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的创始人是:
九格,中间一格称为“中宫”,上面三格称为“上三格”,下面三格称为“下三格”,左右两格分别称为“左宫”和“右宫”,用于练字时根据碑文字形和点画安排适当部位,或缩小、放大字体。
到了元代,书法家陈毅进一步发展了九宫结构。他在《翰林要则》中说,为了满足界画疏密点画、点分分离、分布均匀的要求,将三宫改为九宫,更便于精确临摹。
清代书法家蒋济在《读书法》一书中,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形状,将九宫格改为四种形式:
一,原来的9981宫,横向纵向去掉三个宫,就成了6636宫。
二、三十六宫左右线去掉,形成二十四宫,适合写长方体字;或者去掉十二宫的上下线条成为二十四宫,适合练平字。
三、三十六房变形为双背字形写方块字。
四、三十六房变形为天字形,从上面两房的同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形成人字形,用来写类似人字形的字。看来这并不容易。通过长期的实践,后人改进了两种简洁实用的写法:一种是田字格,另一种是米字格。田字格在盒子里画了一个“10”并把它分成四个方块。根据这个正方形,便于安排书架结构、重心和笔画的斜密。
在田字格的基础上,米字格画了两条对角线,形状像米字。这种正方形类似于蜘蛛网,学习汉字时很容易判断整字和每一个单笔的位置。上面的九宫格和九宫格还是初学者用的。不仅适合学习毛笔书法,也适合学习硬笔书法。当你基本掌握了点画、结构、气势等,就可以摆脱“九宫格”等束缚,竖笔自由驰骋。
“九宫格”也指诗钟的分诵格。上下句的诗词绝不雷同,而是字面用词紧密配合,内容和形式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犹如古代唐明的九宫,故名。清莫友堂《平龙草堂诗》卷四引孙枢《莫雨藕谈续》:“二物分两类,两种文字写成,名为九宫格。如灯笼去蟹菊云:‘走火好,篱下也猖狂’;夕阳门外寻消息,寒食欣然随。差不多吧。是啊。
名为九宫者,盖其杂交之意。九宫格是数独的“前身”,起源于中国。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洛书,比现在的数独还要复杂。它要求纵横斜三个方向的数字之和等于15,而不是简单的不能重复的九个数。儒家经典《易经》中的九宫图也源于此,故称“洛书九宫图”。“九宫”之名,也是因为《易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得以保留,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