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看穿对方的狡辩?
偷换概念。在概念上玩游戏是诡辩家的惯用伎俩。经常用一词多义,八个字同形,但不表示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或者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使之成为另一个概念。
奥布里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家。有一天,他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你有这个东西,不是吗?”
对方回答:“没错。”
诡辩家接着说:“你头上的角没丢吧?”那你头上有角。"
“没丢的东西”应该是指还没丢的东西,而不是没丢过的东西。诡辩家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的,然后那句“没有失去的东西”就变成了从来不存在的东西。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没有失去的东西”概念不同,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结论。
当有人说奥布里撒谎时,他狡猾地说:“谁撒谎,谁就意味着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不能说,所以没人撒谎。"
奥布里在这里故意混淆概念。他说“谁说谎,谁就意味着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不存在的东西”就是骗子说的不真实,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而且他说“不存在的东西是不能说的,所以没有人说谎。”这里的“不存在的东西”是指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在思维上无法想象,当然也无法讲述。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所表达的意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付这种诡辩,可以通过厘清概念来应对,即正确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题目的模糊性。这种诡辩经常被用来避免对正在讨论的问题给出一个积极明确的答案。比如算命先生在回答父母生死存亡的问题时,经常用“父先母后”来搪塞。这是一个典型的模糊话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解释:第一,父亲在,母亲已死;第二,父亲去世,母亲也在。第三,我父母都在,只是去世的时间不同。第四,父母双亡,只是死亡的顺序不同。在辩论中,遇到这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情况,应要求对方给出明确肯定的回答。
编造论点。在这种情况下,指出对方论点的虚假性。转移话题,这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对方紧扣问题讨论,不要“跑题”或“跑题”。此外,诡辩战术还有狡辩、断章取义、机械类比、以偏概全、两难推理,甚至是操纵人和人身攻击。
除了对每一种诡辩采取相应的辩论方法外,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归约延拓法。根据充分条件假设,推导出否定后者,否定前者的规则,反驳诡辩话题。
在一个公交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个年轻人在白墙上吐口水。
站长对他说:“年轻的同志,你看到‘禁止随地吐痰’的标志了吗?”
年轻人回答说:“是的,我吐在墙上,不是地上。”
经理说:“既然你这么说,那我有痰就往你衣服上吐。”。因为衣服不在地上。”年轻人无言以对。在这里,管理员采用了归谬法,先假设年轻人的诡辩题目“你可以往墙上吐口水”是正确的,然后得出“你可以往衣服上吐口水”的结论,这是诡辩者无法接受的,从而证明诡辩题目也是荒谬的。
放进骨灰盒里。据《子同治鉴》记载,唐朝武则天当政时,刑罚很重。有一次,有人在皇后面前状告周兴,武则天命一位先生请周兴喝酒,假意问他审问的方法。周星不知道这是个骗局。他醉醺醺地说:“有什么难的?只要把犯人放在一个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烧,就什么都招了。”赖君臣按照计划点起了炭火,准备了一个大坛子。然后他的脸色变了,他严厉地说:“周兴,有人告发你。请你到骨灰盒里去好吗?”周兴吓得满脸土,满头大汗。后来“请入瓮”成了成语,意思是待人接物。在辩论中,“入瓮”指的是诱导对手挖陷阱,困住自己的雄辩方法。说完敌人的招数,往往有苦难言,回天无路。
诡辩有各种各样,对付诡辩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使用几种方法。你需要随机应变,随机应变。简而言之,你必须阻止诡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