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张立强(742300,甘肃陇南职业中专,辉县)关键词:信息技术方法兴趣素养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初学者学好信息技术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标。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初中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处于形象具体思维阶段。因此,低年级学生是通过对物体、模型、生动的文字的直接感知和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固有的特点,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来教信息技术课。比如,给初学七年级的学生上计算机课,特别是让他们记住字母等字符的位置,理解窗口、桌面等基本概念,难度很大,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之前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生认识键盘的时候,用输入法在软件里练习有趣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练习平时认为很枯燥的指法,很快就记住了琴键。过去需要六到八个小时才能完成的,现在只需要四到五个小时。在解释“桌面”和上面的快捷图标时,我把“桌面”比作他们自己的书桌,把快捷图标比作书桌上的书和文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桌面”上的图标就像我们桌子上的书和文具一样,只是可以多可以少,只是为了方便。此外,我还把有趣的内容和图形编成动画,配以音乐,设计新颖的教程供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者找一些更贴切有趣、学生容易理解的东西作为比喻,效果显著。我给八年级学生讲计算机的组成时,避开了复杂的计算机结构。从桌子上的一台电脑开始,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让大家看一看每个设备后面是什么。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弯腰寻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线,有的同学说主机后面有很多线。然后我引导他们顺着痕迹看这些电线接在哪里,最后打开机箱把课本上涉及的硬件拆下来进行更详细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把所有的硬件安装到电脑上。对于学校不具备的硬件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相机、激光打印机等。,我找了一些相关的图片放在服务器上给同学们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老师的讲解,学生将很快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种设备,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大多数学生觉得可以装电脑,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分组学习,互相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一门学科在体现学生差异方面如此明显。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计算机班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精通,举一反三,而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基础好的学生配合不好;再深一点,基础差的同学接受不了。为了解决这一实际矛盾,我主要采用全班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间资源共享,共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成绩。期刊文章分类查询的具体方法在于期刊库。一般不同水平的学生两人一组,最多三人一组(视学校微机情况而定,也能解决学生多微机少的矛盾)。基础好的同学被推选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在课堂上检查和指导小组成员的学习。因为我们学校微机少,班里学生多,有时候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所以组长就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任务时,不仅同组的同学要互相帮助,而且各组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共享资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孩子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画画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画画大赛,学生们自愿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生产,等等。此外,每个组还将作品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作品评价改变了以前老师说了算,大家畅所欲言,利用广播教学互相评价的局面。第三,尝试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在计算机实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结合大的任务或问题,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我校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含有移动和复制图形的内容。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场景优美的课件,提出了三个任务:“让蝴蝶(可以从画廊开,也可以自己画)飞到花里”(移动);“将邀请的动物复制到图档中”(复制粘贴);“加入自己的创意,展现自己的个性”(体现层次)。前两项任务必须完成,第三项任务是可选的。在登上电脑的时候,我给了学生探索的主动权,给了他们更多的求知欲望,更多的学习兴趣,更多的表现机会,更多的创作信心,更多的成功体验,给了学生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渐形成“兴趣→热爱学习→成功感→兴趣”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们用“画笔”和“PowerPoint”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在其他班级演奏了学生的部分作品,普遍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和欣赏水平,使他们有了新的创作意识。我们挑选了一些最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设置为“桌面”背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期结束了,回想起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取得的成绩,我感到无比欣慰。第四,结论。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实施,使得传统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革迫在眉睫,信息技术教学应首当其冲,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将教学设计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平,努力培养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解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适应新课改要求,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衷心希望在全社会和全县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信息技术教学遍地开花,硕果累累。3、《计算机应用基础》主编周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