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网站,我想把在uc。这要花多少钱?
搜索霸主百度收购UC传闻已久。然而,在过去的五年里,UC拒绝了百度的两次巨额邀请,而是转向了阿里的怀抱。4月28日,阿里与UC正式推出移动搜索“神马”,一个多月后,UC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
在拒绝接受百度之前,俞永福一再强调UC是“非卖品”,显然对自己的价值有更高的信心。与阿里合并后,俞永福在内部员工信中表示,此次整合将创造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M&A整合:大部分将以阿里巴巴集团股份和部分现金的形式进行,整个交易对UC的估值远超此前百度19亿美元的估值。
根据阿里招股书中的信息,阿里之前两次收购UC约66%的股份,2065年3月438+03花费365438+3亿元战略投资,2065年2月438+03花费110万元现金进一步增持,花费42。按照交易计算,UC的估值约为6543.8+0亿美元。
那么,UC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UC值多少钱?
花这么多钱买UC值得吗?
早在几个月前,创业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投资人那里得到的消息是,不止一家公司在抢购UC。
在他当时看来,花钱买UC绝对划算。他很看好UC的创业团队:“大家都很强。”这个团队由四个人组成,何负责产品,负责技术,俞永福负责战略,后来加入的朱在营销方面非常强硬。“他们从塞班时代到安卓时代的过渡非常迅速,产品跟上了,渠道发挥了原有的优势。虽然肯定没有诺基亚时代强,但总体来说还不错。”该投资人表示。
所以根据投资人的分析,买UC是个合适的买卖。如果UC继续增长,不言而喻。如果UC没有成长,那就是防御性收购,UC没有落入竞争对手手中。而UC是一家能赚钱的公司。轻游戏一个月能赚四五千万(分成前)。“收购的钱可以赚回来。”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手机网民数量将首次超越互联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将会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一个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无论是阿里、百度还是腾讯,如果在移动互联网上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或者说得不到与PC互联网同等的地位,四五年后就会真正“出局”。
现在花钱比将来某一天被边缘化更划算。
UC值十几甚至几十亿吗?
人们质疑UC的存在价值,其实更多的是在争论手机浏览器在未来移动互联网中的地位。它是一个重要的入口吗?会不会因为本地App的风光而越来越被忽视?
知名互联网评论人洪波是坚定的“反浏览器派”。他甚至认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入口;手机上方没有其他入口。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会被本地app大量分流,浏览器会被大部分用户抛弃。
UC是从2G时代发展起来的。那时候手机CPU的处理能力极低,上网速度只有几kb。为了解决网速慢的问题,UC采用了服务器和客户端混合计算的云架构:先把用户想要访问的网页抓取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让服务器压缩页面,然后传输到手机上。由于塞班自己的浏览器并不强大,UC几乎成了当时用户的唯一选择。
诺基亚时代没有应用程序,用户只能通过浏览器上网。今天,用户有大量的应用程序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洪波说:“UC浏览器过去很重要,但今天它的重要性已经被取代了。”
持相同观点的不在少数,这也是UC最受质疑的地方:UC浏览器的竞争环境与塞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本地app、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等的冲击。,算一算大大小小十几个竞争对手,而安卓、苹果等原生浏览器越来越好,也减少了很多人使用第三方浏览器的机会。
但是,市场小的时候,一家独大是没有用的;市场大的时候,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就很可观了。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在增加,整个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这对每一个手机浏览器厂商来说都是好消息。UC的数字是,Android上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654.38+0亿。这个数字比塞班大好几倍。
