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综述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习题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主题单调,千人一面;内容一样,空空如也;语言一致,老调重弹。比如你写你妈妈,晚上会被人冒雨送到医院;写同学意味着拿起铅笔,帮助盲人...学生的习题缺乏童心,童真,童趣。此外,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更注重作文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习惯于使用大人的理念和经验。他们从原则和理论的高度提出各种要求,要求超阶段、超目标,使得很多孩子面对作业无话可说,很多孩子害怕甚至讨厌作业。老师机械的应试模型训练,让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个性展示和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意你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尽量在练习中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带有新颖性的词语。”达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经过反复琢磨,我们可以理解,课程标准旨在充分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强调学生在习题素材积累中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
针对以上情况,我结合工作室提出的“重视读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项目,以中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实验。
三、研究目标
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说真话,抒真情,做一个真正的人,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四,研究具体过程
(一)积累——寻找活水之源
叶圣陶曾说:“小学生学写文章是一种综合训练。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靠的是构思、写作、修改这一系列的努力,但你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在那一系列努力之前还有很多努力,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那很多功夫都是平时做的,不是为了写作做准备,到了写作的时候就变得很重要了。基础扎实,立意、写作、修改都不会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写作、修改都没有着落,成绩也不好说。”这里说的基础是平时的积累。一个小学生今天写一篇文章,其实是他今天之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积累的综合体现。平时多积累,多充实,作业就不难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荀子在《劝诫》中说:“不积跬步,不可行万里路;不积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我们的学生只是缺乏语言和文字的积累,写不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思考,大脑一片空白。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但又常常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没心没肺。积累是锻炼的基础,创新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积累,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阅读积累
①以课堂为“主阵地”
学生没有40分钟的课是学不到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立足课堂,注重课本的阅读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佳作。我校要求每节语文课都要读得好,每节语文课都要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节语文课都要紧扣单元训练的重点,读写结合,有效指导单元练习。在阅读教学中,借助这些经典文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写作方法,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单词、理解单词、积累单词。教学时,要尽量紧扣单词和句子,训练学生听、写、说、造句子的基本语言技能。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朗朗上口,充满童趣。在40分钟的学习中,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形式进行背诵和积累。随着学生进入中学,我不仅注重学生的单词积累,还让学生掌握“阅读三法”:初读、精读、精读。要求先读意思,仔细体会感受,精读文章。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②把课外活动当成“百宝箱”
在课堂上获得权利,在课外活动中受益。仅仅在课堂上积累语言是不够的。教室外千山万水,课本外五彩缤纷。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一本语文课本是不够反复体验的。所以,除了语文课本,你一定要看别的书。越多越好。”
a、推荐好书,好书给大家看。学校图书馆改革后,学生借书的方式很多,所以我要求学生尽量每周读完一本书,尽量做读书笔记。中学生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单词或段落。如果他们喜欢的东西太多,可以不从原文中摘抄,就可以用文字表达喜欢的理由。班级每周一下午第六节课为“好书推荐课”。在这节课上,我让我的孩子向全班推荐他们在过去的一周里读过的好书。推荐的形式主要是读优美的句子,介绍书的内容,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这样,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积累和收获。
b,黑板一角,蜜汁大赛。我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为学生布置学习园地,在黑板上留有一定的位置。每天都有同学轮流推荐十个好词或者两三个好句。推荐人早上在学校黑板上写,其他人到校用蜜书写下来,然后晨读有朗诵比赛。由于每天积累的量很小,学生可以及时掌握。有时候语文课刚开始,我会和全班一起点评好句子,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和表达。
c、围绕题目,展开阅读。结合课文的专题阅读,根据教材专题组织单元的安排特点,如:初三名人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爱的力量等,我在讲授这些单元时,及时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拓展,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
2.生活积累
“人生如源,文章如流。源头丰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流淌。”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没有生活经验写出来的作文就像干花,浮夸的假花,缺少自然情怀的芬芳。
(1)借助课堂,激发观察兴趣。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在学校里,在家里……每天要看的东西那么多,可是很多孩子缺少一双观察的眼睛,所以习题苍白空洞。我紧扣课堂阵地,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把语文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校园一年四季景色的不同,以及我们农村四季景色的变化。由于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农村,他们熟悉学校和农村的性质。于是春天重返大地,万物复苏;夏日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等等。
(2)融入生活,养成观察的习惯。
