它越是不想见你。当你不急不忙,看起来很放松很潦草的时候,它悄悄的来到你身边,尤其是对于儿童画。没有画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好的技巧,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游戏场景,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上好少儿美术课的好方法。
在新课改飞速发展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尤其是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的主动需求,激发学生大脑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区域,把艺术活动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内容大多含有潜在的游戏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游戏教学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然,游戏和它的名字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有美术课特色的名字。如《美术大本营》《猜猜》《我是小画家》等等。
比如在教小学美术“笔墨游戏——青蛙”课时,几个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做一个笔墨游戏。先有一个学生在纸上画一支笔,后面的学生想象前面的学生画的是什么,然后再加一支笔,以此类推。接下来的同学继续加笔,其他同学观察笔墨变化。这样,通过游戏,既介绍了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扩散,想象力得以丰富。因此,游戏教学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主动,让学生边学边玩,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内在动机与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直接相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是每个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孩子本身的游戏性、依赖性和思想上的不成熟,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最大障碍。传统教育长期以来被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不用思考,老师布置就能完成一点。学生从来不会主动去挖掘课本之外的东西,所以无法兼顾课程的延伸性和相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育的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探索、积极思考,课后积极探索知识的延伸。
所以,要上好少儿美术课,就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教学中,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自主寻找素材,如挂图、绘本、录像、幻灯片、光盘等。,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声音、图像、音乐激发学生兴趣。生动丰富的材料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枯燥的讲课中解脱出来。大量的作品欣赏和教学演示,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江西教育版3册《今天我做主》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当家作主”的感觉,玩一个“今天我做主”的小游戏。让学生表演“做饭、洗衣”和“扫地、擦桌子”。其他学生猜测他们正在做什么家务。这既体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四)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教学的重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课、练习、讲练结合、谈话、讨论、指导自学、实验观察、游戏等。各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在选择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特长,优先选择一种方法,合理组合几种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学过程处于良好的状态。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习情况,做出应对。这个回应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无论什么年龄的孩子,都喜欢欣赏不同绘画形式带来的不同绘画效果。老师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名画或模板画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但不能强迫孩子画得和名画一模一样,最好能体现出孩子自己的想象力和想法。此外,儿童也更喜欢尝试不同的绘画形式,给他们带来新鲜的绘画体验,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不断丰富美术形式。我们可以尝试改变绘画工具和材料来丰富绘画的形式。比如绘画工具可以是棉签、手帕、纸团等孩子容易操作的工具。绘画材料可以是纸板、纸箱、瓷砖墙面、石头或废料,既便于收藏和展示,又能突出作品的效果。
比如在教育4-6岁的孩子时,要突出孩子的创意绘画。让学生对造型、色彩、肌理等艺术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学会使用常用的美术工具,体验不同的绘画效果,通过看、画、写、做来表达眼前的事物,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同时,可以采用建模游戏的教学方式,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课程资源,让孩子进行艺术创作,提供展示的平台,表达创作意图,培养孩子的创作天赋。
在6-9岁幼儿美术教育中,要注重造型、色彩、肌理、空间等艺术语言的运用,注重描写和立体造型,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注重培养学生记录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想、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能力。
对于9岁以上的孩子,美术教学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用专业素描铅笔绘画、构图、造型的能力,让学生的绘画思路由平面变为立体。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掌握透视、投影、解剖规律的基本认识,掌握造型的概念和美学原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通过快速绘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设计资料的能力,为专业课的设计、构图和绘画表现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E)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可以促进相互学习。
在孩子画画和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同学很好的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有些同学起步较慢,甚至不会写字。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和学习。提醒学生,没有十全十美的画,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幅好画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学生帮你发现并提出修改建议。画画不好的同学在向其他同学学习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思想比较开放,思考问题比较全面。让学生形成沟通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戒骄戒躁的性格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比如教立体象棋,有很多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配合,学生很感兴趣。本课允许学生合作设计棋子、棋盘和棋子。学生设计的样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把棋子变成立体的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有猛兽棋、西游记棋、登山棋、数学游戏棋等等。然后同学们各自下棋,互相配合,兴趣高涨。同时,他们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6)提供平台有助于提高学习自信心。
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孩子展示作品的平台。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孩子自己的作品,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互相学习。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被欣赏,而作品展就是对孩子心理活动的最好诠释,是放飞他们想象力的天空。老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力把自己的机会展示给每个孩子,让孩子的内心得到诠释,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集体的理解和重视。比如可以定期举办小型艺术展。举办画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班级、学校,也可以在网络上展出,有条件的也可以在校外展出。
