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空间原理是真的吗?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不会超过六个人,也就是说,你最多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维空间理论,也被称为小世界理论。
社交网络其实并不深刻,其理论基础是“六度分隔”。社交软件是基于真实社交网络的增值软件和服务。有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帮助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与他最喜欢的电影明星马龙·白兰度的联系。结果过了几个月,报社员工发现,两人建立私人关系的人不超过6人。原来烧烤店的老板是伊拉克移民,一个朋友住在加州。恰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制片人女儿在联谊会的结拜姐姐的男朋友,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电影。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实验。他随机给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人发了一组连锁信。信中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个收件人把信寄给一个他认为与该股票经纪人关系密切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要照做。最后,大部分信件经过五六步后到达股票经纪人手中。六维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
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看似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可能通过“六个维度”联系在一起,不存在绝对不相关的A和B。这是一种更典型、更深刻、更普遍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用数学理论揭示“六度分割现象”?这是现代数学领域又一个重要的数学猜想。
这有点像地图的邻色问题,只不过邻色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精确证明(也就是最多只能用四种颜色),我个人估计6度分割理论只能通过不完全归纳形成假设。社会模型还是比二维地图模型复杂很多!
六度分隔现象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接触都必须经过六个层次才能产生接触,而是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陌生人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接触方式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接触方式和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会也会明显不同。
看来六度分离理论很有意思。找一些资料看看学习会真的有效果。
无论理论多么深刻,“六度分隔”与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现商业价值。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社交网络的研究,许多网络软件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多的相互信任和密切的社会联系。这些软件统称为“社交软件”。比如博客就是一种社交软件。由于博客写作所要求的个性和持续性,博主圈这种典型的集群化生态形式已经越来越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据致力于研究社交软件的艾萨克·毛(isaac mao)介绍,现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务联系的工具,比如LinkedIN。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在世界各地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找到商机,了解和沟通不同的民族,等等。
社交软件的定义有很多,都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聚合产生的一种效果。人、社会、商业有无数种排列组合方式,如果不以信息化手段聚合,就很容易迷失。WWW成功地聚合了文本和图形,使互联网真正得到应用。即时通讯再次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产生了像ICQ这样的工具。然而,这仍然是虚拟的。虽然虚拟是网络世界的一个优势,但它与商业社会所要求的真实姓名和信用是分离的。通过熟人之间的聚合和“六度分隔”,会产生一个值得信任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商业潜力确实不可估量。
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聚合也具有实用价值。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识别一篇文章中一些词的“突然”增长,这些“突然”增长的词可以用来快速识别最新的趋势和热点问题,因此它可以更有效地过滤重要信息。过去,许多搜索技术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计算单词/短语的频率,但忽略了单词使用的增加率。如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广告主身上,我们可以很快发现潜在的需求趋势。
社交、网络、地域、商业、博客,这些词你可能已经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预见到机会的人发现了聚合这些机会的商业价值,被改变的就不仅仅是网络世界了。