我一直要求学生写日记。日记不一定要每天写,只要有纪念意义就可以。这样从思想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为了让学生养成观察和记录的习惯。我的第一步是紧扣单元训练,让学生有法可依。比如高二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寻找春天》。于是,我就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观察,然后在课堂上说,评价,纠正。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观察方法。然后放开学生的课外搜索。一周日记的主题是“寻找春天”。于是就有了“春天来了,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迎春花,她吹着金色的小号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家门前的桃花是粉红色的,像给桃树穿上了碎花的衣裳。”.....如此诗意的语言。第二步,拓展活动空间,让学生有写的东西。很多孩子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拿起笔总是不知所措。让他写日记就像爬蜀山一样困难。要么就是寥寥几笔,要么就是东拼西凑,要么就是抄袭。所以,我把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作为素材:如运动会,庆祝六一,大扫除,学生课间游戏...这些都是学生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让他们及时写日记,学生就有东西可写,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从小处着手,让学生提升自己。有了之前基础的引导,学生们已经踏入了观察的大门。到了中高年级,我逐渐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描述生活。告诉他们从生活中常见的小现象、小问题、小游戏、小发现、小烦恼、小秘密、小事情、阅读理解入手,及时记录下来。
(二)口头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
口语交际是听和说的互动过程。他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效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渐了解事物的规律,从而准确地表达所见所感。
1,紧扣教材开始训练。永远不要离开它。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口语表达的训练离不开教材。平日里,抓住教材中的插图、亮点、空白点、趣味性,引导学生模仿、想象、重复、延伸。比如一年级的“识字四”,学生模仿:猴子在树上荡秋千,小牛在草地上吃草。初三《小摄影师》里,有这样一段话:“请告诉他,我很忙。但是,如果是小男孩,你一定要让他进来。”引导学生想象,然后继续编故事。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被激发,有的孩子想象小男孩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整个故事洋溢着一种无比的喜悦;一些孩子想象小男孩后来出了事故,他的好朋友帮他实现了愿望...
2、联系生活开始训练。生活是中国人的世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英语口语训练的好素材。同学之间的不愉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电视上的热点新闻,都可以作为交流素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3)个性锻炼——给一个展示的舞台。
个性化练习就是让学生和我一起写我的嘴,我写我的心,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练习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
1,内容开放,个性十足。在练习内容上,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可能少写让学生无语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写作练习要联系学生实际来写,远离学生实际的不要写。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主题活动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灵感自由选择。比如三年级上册,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题目各有特色。有些写同学、老师、家人或邻居。题目分别是“我的xx”“他(她)好善良”“我喜欢XX”“XX你做的不对”...从每一个题目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的想法,看到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他们或赞美真善美,或批判假、丑、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一套练习题。季节收集:根据季节的变化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写观察日记或写山水文章。活动集:有活动就有体验,有体验就有感觉。及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感。比如学校运动会,写一篇表扬信,表扬某人,描述活动场景。人物设定:观察同学、老师和身边熟悉的人物,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动集:用心感受亲情友情,表达对人间真善美的赞美。小集锦:生活中的烦恼,趣事,开心事,遗憾...谈集:“xx,我想告诉你。”“xx,你不能再做xx了。”.....充分表达你的愿望和欲望。想象集:编造故事,思考未来。每一集的内容都基于现实生活。学生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感受。因此,他们可以尽情地、真实地写它。
2.该方法是开放的。按照学生想要的方式写作。没有大纲,没有框架,没有不恰当的技术指导。鼓励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谈论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表达个性化的经历和感受。低年级可以用图片或者文字,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来表达意思。中学阶段,可以通过儿歌、日记等形式,体验作曲的乐趣。
3.评估是公开的。
①改变评价者。鼓励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评价者。我用“自我欣赏”、“小组欣赏”、“老师欣赏”来发现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欣赏孩子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宽松的评价环境,争取每个人的参与,每个人的成功,每个人的进步,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每个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②改变评价形式。作业不再是优秀者的天下,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快感。我要求学生的作品要分等级,逐项打分,有“最佳作品”、“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标题”、“我最喜欢的小作者”、“最大的进步”、“最美的句子”等奖项。获奖越多,成功的人就越多。争取人人获奖,人人成功,既增强了工作的愉悦感,又有促进作用。为了鼓励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我要求学生将这些奖项制作成班级练习简报,供全班同学传递。这样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对作业的兴趣也就高了。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结果
1,学生对阅读和作业的兴趣增强。现在,学生对作文课和阅读的兴趣明显高于实验前,家长普遍反映学生的阅读热情有所提高;学校里随处可见拿着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阅读后主动记笔记,咬笔的学生较少。很多同学都愿意把练习拿出来给同龄人和老师欣赏和修改。这个实验项目,从“开始”到“完成”,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读写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2.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经常根据课文的需要,继续写片段,填空,改写诗歌,想象场景。日记篇幅不再“短小精悍”,练习语言不再缺乏和生硬。
3.通过培训,我提高了自己在习题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了习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看了一本又一本与阅读习题相关的书,研究了一个又一个名师的阅读习题讲座,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研究课。通过不懈的努力,我逐渐发现,习题教学其实是有规律的。
六、研究问题
1.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语文学习水平也不同。如何进一步提高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仍然是我下一步学习的重点。
2.在习题教学中,如何处理习题指导与习题个性化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