这些展示平台和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显然,它可以帮助教师上好美术课。
(7)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赏识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之一,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之一。美术老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小进步,多说几句“太棒了!”“有进步!”“太好了!”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对他竖起大拇指,鼓励他的任何进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动力,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言和角色定位在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要以向导的身份面对不同水平的孩子,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的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肯定,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大胆创作,增强对艺术的兴趣,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用暗示的语气灵活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不断产生创作的灵感。
如果孩子的作品偏离了活动的命题或目标,老师要委婉地给出建议,客观地评价,不要让孩子觉得老师在批评自己。在活动中,当孩子的想法与老师的想法不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处理,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孩子能说出原因,老师应该给予理解和建议,甚至以宽容的态度表扬。当然,要避免为了表扬而表扬,要能够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的活动中或者学生的作品中有哪些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比如“这些叶子画的最好!”“把这幅画涂成黄色真好。真像秋天!”“好用心的画啊!”这种有针对性的表扬方式能够被学生接受,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比如在美术活动《猫钓鱼》中,一个小朋友把一只小猫的手画到了他腿的位置。这时候如果老师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改,孩子可能会有被拒绝的感觉,下次再画的时候,孩子也会有害怕和被拒绝的感觉。这种排斥甚至可能会传染给其他同学,让一些孩子不敢开始画画。但如果老师装聋作哑,孩子们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继续出现这种情况。此时,老师应该利用其他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通过先表扬的方式委婉地提出改进的建议。总之,教师不应过分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应注重发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进步和亮点,以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在活动中快乐自主为目标原则。当孩子觉得老师给了他们肯定和尊重,他们会更愿意参加美术活动,这样美术活动才能真正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作用。
三,培养幼儿对美术课兴趣的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体系下,以学生为主体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主体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有学习兴趣。美术课对孩子来说是一门很有感染力的学科,所以我们要以这个机会为起点,利用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孩子对美术课的兴趣。
要上好少儿美术课,首先要让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我们首先要让画出来的图像对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先娱乐他们的眼睛,获得情感,再激发他们的思考和灵感。每次美术课前的准备阶段尤为重要。要用“童心”去想学生所想,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让孩子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鲜明的形象,“随时可以走出来”才能让孩子有一种内在的创作冲动。同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激发对季节特征的观察,让孩子沉浸在情景中观察体验。带孩子去郊游,寻找季节和大自然的足迹。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捕捉和感受物体的瞬间变化,还要让孩子长时间观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艺术课上,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听音乐、玩积木、讲故事和寓言、看视频、做拼图、制作CAI课件等...通过声音、图像和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生动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从课堂上枯燥的讲课中解脱出来。同时,通过大量的材料,学生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忍不住渴望画画,让他们因为兴趣而专心画画。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小故事
美术课也有它的人文素质。它与汉语密切相关。课前给孩子讲一些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尤其是和美术有关的,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期待下一节美术课。
比如,在教授达芬奇作品的课开始之前,你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知道1000个鸡蛋是不一样的。想要学习成功,就要坚持训练,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2.课前游戏
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可以给他们“作业”,让他们自己提出建议,参与游戏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课堂,热爱生活。
比如,上课前经常要求学生在纸上滴一些不同颜色的水彩,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吹,或者转动纸张让水彩流动,甚至用手指和手打印,看谁能做出最有想象力的作品。这种基于游戏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后续教学。
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竞赛。
通过竞赛、竞争、鼓励,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学生会以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师生双边活动高度统一的效果。这种关系应该是亲密的、和谐的、诚实的、信任的、开放的,这对美术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4.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喜好进行课堂调整。
孩子往往有自己独立的喜欢的活动,老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活动的形式。
比如一个班,很多男生喜欢篮球。你让他不画可以,但是让他不上体育课就很难了。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找到篮球和艺术的相似之处,告诉班上的同学,艺术和体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运动中的投篮,要在艺术中分解,然后一步步呈现在纸上。如果你真的喜欢篮球,你应该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在那堂课上,我们把篮球和绘画结合起来,分解人投篮时的动作。这会让很多同学特别感兴趣。
5.用心和每一个孩子交流。
对待孩子,我们必须爱每一个学生。孩子喜欢老师,老师也尽力学习,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如果有的同学真的不想在课堂上画画,就让他们做手工或者看参考书目。单纯的强迫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只有自主学习才会成为动力。