UC产品总裁何肖鹏表示:“我们的增长快于许多同行,我们的用户活跃度仍在提高。而且我们现在发现,屏幕越大,网络越好,我们就越活跃。”
何的理由很简单:“硬件正在增强。今年6月以后,市面上出来的最差的手机都是双核和500兆内存,明年最差的可能是四核。网络也越来越快,3G到4G,4G到Wifi这样的变化肯定是可以预期的。”
在PC时代,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在2007年之前,每个人都必须安装一个客户端才能观看视频。因为用浏览器看很慢很慢,所以客户端的好处是可以缓存,视频流畅。但是2008年以后,随着带宽传输效率的提高,在浏览器看视频不卡不慢。今天大部分人看视频页面,看优酷和土豆。
用户不是技术专家。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App或者一个浏览器,而是更简单快捷的服务。
万普世纪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波是UC的长期观察员。他把浏览器和app store列为移动互联网的两个平行入口。他说,从长远来看,使用浏览器的时间肯定是更多的。因为app store只允许用户短时间停留,下载完app就走了,用户粘性低。浏览器的商业模式比app store更广阔,更容易在浏览器中捆绑一些高价值、高商业化的服务。
据黄波估计,2012年,应用商店的数量肯定会超过浏览器,比例大概是二比一;浏览器今年会占一半;明年浏览器有可能超越app store。UC虽然还没有站稳脚跟,但已经在浏览器垂直领域占据了不错的位置。“虽然UC不具备主导产业链的能力,但已经具备了在移动互联网上与新浪、搜狐这样的公司竞争的实力。”他说。
UC最有价值的是布局。
在黄波眼里,现在UC和其他浏览器公司的区别不在于它的浏览器产品本身,而在于UC的布局。“它以浏览器为入口,已经平台化,但其他浏览器厂商还在浏览器这个小地方投入生命,或者说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对于已经发展了10年的PC互联网,俞永福总结了一个规律:用户的需求分为三种:对信息的需求,对娱乐的需求,对生活服务的需求。相应的,变现的商业方式有三种:企业付费的广告形式、用户付费的增值服务形式和低买高卖的电子商务形式。
“从2008年开始,我们在手机浏览器的门户服务平台上搭建了自己的商业服务平台:导航平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游戏平台,满足移动用户的娱乐需求;还有电商生活服务平台。”俞永福说。
现在,UC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在PC互联网上,广告、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已经阶段性成熟,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UC从2009年开始盈利,商业化的成熟是从广告开始的。目前广告仍然是UC收入的大头,游戏收入增长很快,电商还在尝试阶段。
2012年,UC九游与合作伙伴的分成达到1亿元,九游平台上个月收入百万元的游戏超过20款。而这仅仅是开始。
UC在电商领域的尝试和游戏类似。作为平台,内容由淘宝等专业电商网站提供。俞永福说,UC希望做购物商城,提供煤、水、电和场地,合作伙伴开店做生意。在PC互联网上购物非常方便,因为有便捷的支付体验,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转账和支付商户,而以前在手机上是不行的,用户只能使用各种客户端。通过与支付宝、银联的合作,UC实现了手机浏览器可以支持支付宝、银联卡直接支付。
淘宝无线的数据显示,UC浏览器一直是用户用手机访问淘宝的最主要渠道。小米曾经在UC上卖手机,结果一周卖了两万多台。
黄波经常对应用商店中每个应用的用户数量进行排序,发现UC目前在所有移动浏览器中拥有最多的活跃下载量。
但洪波并不认同UC的商业化尝试。“我不认为这是创新,但这些地方能挣钱。浏览器是用来浏览网页的。做游戏中心实际上缩小了浏览器的使用价值。”洪波说。
UC赚钱的核武器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UC的成功源于起步早。顺为投资副总裁孔夷表示,雷军投资UC的时候,大家对移动互联网没什么感觉,所以UC积累了大量用户。一个软件用户用的多,用的时间长,就会产生感情和品牌依赖。
在黄波看来,“早”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UC的营销能力。“UC最成功的地方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和别人的交流。UC导航页面上的每一个位置,比如新浪、搜狐,不是在卖钱就是在换量。”
据说UC花了一两年时间专门做这个系统,首席运营官朱就是这个系统的幕后“操盘手”。很多小网站和UC建立了这种关系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了。因为离开之后,马上就没有流量了。他们自愿被绑架。
