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为什么是普贤的道场?普贤去过峨眉山吗?什么时候,怎么来的?

1

峨眉山原是中国道教的仙山,后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但却是封建帝王干预和推崇的推力,是皇权的强制力。这个过程其实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佛道之争的一个缩影。

2

原始佛教只以“释迦牟尼”为开山祖师,只尊“释迦牟尼”为佛,今天的泰国佛教依然如此。

从公元开始,就有“龙树”向“龙宫”学了一套招数,自吹“大乘佛教”的说法。这个所谓的大乘佛教,安排了大量的佛,大量的菩萨。从这些崇拜的演变来看,并不能真正反映出“灵界”真的有“普贤”等“菩萨”,而只是幻想,这些“佛菩萨”体系投射出封建时代浓厚的官僚体系结构。

所以虚构的印度“普贤”没去过峨眉山。

峨眉山为什么会成为“普贤道场”?说来话长

峨眉山原是道教仙山。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批道教人物来到峨眉山。他们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境界,有追求。

东汉时,道士张玲在峨嵋山周围设“六治”,其中“此竹治”和“北有龙洞隧道通往峨嵋山,其上有松柏,亦是郭子升往昔得道之地”(《云七征》卷二十八)。

张玲之孙张禄于建安三年(198)加《八种幽志》,首为《峨眉志》。

如果二十四治及相关地方被称为早期道教的发源地,那么峨眉山就是这样的发源地之一。

后来道士在全国设36洞,峨眉山被列为第七洞。

晚唐时期,杜光庭还将峨眉山列为道教“三十六小窟”之一,并称之为“零陵妙窟”。

唐代的一些诗人,如司空舒、施坚吾、韦庄、包融等人,也曾描写过他们与峨眉山道士的交往。

直到宋初,峨嵋山仍以道教仙山闻名。古籍《太平玉兰》中记载的峨眉山,作为道教仙山进入全国名山。

北宋以后,宋朝皇帝不遗余力地倡导佛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峨眉山开始成为“普贤道场”。峨眉山的道教越来越弱。“普贤道场”形成的关键一步,是在大众面前获得世俗皇权的正式确立,道教已无法与之抗衡。

明清统治者继续支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峨眉山兴盛,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佛教以压倒性的力量占据了山区宗教的主导地位。

到了清朝,清帝更加恩宠,道教全面退出峨眉山。

今天,在峨眉山,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道教名称的遗迹,如春阳殿,玉仙寺,咸丰寺等。,但都拜“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