六度虽然是社会学理论,但其实更像是数学理论。很多人说六度四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看来,六度论很好地阐述了一个网状结构(我们人类社会)中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和联系,但它是不完整的,不足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1)关系的强度——重量问题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被肯定了六次,但没有对这种联系进行定量分析。我们一生中可能认识成千上万的人。有些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有些对我来说无足轻重。我们建立联系的原因和方式也大相径庭。有父母亲人等天生的、固有的联系,也有因为地理上的接近而发展起来的,比如邻里关系,还有因为共同的学习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同学同事。在六度论中,都归结为联系,没有强弱之分。在网络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加权。在这里,六度是不完整的。
(2)达成和建立联系的区别——目的和结果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实验。他随机给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人发了一组连锁信。信中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个收件人把信寄给一个他认为与该股票经纪人关系密切的朋友。朋友收到信后要照做。最后,大部分信件经过五六步后到达股票经纪人手中。六度划分(也叫“六度空间”)的概念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很多六度粉丝都知道,奉为圣经。但是我请你们注意这个故事和我们流行的SNS网站的概念之间的重要区别。在这个故事中,信到达了波士顿股票经纪人那里,是的,但是请注意,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的友谊没有改变。是的,这很重要。这个故事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SNS网站希望在用户中传达什么?是联系方式,是友情。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买火炬门票的实验。在那个实验中,传递的其实是信息,而不是友谊。
(3)传输成本和激励阻尼问题。
在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和火炬实验中,没有成本,或者看起来成本为零。但是成本为零是真的吗?大家送信的成本很小,msn改名也没有成本。但是,那些人是因为朋友的面子才愿意这么做的,那么这里的实际成本是多少呢?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人情债,所谓的关系成本。没有人喜欢一个整天需要帮助的人。人情债就像债务一样,必须偿还。这就是传播的成本。火炬列车实验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急需门票。我们可以要求朋友改名字,但是我们可以每天用这种方法求助吗?今天买票,明天买球票,可能一次两次。次数多了,朋友肯定会厌烦,甚至会放弃你这个朋友。
Gmail的邀请方式至今仍被很多人所称道。刚出现的时候,一张请柬甚至可以卖到60美元。很多人惊呼这是最伟大的营销。然而今天,很多人的邀请都变成了发不出去。为什么?因为Gmail一开始是稀缺品,所以价值很高。此外,Gmail有很强的谷歌品牌和很高的用户认同感,因此更受追捧。拥有Gmail已经成为荣誉的象征。这一荣誉成为Gmail邀请在六度网疯狂传播的诱因。然而,随着Gmail的高度普及,这种荣誉感逐渐下降,最终减少了激励,也从未使交流陷入停滞。
阻尼是好是坏?没有阻尼,我们可以给任何人发信息。每个SNS网站都在宣扬只需要六度就能认识克林顿和盖茨,但真正认识的人有多少?是因为他们不值得知道吗?不是,是因为虽然联系看似只有六度,但每一度的阻尼可能是不可逾越的。但是不要悲观,如果没有阻尼,也许你会更不开心!LLF计算了一下“例如。假设每个人有30个好友,六度后的信息是30的六次方= 7.29亿,足以达到一个可以覆盖所有可能人群的水平。”如果六度连接没有任何阻尼的话,估计我们每天从六度朋友那里收到的各种信息都会让我们脑袋爆炸。
在我们的生活中,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他的朋友会越多,所以他越不想随便扩大自己的关系圈,因为他们经常被打扰。日前,600位名人的联系方式被泄露。本来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和这600位名人有六度接触。然而有一天,因为他们的联系方式被公开了,他们和我们的联系立刻被拉平到了一个程度。瞬间,阻尼消失了。可以随便叫那英和田震。你不想和冯小刚谈谈电影吗?你现在可以打电话了。但是,我们只能说,结果是一场灾难。很多名人抱怨,很多人打电话到家里说:“你是XXX吗?我很喜欢你!”然后他挂了电话。很多人停了飞机,甚至换了号。
这场灾难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一旦这些名人和大众的关系被拉平(从六度到一度),他们对大众的价值就开始丧失,大众只能打电话,问,然后炫耀自己给明星打过电话,仅此而已。这个庞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没有扩大粉丝的朋友圈,粉丝们离那些明星还是很远的...
(4)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的假设——关系的方向和传递。
也许SNS网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但是那天我在Msn上和LLF聊到了这个问题。我认识的一个A的朋友是我很讨厌的一个家伙,我的朋友中也有一个人更讨厌那个家伙。所以在现在的SNS服务中,我不敢同时介绍a和a C,因为他们同时介绍后,很可能a B和a C建立联系后就开始吵架了。
六度分离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格伦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简单来说,“六度划分”就是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包括这两个人)。不管这两个人是否认识,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偏远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