比如一个网站想挂在UC导航页面的某个位置,让UC为自己倒流量。网站回报UC的方式是给钱或者帮UC推用户,或者在自己的网站上挂UC浏览器,推荐用户下载。国内很多大型WAP网站上面都有UC浏览器的下载链接,因为有这样的交换关系。如果是一劳永逸的拉平,大家都适合。但实际上是参差不齐的,UC给网站带来的用户更多。这个时候这个网站的站长就会自己出钱,请别人帮他在广告平台上推广UC。
UC在广告平台上推广自己,可能的下载单价是1.5元,也就是用户每下载一次,UC付给广告平台一块半。这些站长在广告平台上推送,下载单价3元。因为太多站长负担不起UC那么多流量,所以这些站长都得花钱请广告平台来推广UC。大家提价,价格就上去了。
站长和广告平台之间有默契的配合。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网站上有很多广告。比如站长赚5块钱,他会拿出3块钱帮UC推广浏览器,这3块钱会回到广告平台。对于这个站长来说,他从广告平台赚了5块钱,给了广告平台3块钱。最后他只赚了2块钱。
一位站长说:“站长赚的钱,一半以上必须用来推广UC。”
“UC给别人一个用户,别人也给UC一个用户。UC给了其他用户或者UC用户,别人就成了UC用户。UC的流量是1到2,2到4,4到8,而且越来越大。”站长分析道。
UC虽然没有直接拿到钱,但是拿到了用户。在这个过程中,UC没有花钱推广自己,相当于省了大部分的广告费用。“UC这些年的线上推广,80%的推广费都不自量力。”
一堆人帮UC付费用户,UC用户量迅速上升。用户越多,广告位越有效,UC可以把自己的广告卖个好价钱。“UC的游戏频道和音乐频道都是自己卖的,所有搜索都卖给百度。”站长说:“最后谁赚的钱最多?UC赚钱最多。”
据站长观察,QQ浏览器一直想建立UC,但一直没有成功。
一位与UC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创业者表示,UC系统最重要的是合作氛围。UC做事比较靠谱,说多少流量就给你带来多少流量。你说多少钱就给你多少钱,绝不拖欠。所以UC和渠道的合作氛围很好。“相比之下,腾讯太官僚太强势,流量没有UC大的时候,对渠道伙伴提出各种要求。本来流量的交换就是大家平等合作,太强了不愉快。腾讯的交换系统一直局限在小范围内,造血功能没有UC强。”
对话俞永福
创业:手机上的搜索还有价值吗?
俞永福:10对互联网的一个总结就是,互联网上运行着三流——人流、信息流、现金流。只有两个位置最关键,一个是入口,一个是目的地。像浏览器,像搜索,是入口;和社区一样,音乐、视频和信息都是目的地。
在手机上,搜索的需求只会更强。整个互联网或者IT行业,其实就是帮助提高用户效率,缩短你完成一个需求的时间。随着你的时间变短,需求会越来越多,因为反正是24小时。因此,在移动互联网上,用户寻找并到达目的地的需求非常强烈。我们不能太狭隘地看待搜索。第一个是PC上的搜索形式,移动端的需求会很强烈,但是手机端本身和PC不一样,会一系列的放大搜索需求。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输入法不同。传统搜索,重点是输入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给你反馈结果,这是搜索最重要的输入和输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变化就是输入法变了。最初,必须输入文本。现在手机多了眼睛嘴巴耳朵。它可以使用麦克风和摄像头,输入方式多种多样。
还有很多后台输入,也就是你的手机型号,你是谁,你在哪里等一系列信息。这些都是利用手机的特性可以提供给后台输入的信息。所以未来整个用户的这种广阔的搜索需求会被大大放大。
创业:你眼中的酷公司是怎样的?
俞永福:我觉得有几个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引领潮流,大家都在用,用户量大才能称之为酷公司。第二是技术领先,大家都达不到。比如谷歌眼镜现在还没有用户,但是大家都觉得很酷。第三个设计,在美国越来越明显,就是一个产品的竞争力。
当然,这取决于你的产品的形式。比如浏览器在设计上很难做到酷炫。但是用户量大,技术先进,很酷。
创业:作为空降CEO,你认为创业团队如何才能更有凝聚力?
俞永福:这几年来,我感觉兄弟之间的凝聚力在一天天加强。联想管理的三大要素,团队建设、战略制定和团队领导,还是很关键的。不同团队的成员就是其中一个板子,他的长处让整个团队成为一个木桶。团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决策机制,议题要充分讨论,但一定不能假装民主。我们必须是商业决策的头号人物。例如,我们所有人都可以给小鹏提供产品建议,但小鹏必须做出最终决定。看一个团队叫不叫团队团队。这种情况下,看大家能不能信任和尊重。一号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肯定不好。但你犯了一次错,别人就跟你翻脸,哪怕包容度太小也不行。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一定要互补。能力互补的一个好处就是你能做的我做不到,我能做的你也做不到,所以你看我美我看你美,我们发自内心的互相欣赏。