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的有效性如何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确切地说应是数学活动的 教学,而数学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情境创设,将无法推进数学活动 的开展。“创设情境”,现如今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 备一个环节,它的产生召示了教师不再是把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 形态模本复制和剪贴到学生头脑中去,而是将教科书作为学生数 学学习的起点和素材,使他们在对数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获得发 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 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成为转换教学理念,改进数学教学的关键。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许多情境创设往往“变 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现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 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教学“简单的统计” 时: 情境1:蓝猫在恐龙园里看到了许多恐龙,画面不断出现各 种类型的恐龙:霸王龙、剑龙、巨齿龙,师问:你们见到了哪些 恐龙,各有多少只?情境2:学校组织秋游,现在要调查一下同学 们最喜欢去哪个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乐园。同学们想如何 进行统计和调查呢?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情境1 中,教师虽然创设 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情境,却同时为学生带来了探求新知的 两大困惑:很多学生对三种恐龙混淆不清,恐龙名称不会写。于 是,学生在记录时有的胡乱统计,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情境2 的设计,表面上看,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具有 现实意义,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 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过程,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 自己喜欢的地点,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这样要报几十次。后来有 学生提出不同想法:只要喜欢三个地点的同学分别举下手就可知 道结果。可教师仍然我行我素,要求学生按他设计的流程继续进 行。这种情境创设带来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强制牵引。 情境创设的应该是现实的。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 有数学内容的事物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固然重要。但仅有这些 是不够的,学生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各自的生活背景的差异 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在充分了 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充分运 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教学。从上面《简单的统计》中二个不同 情境创设的案例可见,情境的创设不能局限于表面上的生动有 趣,平实有效,贴近学生现实的情境才是我们所提倡和追求的。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性”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 点就不是数学课了。”如果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会导 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 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 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 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林从句容给南京的好朋友 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信封。”“需要一个邮 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信纸。”……学生的回答无论 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 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一般多少钱?”“8 角钱。”“8 角钱怎 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 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 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 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发展性”与“竞争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 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 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 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 有学生比、学、赶、超。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 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而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 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 向和启发作用。情境创设如果设置“原型”作为中介,从最具启发 性的角度出发,诱导学生联想,激发思维,促进迁移,从而不仅 可以使学生更迅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规 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使数学学习真正走向生活,且在潜 移默化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自己独立地 运用原型进行的思考、学习和研究起到引路和示范作用。如,“乘 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创设问题情 境:1、校服上衣每件25 元,裤子每条18 元,如果我们班(40 人)每人一套,***需多少元?2、学校图书馆买了14 元的科技书 101 本,一***需多少元?想想怎样算可以快一些?借助已有的生活 经验,学生提出不同解法,通过讨论交流和整理得到:(25+18) ×40=25×40+18×40,14×101=14×100+14×1,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 较,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情境的 本身并不具有启发性,但它却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 性知识经验的启发和支配下,通过自主探索便能初步认识和理解 这一规律,并为最终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设的情境要有“吸引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 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某些学生怕学数 学的现状。因而,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性强、有趣的童 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利于具体的数学问题情 境。如教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时,教师讲了一个 故事:一群猴子来到山上,看到一棵结满鲜桃子的大树,大家非 常高兴,一个猴长者数了数,对大家说:“树上有97 只桃子,我 们现在一***30 个人,大家算一算,平均每人分几只?看谁算得快 就先分给谁?”同学们也来帮他们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迅速列式 计算出了结果。可就在这时,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时一***是多 少只猴子?(32 只)猴长者对大家说:“我们是一个大集体,要有 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时我们32 个人,大家重新算一算,平均每 人几只?(97÷32),这时有的小猴抓头搔耳,有的在认真思考。 同学们,你们想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帮他们吗?这样不但巧妙 地由除数是整十数引导到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而且能把 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现实问题,富有情趣,促进学生的 主动学习。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运用教学机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谈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生畸形心理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 新课改下的复习备考之 落实三步曲 和谐与发展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轻负高质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 有效性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为儿童创设开放 的教学空间 浅谈农村“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我的最具有道德与智慧的朋友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用真诚的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放开 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 农村学校学生学习之我见 让教育注入幸福的因子 潜意识培养幼儿的环保教育 让信息技术走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