第四,儿童美术课中的能力训练
少儿美术课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样,要想上好少儿美术课的教学,就必须善于挖掘和研究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一),提供创造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注重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孩子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心一意,艺术表达模式化、固定化,只会求同存异,不敢创新。新《大纲》说“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艺术”,“鼓励孩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这种教学形式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比如素描纸、纸板、油画棒、剪刀,甚至生活中的纸杯、纸箱。我们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如贴、刮、吹、渲染、指画、折纸等。与此同时,
比如在《美丽的秋天》的教学中,孩子可以画一幅画,剪开,折叠,粘贴,完成活动。重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能力的发展。通常设立艺术活动角,也提供足够的活动素材,并让学生尝试变废为宝,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艺术活动,拓展想象力,满足创作欲望。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艺术教学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还能获得难以言喻的快乐。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描述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梦想,这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表达。通过艺术教育,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表现美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创作并不容易,他们的画都是临摹的,所以一两年后,学生的创作思维会在临摹中逐渐减弱。长远的发展只会让学生成为墨守成规的人,他们将来没有书本,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将一事无成。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急于先把每节课的作业做完,而要尽可能地围绕每节课的内容,比较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创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四年级“鞋子的设计”课,安排10分钟让学生大胆画出不同功能的鞋子草图。有的同学一口气画了五六种,有的画了三四种,不管多还是少。这时,学生想象力的闸门已经打开,他们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完成从量变到质变。再比如四年级的《我为祖国造一座桥》课,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捏出桥的立体形状。这个不难,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抄账本呢?如果能让学生独立设计桥梁,鼓励学生换位思考,独立创作,体验做建筑设计师的滋味,显然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表现和表达的需要。他们不仅使用语言、声音和动作,还经常使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选择的内容贴近生活,最让他们感兴趣,印象最深。提高孩子绘画和说话的语言能力,如想象画“鞋的联想”。鞋子是孩子每天穿的,看到的,和他很熟悉。说到鞋子,孩子说的比较多:大人的鞋子,小孩的鞋子,鞋子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在孩子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逐渐在孩子的谈话中形成了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们在说话。他们开始大胆想象。一瞬间,每只鞋都变成了一座宏伟的城堡,一辆飞驰的汽车,一艘灵巧的潜水艇,一架轻型飞机...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在儿童的笔下显得异常耀眼。通过语言引导孩子结合生活,学会观察,学会用语言描述,练习捕捉生活中有创意的主题,然后尽可能的表达和表达自己,比如自己的情绪。同时,外部教学和内部指导相结合,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让孩子知道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一些孩子应该掌握的简单技能,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由孩子自己摸索和习得。以学生在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艺术经验为例。在引导孩子欣赏大师的画作时,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如米洛爷爷的抽象画,这为孩子提供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绝佳机会。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力,用故事表达自己。这时候我们经常用“谁说得好”来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在这种卓有成效的师生对话和讨论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受紧密结合,既使孩子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使语言得到了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审美能力较弱,审美意识还比较模糊,但这个阶段正是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不仅要通过美术课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知能力,还要逐步提高,具备在艺术世界中发现美的能力。
在美术课上,几乎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老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榜样。比如在学习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时候,因为孩子太小,对这种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并不了解,如果只从字面上解释就会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教室的窗户上贴窗花,在门上贴迎风飘扬的过梁,在讲台桌的两侧贴吊牌。教室周围可以粘贴各种剪纸作品,然后播放一首抒情优美的中国民乐,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审美能力。再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冷暖色的区别,我用红蓝绉纸把室内的日光灯包起来。打开红纸包裹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光,感受一下冷色和暖色的区别。除了从视觉入手,我还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体验:用手摸冰,联想冷色;听一首喜庆的秧歌,为歌曲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多种感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能力。
总之,一堂好的少儿美术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和综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有扎实的工作态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点,致力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上好少儿美术课。
美术课是一门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童美术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艺术素养。重点是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儿童美术课的本质是培养“心灵”让人们自由成长,让想象力自由飞翔,让心和手融为一体,让色彩与每个孩子的心灵结合,写在他们的脸上。因此,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了解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备课,积极备课,不断修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配合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充实自己,不断学习,认真备课,才能上好孩子的美术课,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